APP下载

刘邵《人物志》形而上学之“无”和“一”的内涵与现代管理借鉴

2012-04-29马骥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年4期
关键词:人物志形而上学管理

马骥

[摘要] 三国时期魏国学者刘邵所著《人物志》,是中国古代一部系统的人才理论著作,在汉魏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并对于之后的魏晋玄学理论和思想的形成都产生过相当程度的影响。刘邵的人才理论强调以“无味无名”为根本,“中庸之德”为中心,规范了“主德”,也就是管理者的地位和功能;在人才应用上重视个性,主张顺性,这些理论主要基于道家的思想,其以道释儒的全新观念,诠释了一套有效的人才理论,实现了其政治哲学理论的系统应用性。刘邵没有在其人才理论中讨论形而上学的问题,但其“已经把‘无看成比‘有更为根本了,把‘一看成为高于‘多”(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所以我们确定刘邵《人物志》本身蕴含的形而上之有关“无”和“一”的内涵是其人才理论的根本,这种根本为其政治理论的建树提供了坚实而有效的基础,并成为以后的玄学理论建立的前提,而它的现实意义则是其形而上学本体论依旧是现代管理理论所借鉴的精髓。

[关键词] 《人物志》; 刘邵; 形而上学; 无; 一; 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4. 046

[中图分类号]F2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04- 0077- 02

成书于汉魏之际的刘绍《人物志》,其哲学思想意义经过近现代学者解读,多肯定其人才品鉴的现实及政治功用,而罕有谈及其形而上学之相关内涵。如汤用彤言:《人物志》“言君德中庸,仅用为知人任官之本” ;牟宗三言:《人物志》对于个体生命人格所做的‘品鉴的论述是很有特殊价值的”,但“不能建立进德之学”。而汤一介在谈到魏晋玄学的产生时有这样不同的论述:到汉魏之际由于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削弱,因而出现了儒道名法合流的趋势。刘邵的思想正反映了这种发展的趋势,而成为过渡到魏晋玄学的一个环节。汤一介并就“才性、有无、一多和圣人问题”做了论述,谈及其形而上的相关问题。其结论是,刘绍作为一个政治理论家对上述问题虽未从哲学上做出回答,但问题已经提出,因此有何晏、王弼等玄学家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论证,而魏晋玄学生焉!本文试图说明刘邵虽然没有在《人物志》中直接论述相关哲学理论问题,但其政治哲学思想的落实一定有了某些形而上学依据。本文将就此深入阐述:刘邵《人物志》所蕴含的形而上学之“无”和“一”的问题;《人物志》形而上学之“无”和“一”在政治哲学领域的应用,以及现代管理对其借鉴的依据。

1刘邵《人物志》形而上学之“无”和“一”的内涵

《人物志》的归属学派,在隋唐志中被列为名家,《四库全书》归其为杂家,王晓毅认为,《人物志》应归属道家范畴,“在道家的统率下,将儒、法、术各种人才整合到“全材与偏材”的人才理论体系中。发展了黄老道家的“因循”政治哲学,为融合道家与儒、法、术各家思想,提供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理论路径,对魏晋玄学产生了直接影响”。以下本文将就《人物志》表述的“全材与偏材”、“主德与众材”的人才理论,简述其范畴及形而上学的相关内涵。

《九征》开篇,刘邵即说:“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指出了其划分人才的标准。据此,刘邵将人才划分为“全材”和“偏材”大类两种。

在《体别》、《流业》等篇中从性格和才能方面将不同才性的人分为“十二材”, 此“十二材”皆为偏至之材。“偏至之材,以材自名” ,偏材的特征就是能根据具有的各种才能给予其相应的名称,比如“刚毅之人”, “柔顺之人”,“惧慎之人”,各具其性,故而可以各有其名。名的定义的应用,就是据此可以鉴定其成为管理各种国务的政治人才。而刘邵说:“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流业》),所以“偏材之人”,在此指贤人以及人臣。

“全材之人”,是指圣人和理想的君主,其“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 。《九征》篇说:“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 。刘邵认为,君主应该拥有“中和之质”,也就是“中庸之德”,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其质无名” ,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全材之人”, 也就是主德之人,相对于偏材之人来说,其才性不能专执一材或一能,而是用其“无味”和“无名”来调节众材和超越众材。

在此,刘邵对于“全材”和“主德”所强调的“平淡无味”,“其质无名” ,其中集中蕴含了道家无形、无名、无为的基本思想。 《老子》曰:“道常无名” (《老子》第32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40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第63章)。而偏材和众材的有名,则被视为“有”, “有名”执著于一偏,意味着有所限制;“无名”则无所限,便可以“变化应节”。 而在刘邵之后的王弼提出“以无为本”的玄学本体论,所谓“无形无名为万物宗主” (王弼《老子指略》),并言 “至和之调,五味不形;大成之乐,五声不分,中和质备,五材无名也”(王弼《论语释疑》),则都与刘邵的思想类似并近乎一致。有关“主德”与“众材”的关系,刘邵认为只有“无味”与“中和”才能“总达众材”,引领全面,也就是其内在蕴含了“一” 统“多”的关系。而王弼提出“以寡治众”,认为统一天地万物的只能是“一”:“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 (王弼《老子注》42章)。所以,“一”就是本体,“多”是现象,是本体的表现。这样,王弼以“无”为根据说明“万有”的存在,“有”要由“无”来统一,而实现“执一统众” 。

以上说明了王弼思想对老子以及刘邵《人物志》的借鉴与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刘邵《人物志》是用道家的主体思想,兼并其他诸家学说,实现了其对人物品鉴的一般原则,并提高到哲学层次,也就是具有了形而上学的相应内涵。所以,一些学者认为,玄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刘邵的思想,“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开始了对刘邵在《人物志》中已描述了的以‘平淡无味为其特征的‘圣人的哲学论证,确立了玄学的理论基础”。

2基于“无”和“一”的政治哲学应用,以及现代人才管理借鉴的依据

《人物志》之《材能》篇曰:“凡偏材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长于办一官,而短于为一国。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协五味;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至此,刘邵提出了具体识人用人的原则,以建树其政治哲学系统。

基于“无”的应用, 就是“以无味和五味”的原则,可以理解为处理君臣上下之间关系的原则。基于“一”的应用,就是“以一味协五味”的原则。人君应该具有“平淡”和“中和”的品性,具有调和五味,包容他类,优化各种资源配置的功能:“咸而不碱,淡而不醇,质而不缦,文而不缋,能威能怀,能辩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 (《材能》)。所以,作为全材,人君主全面。人臣“或能言而不能行,或能行而不能言;至于国体之人,能言能行,故为众材之隽也” (《材能》),所以人臣作为偏材,应据其各材而各主一面。君臣应执各自而能,“人君之能异于此:故臣以自任为能,君以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所能不同,故能君众材也”(《材能》)。这样,我们的结论则是:“君以能用人为能” ,“臣以能行为能” ,以至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人尽其才,物尽所能;并做到个性发展,整体和谐。

由此,我们过渡到现代管理概念。有关现代管理,有各种定义如下:管理就是协调活动(马克斯·韦伯);管理是通过他人的努力来达到目标(美国管理协会);通常的定义是: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是各种概念的核心都是“人”,所以管理涉及的核心是人,如何管理人,才是管理的要义。故而,我们说管理的本质是:通过人尽其才,物尽所能,达到最佳效用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协调,以达到和谐的掌控效果。

这样,管理中的主要因素就是人物之间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领导与下属),就是刘邵所说的全材与偏材,主德与众德之间的关系。领导作为“全材”,需平淡而中和,“以无味和五味”, 要“以能用人为能”;下属作为“偏才”, 则需发挥“一味之美”,“以能行为能” 。

彼得·德鲁克说:“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管理者的任务,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让各人的才智、健康以及灵感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组织的整体效益得到成倍的增长。”《人物志》的“偏材之性,不可转移”(《体别》),同样强调人不能通过后天的教化来改变人天生的质性,应该顺性而为,如何识人,如何尽人其用,才是管理人才的要义。现代人才管理对《人物志》借鉴的依据依旧是“无”和“一”所蕴含的本体论原则,管理者需中和平淡,用以调和众材,需用人所长,以尽各材之能,其实质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37章),成全万物之性。“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王弼《老子注》29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各尊其职,各尽其能,才能实现管理的目的。

3结语

从今天推回至汉魏时代已有近两千年,刘邵的《人物志》之所以依旧值得现代管理的借鉴,足以证明其有效的理论根基。我们说,管理本身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管理本身是需要有依据的,而这种关系的长久性和有效性正在于它拥有一个正确的本体论(世界观)。刘邵的人才理论在现代的今天和中西世界,仍然焕发着生机,我们且说必然是其形而上学的内涵予以其长久的生存之“道”。

主要参考文献

[1] 汤用彤. 魏晋玄学论稿[M]. 北京:三联书店,2009.

[2] 牟宗三. 才性与玄理[M].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3] 汤一介. 郭象与魏晋玄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王晓毅. 知人者智——《人物志》解读[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5] 李泽厚,刘纲纪. 中国美学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6] [美]彼得·德鲁克.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人物志形而上学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人物志
人物志
人物志
人物志
谈教育的“严”
论安托南·阿尔托残酷戏剧理论中的“瘟疫”及“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上”“下”求索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冶关系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