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坏账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2012-04-29周少玲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年4期
关键词:财务成本商业信用应收账款

周少玲

[摘要] 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账款。如何规避经营风险,减少坏账损失,已成为每个企业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此篇论文介绍了坏账的形成及坏账损失对企业的影响;其次论述了坏账形成的七大因素;最后从五大方面阐述了对坏账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 赊销业务;商业信用;应收账款;坏账损失;财务成本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4. 004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04- 0007- 02

1坏账损失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和生存空间,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压力、挑战和新问题,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企业改制、兼并、破产等企业间债权债务关系发生了变化,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呆账、坏账有增无减,使部分应收账款“名存实亡”成为坏账,应收账款的管理在资金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8月份的一次调研中,有一家国有企业,有职工900多人,流动资金年末余额为22 690万元,应收账款年末余额为2 712万元,占流动资产总额的11.95%,其中提取坏账准备金523万元,坏账占应收账款的19.28%。应收账款余额越大,产生坏账的机会就越多,对企业所造成的影响就越严重,最终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因此强化营销管理、规避经营风险、防止坏账的发生,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2坏账形成的原因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而坏账则是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较小的应收账款;坏账是一种财务成本,更是一种损失。

坏账形成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除债务人破产、债务人较长时期未履行其偿债义务和内部管理等原因外,还有以下原因:

2.1 赊销因素

赊销是形成坏账的主要原因。赊销大多是在产品不畅销、价位低时形成的。有的客户开始合作很好,由带款提货,从不欠账,发展到送货付款,取得信任后逐渐加大赊欠额,被买方牵制,开始讨价还价,如不继续供货,原欠货款也不偿还。

2.2 金融诈骗因素

高科技的出现给社会发展带来了益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如齐鲁晚报曾报道,北方某公司与南方某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卖方要求买方将银行汇票传真给了对方,当买方携带汇票到对方公司提货时,卖方以验证一下汇票真伪为由将汇票拿走,随即又采用“偷梁换柱”的方法,将假汇票“退”给买方,之后又以种种理由,拒绝了该笔生意,当业务人员办理退票时,银行发现汇票被“克隆”,真汇票已被对方解付。

2.3 经销商倒债走人因素

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有的已打算转手,却仍然虚张声势,骗取厂家产品。当销售人员发现并追寻货款时,对方已“人去楼空”,或已改换门庭,“人走债凉”。公司名称、承包人经常变换,使债务“悬空”,造成坏账,让你满肚子苦水无处吐。

2.4 资信评估薄弱,缺乏规范程序因素

信用销售是坏账形成的起因,企业在进行信用销售前首先应该评估客户的信用等级和资信程度,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用销售前根本不进行详细的信用调查。企业大量的信用销售往往取决于行政干预或少数人、领导者的主观喜好,结果导致大量应收账款的出现。

2.5 法制观念淡薄因素

法制建设的相对落后,对于企业回收账款的法律援助跟不上,导致企业自己“要账难”,诉诸法律又“难执行”的状况,这种法制环境也纵容了欠款者的拖欠行为,使有些企业在资金紧缺,又借贷无门的情况下纷纷效仿,这样三角债越积越多,结算资金相互占用逐年上升,深陷“债务链”难以自拔。

2.6 对发生坏账处置不力因素

有些企业发生坏账后,对坏账进行审计监督的力度不够,或者没有进行审计以明确其责任。发生坏账时,这些企业往往能积极提出账务上的处理意见,却很少或很难追究其直接责任人的经济、民事或刑事责任,坏账损失中隐含的问题很少曝光。

2.7 客户信誉差因素

在签订购销合同时,约定为货到付款,买方将汇票传真给卖方,表面上做出货到付款的样子,实际上卸货后对方立即“翻脸”;有的客户以欠款相要挟,强迫你和他签订不平等“条约”,让你欲罢不能。在诉讼时效期内不给卖方出具任何凭据,过了诉讼期,便“理直气壮”地不还款;有的企业开具空头支票,套取银行信誉;有的债务人故意拖欠债务,然后用货物顶账(钱有价而货无价),特别是汽车类,几乎成了“硬货币”,顶账的产品质量无保证,价格与市场价悬殊很大,人为加价;还有的假破产真逃债,所有债务“一破了之”。

总之在营销工作中各种风险无处不在,“防不胜防”,因此必须建立一套风险防范体系,使坏账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坏账的防范对策

应收账款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正确运用赊销,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应收账款管理应从应收账款防范机制的建立和逾期债权的处理两方面入手。企业应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并与销售、财务部门对应收账款进行监控、跟踪服务和反馈分析,并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对于存在的逾期应收账款,企业应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催讨,并积极寻找债务重组、出售债权的可能,争取及时收回债权。

应收账款管理首先应从源头控制,防患于未然,因而防范机制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

3.1 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基础

企业最高管理层要负责营销决策和监督;分管营销的领导具体策划营销风险的预测、审查;销售部门负责营销风险的信息收集、归档;营销人员具体负责对用户的资信进行收集汇总,写出市场和客户调研报告;财务部门要定期对所有欠款户进行全面清理,做到责任明确、分工具体、各司其职、互相牵制,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追究哪个部门和责任人的责任。对发生的坏账其批准权高度集中于企业领导人,对转销的坏账也要在备查登记簿上登记,使其仍处于财务控制之下,要不断完善收账政策,重点关注应收账款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督查。

3.2 强化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是前提

企业向客户赊销产品,就会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企业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对应收账款的运行状况进行经常性分析、控制,实施应收账款的追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对策,尽可能减少坏账损失。

应收账款一旦形成,企业就必须考虑如何按期足额收回的问题。这样,赊销企业就有必要在收款之前,对该项应收账款的运行过程进行追踪分析,重点要放在赊销商品的变现方面。企业要对赊购者今后的经营情况、偿付能力进行追踪分析,及时了解客户现金的持有量与调剂程度能否满足兑现的需要。应将那些挂账金额大、挂账时间长、经营状况差的客户的欠款作为考察的重点,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及讨债方法。

3.3 加强客户资信管理,严格信用审查制度是关键

企业最大的最长远的收益是客户,然而企业最大的风险也是来自客户。因此,加强客户资信管理至关重要。评价客户不但要看信誉,还要看经济实力,如果没有经济实力,既使有信誉,也是暂时的,仅凭朴素的感情是不够的,要做到:定期进行信用评价,掌握客户信用;建立客户档案制度,防止与不良客户进行交易;“交易契约化”可使风险防患于未然。

3.4 坚持不赊销的原则,健全完善结算制度是根本

赊销是形成坏账的主要原因,因此不见货款不发货就抓住了源头。凡是没有保质期的产品,宁可放在自己仓库里,也不放在客户仓库,在交易过程中,宁愿把价格降低回收现款明损失,也不能赊欠造成潜在坏账,应收账款是要“打折”的。因此对所有欠款户要定期进行全面清理,防止“高高挂起”超过诉讼期,在营销工作中,健全和完善结算制度,防止出现坏账。对新户,款到账户发货;对于带汇票、承兑汇票、支票提货的也要通过银行确认其真伪和支付能力,然后发货,同时要把好“节假日”提货关,有的不良客户往往利用节假日,蒙混过关,对于偏僻企业,切不可认为“天高皇帝远”放松警惕性,造成损失。

3.5认真对待应收账款的账龄和制定收账政策

一般而言,客户逾期拖欠账款时间越长,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成为呆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企业必须要做好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和出现的变化。在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分析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把过期债权款项纳入工作重点,研究调整新的信用政策,努力提高应收账款的收现效率。对尚未到期的应收账款,也不能放松监督,以防发生新的拖欠,采取积极的收账政策,只要收回应收账款所节约的现金大于或者等于收账费用,收账政策就是可行的。

可以这样说,应收账款未来的坏账损失对企业当前经营并非最为紧要,更关键的是现期实际现金到位的应收款要能够填补同期现金流量缺口,特别是要满足具有刚性约束的纳税债务,工资支付及偿付不得展期调换到期债务的需要。

由此可见,应收款项的管理已经成为每个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所以说,与其让经销商通过赊销,挖空心思去图“蝇头”小利,不如把利益摆出来,让经销商去赚取“阳光下的利润”,实现“双赢”,作为厂家可事前控制现款现货的利益让度,而不必为日后的讨账而烦恼。

营销工作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条件,“成也营销,败也营销”。在企业各项工作中营销是第一线,也是与客户交往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上述措施还不奏效的情况下,只有借助于法律手段,提起诉讼,这也是清理应收账款的最后一道“晚餐”,但赢了官司,赢不了钱的也不占少数。因此,规避经营风险,要从源头抓起,做好事前控制,维护企业利益,防患于未然。

猜你喜欢

财务成本商业信用应收账款
家电制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
机场建设财务成本控制研究
电商背景下网络经济发展创新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商业信用对货币紧缩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综述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分析
矿山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探索
浅析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
电力企业财务成本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