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年湖北省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流行调查与研究

2012-04-29王中梅等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白背飞虱湖北省

王中梅等

摘要:通过田间考察、白背飞虱监测、室内分子鉴定等方法调查研究2010年湖北省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流行概况,掌握了湖北省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毒病发生的面积、发生程度、水稻品种感病性、介体昆虫种群动态等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在湖北省长江沿线的荆州、孝感、咸宁、黄石、鄂州、黄冈等地的水稻种植区普遍发生,水稻品种普遍感病,该病毒病已随介体昆虫白背飞虱从南方水稻种植区传播至处于长江流域的中部水稻种植区,并有进一步向长江以北扩散的趋势。

关键词: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白背飞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4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4-0717-04

由斐济病毒属(Fijivirus)暂定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引起的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自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被周国辉等[1]发现以来,已迅速扩散至我国南方广大稻区[2-4]。2009年,该病害在我国南部及越南晚季稻上暴发成灾,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受害面积在30万hm2以上,其中失收面积超过0.65万hm2[5-7];2010年又在南方地区暴发流行,造成水稻中晚稻受灾面积约120万hm2,给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带来严重影响。该病毒病的危害区域快速地从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扩展至中部水稻种植区(长江流域水稻种植区)[8,9]。以湖北省为例,2009年以前,未有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报道,2009年该病毒病在荆州局部水稻种植区被发现,而2009年8月份以来,已经在湖北省长江沿线的荆州、咸宁、黄石、鄂州、黄冈等地相继有疑似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报道[8,9]。鉴于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对水稻生产的潜在危害性、水稻病害监控的需要以及近期部分地区因该病导致的社会稳定问题,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组织调研小组前往荆州、咸宁、黄冈等地水稻种植区进行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湖北省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的面积、严重程度、水稻品种感病性、介体昆虫的种群动态等情况,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时间、地点及方法

根据湖北省2009年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情况以及2010年各地市植物保护站(局)对该病毒病的上报情况,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组织调研小组和各地市植物保护站(局)于2010年8月中旬、9月中旬对湖北省长江沿线的宜昌、荆州、咸宁、黄石、黄冈等市进行全面调查,先后调查了宜昌市夷陵区、枝江市,荆州市荆州区、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咸宁市崇阳县、通城县、嘉鱼县,黄冈市黄州区、黄梅县、浠水县,黄石市大冶市、阳新县等14个县(市、区)的23个自然村,实地调查了水稻病毒病的发生情况,调查内容包括水稻品种感病性、育秧期降雨情况、育秧时间、栽培方式、水稻矮化率和病害严重程度、介体昆虫的种群动态等。

1.2 白背飞虱动态监测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介体白背飞虱迁入数量密切相关。调取湖北省稻飞虱监测点(武穴市植物保护局、通城县植物保护站)2010年3~8月白背飞虱迁飞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1.3病原检测和鉴定

1.3.1水稻矮缩样品等材料的采集与保存采集宜昌市夷陵区、枝江市,荆州市荆州区、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咸宁市崇阳县、通城县、嘉鱼县,黄冈市黄州区、黄梅县、浠水县,黄石市大冶市、阳新县等14个县市的23个自然村的水稻矮缩样品。活株剪掉上半部后种植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所防虫网室内,病株上半部则保存于-70 ℃超低温冰箱中。病毒检测对照样品为已经鉴定的湖北公安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病株(2009年采集)、湖北孝感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病株(2009年采集)、福建福州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株、福建连城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病株以及实验室保存的RRSV和RDV dsRNA基因组核酸样品。

1.3.2病毒dsRNA基因组核酸的提取和电泳病毒基因组核酸(dsRNA)的提取参考周雪平等[10-12]病株中直接提取病毒基因组核酸的方法,略加改进。具体步骤如下: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水稻病叶,加液氮研磨成粉末。用2倍体积的2×STE及酚、氯仿抽提,低速离心。上清液用无水乙醇稀释至17%,注入用17%乙醇1×STE平衡过的纤维素(CF-11)柱中,然后用80 mL 17%乙醇1×STE洗脱,再用不含乙醇的1×STE洗脱,洗脱液用乙醇沉淀后真空抽干,即为RBSDV-dsRNA。提取的病毒dsRNA基因组核酸片段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加以分离,EB染色观察结果。

1.3.3RT-PCR检测根据已经发表的RBSDV湖北分离物S10片段(AF227205)和SRBSDV湖北分离物的S10片段(HM585270)序列及序列差异设计特异性引物PJF、PPJR、PNJR[9],分别特异性扩增RBSDV和SRBSDV相应片段(RBSDV为412 bp,SRBSDV为1 045 bp)。

反转录:待检测的湖北样品和对照样品直接使用已经分离得到的病毒dsRNA基因组核酸,引物用PJF引物,操作过程按照反转录试剂盒(Fermentas)说明进行。

PCR:PCR反应体系按照TaKaRa的Ex-Taq酶使用说明进行,反应程序为:94 ℃变性4 min,30个循环的扩增(95 ℃ 30 s,52 ℃ 45 s,72 ℃ 1 min),最后72 ℃延伸10 min,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EB染色后BioRad凝胶成像系统观察记录。

2结果与分析

2.1水稻病毒病的检测和鉴定

23个地点的水稻矮缩样品经病毒特异dsRNA基因组核酸检测,除宜昌市夷陵区、枝江市以及荆州市荆州区等3个地点的样品未检测出病毒dsRNA基因组核酸外,其他20個地点的病株都检测出病毒的dsRNA基因组核酸(图1)。由于RBSDV和SRBSDV的dsRNA基因组核酸结构几乎相同,其电泳图谱无法区分[8-13],因此需进行RT-PCR进一步鉴定。图2为这20个地点样品的RT-PCR检测图,从中可以看出,2010年湖北省发生的水稻矮缩病是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11]。

2.2湖北省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

调查发现,2010年湖北省长江沿岸地区晚稻病毒病发生普遍,发生面积较大,晚稻产量有一定损失;中稻也有发生,但损失不大。在随机调查的23个自然村中,除宜昌市夷陵区邓村、枝江市北湖村以及荆州市荆州区采集的矮化水稻样品排除水稻病毒病外,其他村中晚稻全都不同程度感染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重病田块的水稻矮化比例高达40%~80%,有些田块的水稻矮化比例为5%~40%,一般田块的水稻矮化比例为0.5%~5.0%。据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初步统计,全省中稻水稻矮缩病发生面积约1.093万hm2(16.4万亩),其中病丛率<1%有0.700万hm2(10.5万亩)、1.00%~4.99%有0.367万hm2(5.5万亩)、5.00%~9.99%的有0.020万hm2(0.3万亩)、10.00%~29.99%有0.067万hm2(1万亩),有11个县有报道发生;晚稻发生面积约2.480万hm2 (37.2万亩),其中病丛率<1%有1.667万hm2(25万亩)、1.00%~4.99%有0.667万hm2(10万亩),5.00%~9.99%的有0.133万hm2(2万亩),10.00%~29.99%有0.007万hm2(0.1万亩),30%以上的有0.007万hm2(0.1万亩),有12个县(市、区)有发生,因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导致的晚稻减产预计为5%左右。

2.3湖北省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的原因分析

2.3.1介体白背飞虱与病毒病流行关系武穴市植物保护局2010年5~8月稻飞虱迁飞监测数据(图3)显示,5月初就有白背飞虱迁入,5月中下旬有2个迁入峰,6月有1个迁入高峰期,6月15~30日灯下累计虫量达1 027头,较上年同期688头多49.3%;7月有2个迁入高峰期,其中7月16~22日灯下稻飞虱累计虫量1 056头,是上年同期228头的4.6倍,8月灯下褐飞虱数量增多,8月1~20日稻飞虱灯下累计虫量达3 415头,是上年同期922头的3.7倍,其中褐飞虱958头,是上年同期104头的9.2倍。通城县植物保护站2010年3~12月稻飞虱迁飞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白背飞虱的迁入量较往年早,3月底、4月初就有白背飞虱迁入,5月下旬、6月上旬达到顶峰,达到2 000头/(灯·晚),并有几个迁入高峰期。尽管未检测迁入昆虫的带毒率,但2010年湖北省水稻病毒病发生的区域基本上都临近湖南、江西两省,白背飞虱也是从湖南、江西方向迁入,而2010年包括湖南、江西两省在内的南方水稻种植区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因此可以推测,由迁入湖北省的带毒白背飞虱传播并引起了湖北省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

2.3.2水稻生育期与病毒病流行关系水稻生育期的不同阶段感病性不同,苗期至分蘖期是感染病毒导致水稻南方黑条矮缩发病的主要时期。从图3可见,2010年带毒介体大量迁入时,早稻已经开始孕穗,不易感染;中稻已处于分蘖后期,不易感染;晚稻处于苗期至分蘖期,这一时期水稻抗性较弱,易感染水稻病毒病。因此,带毒虫源迁入时期与晚稻感病期吻合,导致晚稻发病严重;与中稻分蘖后期吻合,中稻部分发病,但对生长影响不大;与早稻感病期未吻合,早稻未见发病。从检测结果和田间症状来看,不同时期感病的水稻植株高度不一样,秧苗期、移栽返青期感病后多呈明显的矮缩症状,而之后感染的水稻多数矮化症状不明显。2010年湖北省带毒虫源迁入高峰期刚好处于晚稻苗期至分蘖期,促使了当年晚稻病毒病的流行。

2.3.3水稻品种与病毒病流行关系晚稻田间调查发现,所有种植的水稻品种均不同程度感病,未发现明显抗病品种,但不同品种的感病程度不同,如高度感病的有宜优207、鄂糯7号、珍糯等品种,较为感病的有金优117、晚籼98、天优8号、天优998、扬两优6号、金优928、丰两优299、武优308、华优332、三香优714、金优725、丰两优4号、两优培九Ⅱ、岳优360、岳优9113、三香优786、丰源优299等水稻品种。

2.3.4地理气候条件与病毒病流行关系在调查中发现,山区环境有利于介体昆虫的迁入和病毒传播,不利于防控。湖北省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严重的地区皆为靠南的丘陵地带或山区,江汉平原发病尽管较为普遍,但发病率较低(0.5%~5.0%),而丘陵、山区不仅发病较为普遍,而且存在较多发病严重的田块,有些甚至绝收。推测这与丘陵地带或山区特殊的气候环境有关。在白背飞虱迁入高峰期的5月下旬和6月上旬,黄冈、咸宁、大冶等地山区因局部环境条件,导致降雨或下旋气流较平原多,这有利于介体昆虫白背飞虱的迁入。降雨较多、光照不足,不利于幼苗生长和壮秧培育,而有利于介体的取食和病毒的传播;同时因降雨过多,无法及时喷药防治白背飞虱,导致病毒快速传播,从而导致水稻病毒病流行。

2.3.5对新病毒认识不足与病毒病流行关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的植物呼肠孤病毒,对由此病毒引起的病毒病流行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调研中發现,不仅是农民,基层植保站和基层农技站人员也无法辨别水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有些认为是种子带毒,有些认为是虫害所致;各级政府对水稻病毒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等到病毒病流行时再布置防控为时已晚。

3小结与讨论

在调研和检测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①病毒病认识问题。不仅是农民,很多基层植保工作者也无法识别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等水稻病毒病,这对水稻病毒病的有效防控极为不利。②水稻病毒病的流行学规律还不清楚,如迁飞性昆虫介体的来源地、迁入时间和路线以及气候因素影响等。③检测水平和手段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适合基层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缺乏。④政府对水稻病毒病认识和对水稻种植投入不足。⑤缺乏水稻抗性品种。⑥水稻病毒病暴发流行产生的民生和社会稳定问题有待解决。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湖北省水稻生产实际,力求保障粮食安全稳定,使经济损失降低到最低,现阶段或将来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5-7,14,15]:

1)积极组织各级植保部门的技术人员开展调查,培训农技人员,加强技术指导,采取有效措施,向村民宣传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的防治,对已经染病的稻田要及时拔除有病植株,防止病毒继续传染;未发病的稻田要加强管理,及时喷药防治,力争将产量损失降到最低;发病率在50%以上的田块建议改种其他作物,避免更大的损失。

2)加强检测力度,及时确诊水稻病毒病,做好昆虫介体的迁入检测和带毒率检测,为水稻病毒病防控提供依据。

3)重点抓好晚稻的管理和保护,晚稻品种尽量避免使用高感或较为感病的品种;晚稻苗期和分蘖前期及时喷药防治白背飞虱,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应用防虫网保护秧田;晚稻的播种期可以提前1~2周,以避开白背飞虱的迁入高峰期,在白背飞虱的迁入高峰期加强稻飞虱防治,保护秧田和移栽返青期的水稻。

4)政府应投入一定的资金解决因水稻病毒病产生的民生和社会稳定问题,如为水稻生产投保、给予因病毒病损失的农户一定的补助等。

参考文献:

[1] 周国辉,许东林,李华平.广东发生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分子鉴定[A].中国植物病毒学会.中国植物病毒学会2004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10-212.

[2] ZHOU G H , WEN J J, CAI D J,et al. 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A new proposed Fijivirus species in the family Reoviridae[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8,53(23): 1-9.

[3] ZHANG H M,YANG J, CHEN J P,et al. A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 on rice in China is caused by a novel Fijivirus[J]. Archieve of Virology,2008,153:1893-1898.

[4] WANG Q,YANG J,ZHOU G H, et al. The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two isolates of southern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a new Fijivirus[J].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 2010, 158(11-12):733-737.

[5] 周国辉,张曙光,邹寿发,等.水稻新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及为害趋势分析[J].植物保护,2010,36(2):235-238.

[6] 刘万才,刘宇,郭荣.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3):17-18.

[7] 郭荣,周国辉,张曙光.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初探[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8):17-19.

[8] 章松柏,李大勇,肖冬来,等.湖北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病毒检测[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3):592-594.

[9] 章松柏,吴建国,肖冬来,等.湖北发生的水稻矮缩病是由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A].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0] 周雪平,李德葆.双链 RNA技术在植物病毒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1995,5(1):1-4.

[11] 章松柏,吴祖建,段永平,等.水稻矮缩病毒的检测和介体传毒能力初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263-2264,2287.

[12] 章松柏,吴祖建,段永平,等.水稻矮缩病毒基因组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4):55-57.

[13] 张恒木,雷娟利,陈剑平,等.浙江和河北发生的一种水稻、小麦、玉米矮缩病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J].中国病毒学,2001,16(3):246-251.

[14] 徐海莲,肖水仙,刘银发,等.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3):157.

[15] 秦厚国,叶正襄,舒畅,等. 白背飞虱种群治理理论与实践[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2-47.

猜你喜欢

白背飞虱湖北省
组织蛋白酶D有助于SRBSDV在白背飞虱体内复制
广西野生稻Y11抗白背飞虱QTL定位
南安市白背飞虱发生的气象条件及虫源地分析*
平铺镇近20年来白背飞虱发生特点、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不同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取食和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贵州道真县白背飞虱发生动态研究
湖北省将取缔1136座非法矿山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