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道真县白背飞虱发生动态研究

2014-10-23金道超张信扬程艳勤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发生量白背飞虱虫量

王 召,杨 洪,金道超,张信扬,程艳勤

(1.凯里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贵州 凯里556011;2.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贵州山地农业有害生物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550025;3.贵州省道真县植保植检站,贵州 道真563500)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属半翅目(Hemi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每年3~5月由中南半岛等东南亚国家随西南气流迁入我国繁殖为害,其主要通过刺吸稻株汁液,造成水稻生长缓慢,分蘖延迟,瘪粒增加,严重时造成稻株枯死[1-2]。另外,白背飞虱在取食过程中还会传播病毒病,如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Tobacco witches’broom symptom diseases)[3]。近年来流行于南方稻区的一种水稻新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rreaked dwarf virus,SRBSDV)也是由白背飞虱作为主要介体传播的[4-6]。过去,由于白背飞虱对水稻为害较轻,褐飞虱为害较重,国内对稻飞虱的研究多侧重于褐飞虱[7-9]。但近20年来,随着白背飞虱发生频次和为害程度的提高,对白背飞虱的研究逐渐增多[2,10-16],特别是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都开展了相关研究,对当地白背飞虱的综合治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贵州道真县地处黔北边陲,属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系长江与乌江三角地带。常年水稻种植面积9 000hm2,70%以上的稻田分布在海拔450~800m的地带,是黔北一季中稻的典型种植区。白背飞虱在该县不能越冬,每年春夏季虫源从中南半岛的越南等国家随气流迁入并陆续降落与危害,其迁入的迟早、迁入次数、迁入量的多少与全县白背飞虱发生轻重有密切关系。但目前关于道真县白背飞虱发生动态尚未见相关报道。本试验于2009~2013年在道真县玉溪镇和上坝乡设立监测点,采用灯光诱测和系统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道真县白背飞虱的发生进动态行了研究,以期为白背飞虱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时间及地点

于2009~2013年在道真县较具有代表性的玉溪镇(28°48″N,107°43″E,海拔463m)和上坝乡(28°50″N,107°38″E,海拔650m)两处一季中稻种植期进行。

1.2 材料

监测点主栽水稻品种:武香880,四川绵阳市亿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中优177,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仪器:佳多频振式自动虫情测报灯(200W白炽灯),鹤壁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1.3 系统调查田设置

在监测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早、晚栽类型田各1块(2010年,早栽田5月下旬移栽,晚栽田6月上旬移栽;2011年,早栽田6月上旬移栽,晚栽田6月中旬移栽;2012年,早栽田5月中旬移栽,晚栽田5月下旬移栽),作为系统调查田,在水稻生育全期不施任何化学农药,肥水常规管理条件下观测白背飞虱田间自然消长动态。每块田不少于300m2。

1.4 方法

1.4.1 灯诱调查 将频振式自动测报灯安装在高60cm、110cm的基台上,安装位置处于成片稻田中央,远离其它光源。测报灯每年4月1日启用,10月中旬左右停用。每日黄昏时段开灯,次日清晨关灯,每日关灯后将诱获的昆虫取回室内鉴定,并记录诱获的白背飞虱成虫数量。如单日诱获白背飞虱数量大时,则采用分格取样,推算总虫量。将每年灯下最初见虫日作为始见日,灯下出现成虫突增日至突减日作为一个峰期,将峰期中上灯虫量最多的一日作为高峰日。

1.4.2 大田系统调查 以贵州省稻飞虱监测技术规范[17]作为主要参考。从移栽返青后开始,每5d调查1次,查到黄熟期结束。调查方法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白瓷盘法(33cm×45cm),定田不定点,随机取样。调查时,在盘内均匀涂上洗洁精,将盘轻轻地倾放在稻杆基部,与稻杆成45°角,快速拍打稻株,连拍3次,立即端起检查。每块系统田调查10点,每点2~4丛(视虫情,虫少时多查,虫多时少查),记录每点白背飞虱低龄(1~3龄)、高龄若虫(4~5龄)虫量,长翅、短翅成虫虫量,然后换算成百丛虫量。

1.5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制图均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背飞虱灯下种群消长动态

据2009~2013年监测结果可见(表1),白背飞虱始见日集中于5月上、中旬;始见日诱获白背飞虱的数量较少,一般为几头或十几头。5年中灯诱白背飞虱高峰日出现最早的是2012年,为5月10日,单日诱虫量达17 650头;其余年份灯诱白背飞虱高峰日均出现在6月中旬以后,其中2013年高峰日诱虫量最少,仅为130头(7月25日)。全年灯诱总虫量以2012年最大,达27 316头,分别是2009年、2010年和2013年的3.8倍、4.2倍和9.4倍。

表1 道真县2009~2013年灯下白背飞虱的始见日、高峰日及诱虫量Tab.1 Initial immigration period,occurrence peak and quantity of light-trap catches of Sogatella furcifera from 2009 to 2013 in Daozhen

2.2 不同移栽期稻田白背飞虱的消长动态

2.2.1 不同移栽期稻田白背飞虱的消长动态 据对不同移栽期稻田白背飞虱消长情况的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6月上旬白背飞虱开始迁入,早栽田中长翅型成虫增多。6月中旬,早栽田水稻正处于分蘖旺盛期,营养条件优越,田间白背飞虱大量羽化,田间种群数量增加(图1-A),部分可辗转迁入晚栽田为害。6月下旬开始,晚栽田中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开始上升(图1-D)。

2011年,由于气候条件影响,当地水稻移栽普遍推迟,故本年度早栽田水稻于6月5日移栽,于6月20日开始田间调查;晚栽田水稻于6月15日移栽,于6月30日开始田间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图1-B、E),早栽田白背飞虱基数较高,百丛虫量达230头。6月下旬开始,田间虫量迅速上升,在7月中旬形成一个虫峰。晚栽田于6月30日发现白背飞虱,7月初,田间种群数量迅速上升。

2012年,白背飞虱迁入较早,且迁入量大。5月中旬早栽田出现迁入高峰,百丛虫量为1 055头,5月下旬至7月上旬,白背飞虱虫量发生较稳定,7月中旬出现第二个虫量高峰,百丛虫量达2 050头(图1-C)。晚栽田于6月上旬发现白背飞虱,在7月中旬形成一个虫峰,百丛虫量达1 845头(图1-F)。

图1 2010~2012年不同移栽期稻田白背飞虱的种群消长动态Fig.1 Population fluctuation of Sogatella furcifera from 2010 to 2012 in the different fields

2.2.2 不同年度田间白背飞虱消长动态2010年早栽田白背飞虱成虫百丛年发生量3 406头,其中长翅型成虫占74.9%;2011年早栽田白背飞虱成虫百丛年发生量4 420头,其中长翅型成虫占77.6%;2012年早栽田白背飞虱成虫百丛年发生量2 934头,其中长翅型成虫占57.9%。晚栽田中,2010年白背飞虱成虫百丛年发生量3 559头,其中长翅型成虫占78.4%;2011年白背飞虱成虫百丛年发生量3 560头,其中长翅型成虫占80.8%;白背飞虱成虫百丛年发生量2 872头,其中长翅型成虫占53.4%。可见,两种类型田中白背飞虱长翅型成虫所占比例较高,这对于白背飞虱迁飞辗转为害是有利的。

2010年白背飞虱长翅型成虫高峰日集中在8月中旬,而短翅型成虫未出现明显的高峰日;2011年白背飞虱成虫高峰日集中在7月中旬;2012年白背飞虱成虫高峰日出现在7月15日,长、短翅型成虫高峰日发生相一致。总体来看,2011年和2012年成虫高峰日较2010年提前1月左右(图1-A~F)。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调查地2009~2013年灯诱白背飞虱的始见日、高峰日以及各年度间诱虫总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道真地区白背飞虱从5月始见,并且始见日诱获虫量较少,从高峰日来看,2012年灯下最早出现高峰,且高峰日上灯虫量明显多于其他年份,年度间诱虫总量2012年明显高于其他年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防治药剂的选用、天敌对白背飞虱的自然控制、“北虫”回迁等因素有关[18-20]。

白背飞虱是取食水稻为主的寡食性昆虫,水稻不同生育期稻株内营养状况的变动可直接影响白背飞虱各虫态的比例[21-22]。在一定区域内水稻不同栽培期的混作为白背飞虱的栖息和繁殖提供连续不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对白背飞虱的种群发生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13]。从田间发生动态看,不同年份间,早栽田白背飞虱发生量高于晚栽田,这与当地不同稻田类型组合、水稻栽培制度、品种组合及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23]。道真地区水稻一般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移栽,8月上中旬抽穗,9月下旬或10月上旬收割。7月中旬迁入的虫源可直接降落在早栽田中,此时早栽田水稻正处于分蘖盛期,营养条件优越,迁入虫源加上当地的白背飞虱大量孵化,从而使早栽田里的虫量大增。8月下旬以后早栽田水稻进入灌浆乳熟期,田间食料逐渐恶化,而晚栽田水稻也处在抽穗扬花期,正适合白背飞虱的生存繁殖,早栽田中的部分白背飞虱继续扩散辗转到晚栽田中,直至本地水稻收割,白背飞虱为害结束。

道真县植保站工作人员对道真县褐飞虱发生规律有过报道[24],但对白背飞虱的发生情况未见研究报道,本文对5年灯下虫情及不同栽培期稻田白背飞虱发生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可对本地区制定短期的防治措施和预警提供理论依据。

[1]沈君辉,尚金梅,刘光杰.中国的白背飞虱研究概况[J].中国水稻科学,2003,17(S1):2-22.

[2]杨 洪,王 召,金道超.氯虫苯甲酰胺对白背飞虱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J].昆虫学报,2012,55(10):1161-1167.

[3]孙跃先,李正跃,严乃胜,等.白背飞虱传播云南烟草丛枝症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15(2):112-114.

[4]ZHANG H M,YANG J,CHEN JP,et al.A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 on rice in China is caused by a novel Fijivirus[J].Archives of virology,2008,153:1 893-1 898.

[5]ZHOU G H,WEN J J,CAI D J,et al.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A new proposed Fijivirus species in the family Reovirida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8,53(23):3 677-3 685.

[6]翟保平.稻飞虱: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问题[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5):1 184-1 193.

[7]黄方能,程遐年.褐飞虱为害对水稻产量结构影响的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1990,4(3):117-121.

[8]程遐年,张孝義,程极益.褐飞虱在中国东部秋季回迁的雷达观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17(3):24-32.

[9]朱 敏,胡国文,唐 健,等.全球气候异常(ENSO事件的发生)对我国褐飞虱大发生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1997,30(5):1-5.

[10]刘光杰,陈爱辉,沈君辉.白背飞虱为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防治指标的研究进展[J].昆虫知识,2003,40(1):1-5.

[11]吕 芬,周 平,黄新动,等.白背飞虱灯下虫量与气象要素关系的相关分析[J].昆虫知识,2007,44(1):48-53.

[12]沈慧梅,孔丽萍,张霜红,等.福建省白背飞虱前期迁入虫源分析[J].昆虫学报,2011,54(6):701-713.

[13]武俊杰,蒋春先,张云慧,等.2011年广西兴安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发生动态及迁飞轨迹分析[J].植物保护,2012,38(5):51-57.

[14]杨迎春,兰 波,孟 凡,等.江西省白背飞虱消长动态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带毒率的测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32(6):60-64.

[15]陈 静,张建华,郭玉双,等.白背飞虱海藻糖酶Treh-2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44(5):1-4.

[16]廖永林,李燕芳,刘明津,等.水稻带药移栽对分蘖期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防治效果[J].环境昆虫学报,2013,35(3):311-316.

[17]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贵州省稻飞虱监测技术规范DB52/T396-2005.2005.

[18]金星,王德其,金道超,等.贵州省稻飞虱发生为害规律及防治对策[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8,17(4):208-214.

[19]隋 贺.气候变化下转Bt水稻对三种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20]闫香慧,刘 怀,赵志模,等.重庆秀山县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发生规律研究[J].植物保护,2012,38(1):128-132.

[21]武淑文,戴华国.白背飞虱的营养需求及褐飞虱对白背飞虱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24(3):39-43.

[22]刘佳妮,桂富荣,李正跃.影响白背飞虱翅型分化的相关因子[J].植物保护学报,2010,37(6):511-516.

[23]杨昌达.贵州稻作[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0:12-100.

[24]张信扬,邓国云,李练军,等.专业化统防统治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植物医生,2011,24(2):47-50.

猜你喜欢

发生量白背飞虱虫量
广西野生稻Y11抗白背飞虱QTL定位
南安市白背飞虱发生的气象条件及虫源地分析*
平铺镇近20年来白背飞虱发生特点、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基于眼高刻槽数预测松褐天牛发生量分析
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棉盲蝽的效果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六盘山地区落叶松红腹叶蜂发生量对温度与降水的响应研究
不同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取食和产卵选择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