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宜“油蔬两用”的油菜品种筛选

2012-04-29黎兰献程鹏飞梁楚荣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筛选品种

黎兰献 程鹏飞 梁楚荣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湖北地区应用推广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对9个“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摘薹与未摘薹的产量、产值及主要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摘薹后菜子产量比未摘薹平均增12.52%,总产值比未摘薹平均增124.08%,初步分析油菜摘薹后二次分枝及每角粒数普遍增加是菜子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供试品种中,中油112菜薹、菜子产量高,菜薹口感甜脆爽口,可作为高产型“油蔬两用”品种推广应用;天下农3号菜薹产量及总产值高,浙油28菜薹口感及主要经济性状表现突出,菜子增产潜力大,二者可以作为“油蔬两用”配套品种。

关键词:“双低”甘蓝型油菜;“油蔬两用”品种;Delphi法;筛选

中图分类号:S565.4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4-0670-04

湖北是“双低”油菜的优势种植区域,近年来随着油菜生产效益的降低,油菜种植面积严重下滑,提高油菜的生产效益,成为促进油菜生产发展的核心问题。

研究者发现“双低”油菜中甘蓝型油菜既可以作为油料作物,又可以作为食用蔬菜[1,2],即“油蔬两用”,是指在油菜生长的薹期摘取主薹作蔬菜,成熟时收获菜子供榨油用[3]。大量研究和应用表明,“油蔬两用”油菜栽培在采收菜薹增加收入的同時,通过摘薹还可促进油菜二次分枝,从而稳定甚至增加菜子产量,提高油菜的生产效益,是一项高效高产的油菜栽培新技术[4-8]。

目前“油蔬两用”油菜高效高产栽培新技术在重庆、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已普遍推广,近年来湖北地区也开展了“油蔬两用”油菜的试验示范[9,10],但该技术目前还没有广泛推广应用。研究拟通过“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的筛选试验,从菜薹、菜子产量、总产值、菜薹口感等方面综合考查,并初步分析油菜摘薹后菜子产量普遍增产的原因,以期筛选出适宜湖北地区栽培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从而正确引导和促进湖北地区“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的推广应用。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材料为“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10号、中双11、中油112、沣油5103、浙油28、中油杂12、华油杂62、天下农3号,以湖北省生产主导品种中双9号为对照。9个油菜品种均由武汉市种子管理站提供。

1.2方法

1.2.1试验设计试验于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柏泉生态园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田前作为西瓜,地势平坦,排灌方便,黏性土壤,肥力中等偏上。采取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每品种设摘薹区与未摘薹区,种植面积均为67.5 m2(宽2.5 m×长27.0 m),四周设保护行并以同品种延伸,田间顺序排列,厢沟宽50 cm。

2010年9月18日播种,撒播,播种量根据各品种出苗率计算。10月21日移栽,每区8行,每行100株,密度每公顷12万株。大田每公顷施纯氮240.0 kg、五氧化二磷90.0 kg、氧化钾90.0 kg、硼砂22.5 kg,70%氮肥、全部磷肥、钾肥和硼砂作底肥,结合整地施入,苗期每公顷追施10%氮肥,抽薹期每公顷追施20%氮肥。12月2日喷施辛硫·高氯氟1 000倍稀释液及阿维菌素1 500倍稀释液防治菜青虫和蚜虫。其他田间管理参照常规大田高产栽培技术进行。

1.2.2调查项目及分析方法田间观察记载各品种的生育期。2011年2月15~20日摘薹区各油菜品种在主薹高25 cm左右时一次性摘薹15 cm,称鲜薹产量,菜薹清炒后邀请15名技术人员品尝,评价风味,用1~4级分别表示优、良、中、差,采用平均值对各品种菜薹口感分级。收割期摘薹区与未摘薹区每品种随机取10株具有该品种特性的植株,挂上标签,带回室内考种,考查不同品种的单株有效角果数、单株产量、千粒重等经济性状,各区各品种单打计产。“油蔬两用”油菜综合评价采用Delphi法[11],其公式为:

Sj=Rji

式中,Sj表示j品种的综合等级,Rji表示j品种的第i个指标的等级。

2结果与分析

2.1菜薹口感及产量比较

菜薹口感评价鉴定结果表明, 9个油菜品种菜薹口感清脆、均无苦味,其中中油112菜薹甜脆爽口,口感评价为1级;浙油28、天下农3号菜薹清脆略甜,口感评价为2级;中油杂12、华油杂62菜薹味淡,口感评价为4级;其余品种菜薹口感评价均为3级(表1)。从表1还可以看出,鲜薹单产居前两位的是天下农3号和中油112,分别比CK增12.71%、8.90%,其余品种鲜薹单产均低于CK。9个品种摘薹后菜子平均单产为3 963.0 kg/hm2,比未摘薹区菜子平均单产(3 522.0 kg/hm2)增12.52%,摘薹后的菜子单产除天下农3号和CK外,其余品种较未摘薹区增0.21%~49.39%,其中,沣油5103增产幅度最大,中油杂12次之。中双10号、中双11、中油112、沣油5103、浙油28、中油杂12、华油杂62、天下农3号8个品种摘薹后菜子产量均比CK增加,增产幅度为9.36%~68.10%,其中,中油112及沣油5103增产60%以上,中油杂12、华油杂62增产40%以上。

2.2总产值比较

鲜薹及菜子价格按武汉当年实际销售价格计算,鲜薹平均售价3.00元/kg,菜子平均售价3.94元/kg。据此,各品种的产值见表2。产值计算结果表明,摘薹区各油菜品种总产值比未摘薹区增90.71%~170.74%,增值效果明显;摘薹区油菜总产值居前三位的是中油112、天下农3号、中油杂12,中双11产值最低,为23 940.00元/hm2;中双10号、中双11、中油112、沣油5103、浙油28、中油杂12、华油杂62、天下农3号8个品种中除中双11摘薹区总产值低于CK外,其余品种比CK增值1.19%~33.09%,其中中油112增值幅度最大。

2.3主要生物学性状比较

主要生物学性状比较结果(表3)显示,摘薹区油菜品种全生育期比未摘薹区平均晚2 d,供试的8个品种比CK晚2~5 d。摘薹后油菜株高、一次有效分枝部位、一次有效分枝数、千粒重均低于未摘薹油菜,株高降低0.7~22.2 cm,平均降低11.3 cm;一次有效分枝部位明显降低,平均降低22.52 cm;一次有效分枝数平均降低5.59个;摘薹后油菜菜子细小,千粒重平均降低了0.75 g。摘薹后油菜二次有效分枝数平均达18.11个,较未摘薹油菜(平均9.91个)明显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CK最高,9个品种中有4个品种(中双10号、中双11、华油杂62、天下农3号)摘薹后单株有效角果数较未摘薹低,其余5个品种增加幅度不大;摘薹后油菜单株有效角果数较未摘薹油菜平均减少29.60个,每个品种平均减少了3.29个。每角粒数除沣油5103及CK摘薹比未摘薹分别减少1.3粒和0.8粒外,其余品种摘薹后比未摘薹增加1.4~7.4粒。

2.4Delphi法排序结果分析

对摘薹区油菜鲜薹单产、菜子单产、总产值、全生育期、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及菜薹口感共9个指标分别以中双9号为对照,计算出各指标的增长率,并由大到小赋予1~9等级,然后将各指标等级的总和进行排序,结果见表4。排序结果表明,有6个品种综合表现优于CK,包括中油112、天下农3号、浙油28、中油杂12、沣油5103、华油杂62。

3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中油112综合表现位列第一,其菜薹、菜子单产高,菜薹口感甜脆爽口,可以作为高产型“油蔬两用”品种推广应用;天下农3号综合表现位列第二,其植株茎秆粗壮,鲜薹产量高,总产值高,可以作为“油蔬两用”配套品种;浙油28综合表现位列第三,其菜薹口感及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等经济性状表现突出,菜子增产潜力大,也可以作为“油蔬两用”配套品种。

“油蔬两用”油菜是利用其再生恢复能力强的生物学特性,摘薹增加收入的同时促进其二次分枝,提高菜子产量,实现“油蔬两用”[3]。研究结果表明,摘薹比未摘薹油菜增值达90%以上,摘薹后油菜的二次分枝明显增多,每角粒数总体增加,与夏杏明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根据摘薹后油菜一次有效分枝数明显减少、单株有效角果数有增有减、千粒重均降低的结果初步分析,摘薹后油菜菜子产量的增加是由于二次分枝数及每角粒数增加的结果。侯稚群等[13]对双低油菜沪油15、沪油16进行摘薹的研究表明,油菜摘薹后每角粒数的增加抵消了摘除主花序对产量的不利影响。

“油蔬两用”油菜增产增效,值得广泛应用与推广。研究仅从产量、效益、主要性状及菜薹口感上对“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油蔬两用”适用性进行评价,其菜薹品质的定性定量以及“油蔬两用”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国槐,官春云,陈社员. 光叶杂交油菜油用及菜用特性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1,23(4):77-78.

[2] 杨祁峰,滕怀渊,牛菊兰,等.饲用双低油菜华协1号营养成分含量动态及营养价值研究[J].草业学报,2003,12(2):87-92.

[3] 李孟良,郑琳,杨安中,等.江淮地区“油蔬两用”油菜品种的筛选[J].南京農业大学学报,2008,31(2):22—26.

[4] 戚存扣,陈新军,张洁夫,等.甘蓝型油、蔬兼用双低油菜新品种宁油16号[J].江苏农业学报,2005,21(2):138.

[5] 孙利祥,黄惠芳,管耀祖. 甘蓝型油菜浙双72菜用和油用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3,25(2):32-35.

[6] 张志风,范国华.油菜浙双72油蔬两用效果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02(6):291-294.

[7] 郑培土,方博云,黄根元,等.摘苔次数对油蔬两用油菜产量、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05(4):53.

[8] 石有明,张丕辉.油蔬两用甘蓝型双低油菜产量、效益及菜薹营养研究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224-227.

[9] 殷少华,熊迎,夏起昕.城郊优质油菜高效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9):2378-2379.

[10] 白桂萍,余华强,唐雪辉,等.鄂北地区“一菜两用”油菜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1(1):63.

[11] 朱永达.农业系统工程[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12] 夏杏明,刘绍银.优质油菜“一菜两用”试验小结[J].长江蔬菜,2004(11):45-46.

[13] 侯稚群,刘彩琴,费国良.双低油菜“沪油 15”、“沪油 16”摘苔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6(3):59-60.

猜你喜欢

筛选品种
品种选育彩版
品种选育彩版
种什么品种好?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农药筛选试验报告
水稻中后期病害药剂筛选试验初探
晋北豇豆新品种鉴定筛选与评价
不同西瓜嫁接砧木的筛选与研究
核电厂电仪设备的老化评估筛选
种什么品种好?
新陆早52号(硕丰165)品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