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2012-04-29李伟东
李伟东
摘要: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导向功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的稳定。采取切实措施构建引领合力,建立高效稳定的工作机制,保障网络舆论引导,将更好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的导向功能。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网络舆论;引领;导向功能
中图分类号:G 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2)04006905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是指大学生在网络上针对某一焦点事件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倾向性的意见和态度。消极的校园网络舆论往往危及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的稳定。构建合力,建立稳定的保障工作机制,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的导向功能,使网络舆论向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迫切需要破解的课题。
一、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从根本上说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给网络舆论以正确的导向,最大限度地促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国社会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调整,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变迁性和异质性明显增强,影响舆论形成的主体更为多元、复杂,利益诉求更为多样,个体之间价值观念差异性更强。同时,网络交往的无边界性、随意性和独立性,网络言论的自由性,网络主体的虚拟性,加之缺乏有效监管造成“超国家主义”、个人主义、网络无政府主义色彩浓厚的言论充斥网络;颇具煽动性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抵触的、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声音、消解理想信念教育成效的内容在网上时常可见,造成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风险进一步增大。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网络舆论中的强势声音,引领校园网络舆论,创造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让学生浸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才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地提高。(二)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伴随高校改革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校园文化逐渐呈现多元状态,这有利于高校的发展、学术思想的进步、开拓学生的视野,但又给高校管理带来如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多元文化中地位的挑战。由于生理、心理、教育等诸多因素,大学生的价值观尚处于发展阶段,可塑性极强,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影响。网络在校园生活中起着粘合剂、传声筒、减压阀、辩论场和报告厅的作用,如果学生在网上长期得不到正确的价值导引,受不良思想侵蚀,就会丧失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是完成对人的塑造,把人塑造成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人的塑造本质上是人格的塑造,而人格精神的核心是人生观、价值观。”[1]高校持积极的态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通过网络的辩论交流,可以使学生逐步认清、反对、剔除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和人格特征,树立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从而完成其培养人、塑造人的任务,也达成多元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交流和融合。(三)示范和带动网络舆论发展大学生数量巨大、文化素质较高、思想活跃,其网络言论关注的范围较为广泛,说理逻辑性、条理性较强,对社会其他群体会产生较大的示范和带动辐射作用,如果进一步予以组织引导,其作用的发挥将更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使他们特别是网络舆论领袖在网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上发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声音,这将对网上的其他群体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从而引领整个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四)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高校的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既要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高水平的科研支撑和科学有效的育人方法,也要靠广大学生思想上的统一和稳定。没有思想上的稳定,校园稳定只能是表面的、暂时的,和谐稳定的校园必然要求我们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师生思想。在当今网络影响人们思想较为深刻的时代,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才能更好地统一广大学生的思想,从而实现促进高校的改革、发展与校园和谐稳定的目的。
二、构建合力
引领本身意味着将各种有差异的、多样的价值认同,包容、整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下的大众价值体系之中,使受众在认同所倡导价值观基础上跟随、尊崇。认同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塞缪尔·亨廷顿认为:“任何层面上的认同(个人的、部族的、种族的和文明的)只能在与‘其他——与其他的人、部落、种族或文明——的关系中来界定。”[3]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首先要解决校园网络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问题,也就是使校园网络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自愿地认可、接受、同意、赞同乃至尊崇。但“人们的认同处于不断的建构——破裂——建构过程中,剧烈变化的现实往往使得一种认同刚刚确立,瞬间又变得虚无缥缈了。”[4]所以,必须研究解决如何构建舆论引导的合力,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的说服力、亲和力、感染力及整合力。(一)增强说服力说服力即是在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能用之说服人,进而在校园网络舆论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的说服能力。毛泽东指出:“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争论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5]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导向功能的目的,必须深化教学方法改革,采取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用柔性的方式熏陶、感化学生,使学生能接受它并进而用之说服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在网上与颓废有害的文化垃圾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毫不留情地批评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言行,从而更好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的说服力。(二)增强亲和力亲和力,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的方式和方法,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容易为学生接受,进而形成引领的亲和力。为此,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 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6]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接受、尊崇、追随,需要学生在社会实践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高校应该尽可能多地象组织课堂教学一样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活动的管理和指导,通过学生自己的角色体验、情景体验,让他们感受生活,了解国家发展取得的成就,感悟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必然性,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它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总结,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从而实现对它的事实认同和情感认同,最终增强在网上网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还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去感知它、领悟它。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导向功能的亲和力。(三)增强感染力感染力即是营造网络情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浸染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中,在提高网络信息辨别力的基础上热情接受和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的感染力。由于网络具有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不同文化、不同思想观念和不同生活方式在上面激烈冲突,消极、暴力、反动、色情、迷信等不良信息夹杂其中,如果没有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容易被某些错误观点、倾向和价值观迷惑,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对已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动摇,甚至对西方价值观念产生信任和依赖,造成价值观念的倾斜、迷失和蜕变。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作为德育活动主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和各院系学生工作干部组织的诸类活动,少有触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门内容,缺乏对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进行相应的专门教育与指导。高校必须认真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和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特性,加强和改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跨时空性,突显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灵活多样的、内容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力,让更多学生自觉热情地接受和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导向功能的感染力。同时,要注意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充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对其进行考核以提高对它的投入,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导向功能的感染力奠定基础。(四)增强整合力整合力即传统媒体与网络传媒相互影响,共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引领校园网络舆论,形成引领的整合力。在当今网络普及的时代,大学生对于网络的接受与依赖以及网络对他们产生的影响非常巨大。他们不但从网上获取庞大的信息资源,同时,还利用便捷的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迅速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倾向性意见和看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体在很多方面影响和规范着网络信息传播,传统媒体上报道的事件成为网络媒体关注的焦点。”[7]为适应形势的变化,我们必须加强校园传统媒体的现代化建设和校园网站建设,加强传统媒体与网络的互动与整合,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网下网上舆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导向功能的整合力。浏览分析我国高校校园网站,发现不少只是充当传统媒体内容的网络张贴板,网站上多为校内新闻、各类管理制度或供师生下载的各类管理表格,挂设的网络论坛从主题到风格都设计单一,教育管理人员针对性的跟帖引导较为少见。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导向功能的整合力,必须更多地投入人力、财力以加快校园网站建设,特别是校园网站的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校园网站建设的各个方面。
以上四方面的合力要素中,说服力是基础,亲和力和感染力是关键,整合力是决定性因素,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的合力。
三、工作机制
“舆论从来都是有控制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8]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都鼓励有利于自己统治的内容的传播,限制对自己不利的内容的传播。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就不存在绝对的传播自由。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特别是微博技术的发展,网络言论传播的速度更为迅速,影响更为广泛。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必须增强其导向功能,建立高效稳定的工作机制予以保障。(一)形成舆论强势德国社会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Elisabeth Noelle睳eumann)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在大众传播时代舆论的形成受到三股力量的作用,即大众媒介、人际交往和从众意识。当一种观点得到大众媒介持续不断地宣扬,从而成为所谓支配性意见时,持有相反观点即所谓异常意见者由于受到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逐渐陷入沉默,而放弃己见去追随公众看法者会不断扩展。于是,形成这么一种螺旋趋势,就是一种观点一旦得势便越来越走红吃香,越来越为世人所接纳;而一旦失宠,便越来越为公众所排斥。”[9]在我国,校园网络论坛是大学生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交流信息的集散地,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思潮激烈碰撞和交锋的场所。高校应该合理设置引导网络舆论的论坛议题,科学策划网络新闻,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舆论强势,最大限度地压缩各种噪音、杂音的传播空间,使错误的、落后的、反动的舆论难于形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网络舆论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校园网络舆论主体相对单一、学历层次较高、讨论范围广泛、发贴质量较高、匿名程度相对较低,对某一事件形成舆论的速度更为迅速、鼓动性更强。校园网络舆论不仅成为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力量,而且也影响着校园舆论的整体走势。管理层要从战略高度看待互联网管理的重要性、影响的深远性,及时组织校园网络舆论信息监测、研判,加强学生上网行为的法纪教育与管理,加强校园网络论坛的建设和管理,采取有效手段控制消极舆论的传播,并形成正面舆论强势。(二)加强队伍建设在校园网络舆论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组织舆论主体进行内部引导将对舆论的走势产生重要影响。虽然我国高校配备不少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包括专职宣传干部、学校和院系的其他党务干部、辅导员等)负责舆论的管理和引导,但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以及时研判校园网络舆情的动态发展,缺乏主动形成培育网络舆论领袖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当网络上出现消极异见时,只是采用简单删贴的方式进行处理,极少启动网络论坛评论员工作机制并组织引导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发挥他们在舆论引导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校园网络管理,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导向功能,重要的方面还在于加强网络论坛评论员队伍建设,培养校园网络舆论领袖,发挥他们引导网络舆论的作用,高校管理层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三)发挥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作用教育部于2006年10月提出在学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但高校新闻发言人的设立及工作机制的形成相对于高校事业的发展及其所处的社会舆论环境而言仍然显得较为滞后。各校应该尽快设立新闻发言人包括网络新闻发言人,建立新闻发言人工作机构,并努力形成信息汇集机制、内容发布机制,为新闻发言人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发挥他们在舆论引导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网络新闻发言人要物色熟悉网络技术且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担任,要求他们在工作中遵循网络交往原则,体察网络言论心理,科学进行网络舆论引导,积极处置和有效化解网络危机。通过网络新闻发言人作用的有效发挥,放大正面舆论,消解负面舆论,激发舆论共鸣,最大限度地赢取学生的支持和认同,树立高校及其所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传播中的良好形象,实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导向功能,为稳定社会、培养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总之,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的稳定,其导向功能的掌控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的说服力、亲和力、感染力和整合力等合力的构建,必须以健全的工作机制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舆论的导向功能。
[1]周玉清,王少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5.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3]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34.
[4]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5.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03—504.
[7]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80.
[8]廖永亮.舆论调控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82.
[9]李彬.传播学引论[M].增补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