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共青团活动中形式主义的危害及对策
2012-04-29王晓华
王晓华
摘要:本文从学校、团干部、学生等层面,描述了学校共青团活动中形式主义的存在现象,阐明了形式主义会造成德育资源的浪费、影响共青团组织的威信,甚至使学生形成虚假的德行。由此分析学校共青团活动中形式主义产生的原因是没有遵循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规律,活动的开展脱离甚至违背了教化、感化、内化、固化相统一的德育过程。因此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共青团活动;形式主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08-03
共青团组织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力量,而共青团活动则是德育的重要载体。不可回避的是,当前学校共青团活动普遍存在诸如参与度不高、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与活动开展的理念、方法及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不无关系。
形式主义是破坏学校德育发展的无形力量,同时也使共青团组织的威信大大降低,因此切不可小觑。
一、学校共青团活动中形式主义的表现及其危害
德育,是涵育人的心灵、塑造健全人格、培养个人主体道德担当能力的过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学校共青团组织工作和活动的主要职责内容。然而,当前一些学校共青团活动打着“重视德育”的旗号,实则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相当严重的形式主义。
现象一:某校团委布置寒假作业,给每个家长发了一份《致家长的一封信》,希望各位家长协助孩子在假期开展“感恩活动”,即给父母端一次洗脚水、洗一次碗、扫一次地、揉一次肩等。开学后,每个学生都顺利上交家长签过字的“作业”。但走访部分学生之后,发现这些“感恩活动”并没有很好地施行,要么是忘了,要么是害羞,即便做了,也是草草了事,家长的签字也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已。——这是学生层面的形式主义。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只不过是跟着规定走,道德行为很可能只是做给别人看,活动本身没有触及到学生的情感层面,没有激发出其道德情感,造成了学生的形式主义的表现。
学校共青团活动中的形式主义现象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造成德育资源的浪费。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源的投入。共青团开展活动时,在教育理念的运用、道德楷模的宣传、活动形式的选择、道德规则的适用等各个方面,都是对德育资源的消费。这些德育资源应当通过合适的活动产生出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活动过程中,形式主义不仅浪费了这些德育资源,而且造成对人力、物力以及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消耗,这种消耗提高了活动的成本,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活动的效率。
2.引起虚假德行的泛滥。如果共青团活动用形式主义的内容和方式去演绎德育内涵,那么它的最大危害就是使个体成长为一个善于使用虚假道德的人,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做出自己并不认同的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并不是出于一个道德的动机,而是做表面文章。比如,在“争当文明使者”活动中,当学生们在“文明墙”上签字的时候,不知是否是道德内化所致,还是在完成任务。长此以往,他们在学校会习惯于做“人前道德,人后不道德;学校内道德,学校外不道德”之事,今后走向职场、走入社会时,他们可以出于私利动机——如名与利——而通过虚假的德行获得社会的和心理上的褒奖,并被他人视为正义的人或道德的人。这种行为就是虚假的德行,是形式主义所致。
3.导致共青团组织威信的丧失。共青团组织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坚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照顾青年特点的原则,坚持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工作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了很多成功的活动品牌,例如青年志愿者行动、大中专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保护母亲河行动、十八岁成年仪式教育活动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德育经验和德育资源,在广大青年心中享有崇高的威信。然而,一些学校的共青团活动,由于思虑不缜密,设计不合理,形式僵化,内容空洞,使参加活动的学生或者疲于应付,或者心不在焉,或者有行动无思考,久而久之,只能是产生强烈的厌恶心理,不再愿意参加团组织开展的活动,甚至对团组织本身的威信和美誉度产生怀疑。
二、学校共青团活动中形式主义产生的原因分析
德育的成功,有赖于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引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种引领作用是个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发展的长期过程,是一个教化、感化、内化、固化相统一的过程。脱离甚至违背这个规律,枯燥的道德说教或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做法,必然导致德育的失败。
教化,是德育过程的基础环节,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的认知。但是不可将道德认知等同于道德规范的灌输与说教。道德,是解决生活问题、调节利益关系的知识、智慧和能力的统一。要首先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再要求他们行感恩之事,效果就会好很多。这即所谓教而化之。
感化,是德育的核心环节,它培养受教育者真实、深刻的道德感情。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去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强与弱、公平公正与不公不正的现象,用感人的、引人深思的形式,引导他们尊强怜弱、鞭笞假恶丑、颂扬真善美,才能使之心有所感,油然生情。
内化,是德育的目标环节,它促进学生道德意志的形成。学校共青团活动,就是需要引导学生自己亲自面对矛盾,亲手解决困难,主动选择,自愿行动,才能把习得的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人格的结构要素。
固化,是德育的终极环节,是个人的道德知识、情感、意志在人生实践中始终如一的贯彻。指导学生解决好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困难,思考各种生活态度和方式的得失正误,逐步积累美好品德的特质、元素。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担当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走出自我小环境,用自己的爱心和能力去帮助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积极投入集体生活,并在其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由此培育学生对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责任感和责任能力。这样才是遵循了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才是切实有效的德育实践。
三、克服学校共青团活动中形式主义的策略
1.重视情感作用。活动只有通过情感的作用才能促使学生道德内化。判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有道德情感的生成,是避免形式主义的第一步。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观察:一方面,观察学生主体是否表现出了同情、怜悯等社会性情感。在进行活动的过程当中,学生如果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感动、同情等基本的移情能力,则说明学生已具备道德情感的初级阶段,如果学生没有表现出这样的情绪情感,团干部可以通过创设大量的相似场景,增强其“通感”,帮助其建立、产生这种移情的能力。另一方面,冲突是道德情感的本质,以负性的情感如内疚感、羞耻感作为外在的表现形式的情感,对于学生的道德实践过程极为有意义,这说明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过冲突的内心活动,说明学生对活动的投入程度的加深。恐惧、焦虑、痛苦、疑惑、悲悯等情感都是良好的负性情绪。以上情感的表现形态可以帮助团干部判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有道德情感的参与。如果实践活动中没有情感产生,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必然导致把人的活生生的道德情感变为听命的戒律或是只求认同的虚浮矫饰之情”。
2.深入开展调研工作。调研不仅仅指活动之前的需求调查,更需要在活动之后进行效果评估调研;不仅仅是为了活动而调研,更要将调研贯穿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之中,使调研数据成为共青团活动科学开展的依据。当前,适用的调研方式主要有观察学生的言行、到学生中走访、与学生座谈、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和分析等等。这就使团干部远离了主观主义工作作风,真正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热情参与,积极体验,充分满足其深层次的发展需求。
调研,真正避免了形式主义,使学生在有趣、高效、科学的活动体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更可成为活动设计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团干部就完全放手,相反,还要进行全程的帮扶和监督。比如,要对参与竞标的团队进行活动策划的培训、怎样做活动需求调研、如何做活动评估等等。这样的德育活动形式,完全摈弃了形式主义,实实在在地做到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收获颇丰。
4.向德育课程渗透。学校德育课程中有十分丰富的活动资源,共青团可利用自身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及活动优势,将德育课中的活动实践资源充分地整合,从而使团的活动和德育课程相得益彰。以中职德育课《经济政治与社会》为例,团组织可先召开学生代表大会选举学生会核心成员、团员代表大会选举团干部等各类选举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先行体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快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又如:为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商品交换与消费的基本知识,学校相关社团可组织“周末跳蚤市场”活动,让学生在征集、转卖、交换物品的过程中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同时,也可将学生参与共青团活动的表现纳入其德育课成绩考评体系,实现德育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而不仅仅是以试卷成绩来判定学生的道德水平,这将使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兴趣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活动中的亲身体验、观察思考、交流分享等过程之后,会主动将德育课程中的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情感,外化为道德行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知识。
通过共青团活动与德育教学的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又科学合理地组织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共青团活动,灵活构建了多种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共青团活动体系;既提高了学校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又实现了德育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目标,解决了团的活动与教学评价的“接轨问题”,体现了共青团组织服务教学中心的作用。
要使学校共青团活动真正发挥科学性和实效性,最重要的是团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共青团活动中形式主义对学生成长的危害性,秉持育人为本的职业观念,在活动体系的构建、活动内容的设计、活动形式的创新、活动资源的整合等方面,多下功夫,多做思考,努力将共青团的活动打造成青年成长成才的有效平台,并可成为团干部自身能力提升和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