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志士宋伯鲁书丹的一方墓志
2012-04-29张国柱
张国柱
刘春谷墓志铭
墓志记载墓主人生平梗概,内容有官职、姓氏、世系宗支,生平事迹、卒葬年月等,有的还涉及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历史事件等。因此,墓志似地下档案,是最原始的特殊历史资料,可以补史证史。此外,墓志又是地理、风俗、书法、文字的载体,故深受史学界、书法界的青睐。几年前,笔者曾收藏到一幅“清授文林郎前四川候补知县春谷刘君墓志铭”碑拓,从该志拓测量,墓志为正方形,规格为68X68厘米。据原拓片持有者讲,他是十多年前,在西安南郊一村庄村民门前排水小渠上的一块垫脚石上拓印的,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此方墓志早已无影无踪了。最近,笔者闲暇之余,翻出了这张志拓,细细研读,感到此方墓志中记载的多人都与辛亥革命有关,而且留于手中的这张拓片,很可能是首次面世之物,现特予公布,以示对辛亥革命先驱的敬意和怀念。
刘春谷的墓志由无锡吴廷锡撰文、醴泉宋伯鲁书丹、蓝田阎培棠篆盖、长安白廷杰刻字。
墓志拓片局部
刘春谷题写的碑林照壁“孔庙”
刘春谷题写的碑林石门“文庙”
刘春谷的遗作
据查:吴廷锡,字敬之,号次皋,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清光绪举人,历官陕西榆林道尹、汉中府知府、华阴和略阳知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杨虎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聘吴廷锡为陕西通志馆编导,进行《陕西通志稿》编纂。又与沈青崖等撰《陕西通志》及《陕西续通志》。平生著述甚丰,今存《双梅书屋诗钞》稿本等。
宋伯鲁(1854-1932),陕西礼泉人,字芝田,芝栋等。清光绪丙戌(1886年)翰林,授编修。历官监察御史、掌印御史。光绪年间,他积极支持维新活动,不仅发表有维新思想的诗文,还发起和参与“关西学会”,草拟变法维新的奏章等。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发生后,宋伯鲁投身其中,出任秦陇复汉军兵马大都督张云山之高级参谋。1912年3月,任陕西革命军第一师参谋长。同年,与张玉昆等人发起成立“政治研究会”,被举为筹备主任、会长。其后又联合同志竭力促进国民党秦省支部的成立,成为清末民初一位闪光的辛亥志士。1922年任陕西通志馆馆长,负责陕西通志总纂。他诗、书、画皆精,有“三绝”之誉。更以书法见长,书法宗魏、晋,浑厚端丽,尤工小楷。当时曾流传“先学颜(真卿),再学柳(公权),然后再学宋伯鲁”的谚语。
阎培棠(1865-1942)陕西蓝田人。字甘园,号辋口樵者。18岁中秀才,1897年创办《广通报》,自任总编兼社长,主登维新文章,后因“戊戌变法”失败被关停。1903年省试,中“副贡”,后因其才华出众,被特准赴京会试。会试后,被吏部委以“府经历”职。曾在西安小车家巷创办“甘园学堂”,亲自编写“新知识三字经”教材。为了提倡女学,在学堂附设了“雅阁女校”,开陕西创办女学之先声。阎甘园自幼喜爱并擅长绘画、书法,指画亦有佳趣,后成为当时有名的书画家,又是金石、字画鉴赏家和收藏家。
宋伯鲁像(此图选自《探寻碑林名碑》)
墓主人刘春谷墓志铭文如下:
清授文林郎前四川候补知县春谷刘君墓志铭
无锡吴廷锡撰文
醴泉宋伯鲁书丹
蓝田阎培棠篆盖
民国丙寅,岁以秦豫不协之故,会城被围八个月,人民罹锋鏑饥馁而死者,无虑六七万。一时贤士大夫幽忧抑郁以逝者有三人焉:一为薛君寿萱,一为王君藻泉,其一则刘君春谷,皆不幸而与于斯厄,呜呼!痛已!今年春,将葬君龙首之原,其孙詠,始求阎甘园先生以状来乞铭墓。廷锡自惟谫陋,何足以传君?然君与廷锡季弟廷夔为甲午乡举同年,而其弟景臣又与廷锡同客并州有年,非泛泛交游者,乌得以不文辞案状!君讳晖,春谷其字,世居长安城中。考讳秀山君,年十四而孤,事母以孝闻。为学刻苦自励,及补博士第子,食廩饩,从游者日众。时铁岭李勤伯都护守西安,奇其文,令入青门萍社。社中故多当代名流,如:樊樊山、李云生、毛子林、赵乾生、彭茂亭诸老辈胥,以道义文字相切劘余,事及书画金石,而谭西屏君以通才绩学,主持其事。君以诸生追随其间,尊闻行知,道艺由是大进。督学黎公尤器之,科岁数拔列高等。光绪甲午领乡荐,乙未礼闱报罢,考取觉罗官学,教习故事,传补后,三季秩满当授知县,多劝君留京以俟者。君念亲老辞归。主少墟书院,讲席课士,綦勤学者诵之。辛丑三辅大饥,出襄邑中赈务,以劳保奖,知县甲辰引见兮,四川蜀藩许紫莼方伯爱其才,用司文案,旋檄办永宁土税。君蒞局裁分,卡大半偷漏者,概不加罚,解款悉令商人自行纳交,胥吏不得侵商民。由是悦服,一岁中,报解至十六万两之多,上游亟奖之,课为全省最。西藏替办大臣赵公闻君贤,将疏请贳军幕。而君官情素淡,又以西復地险,不习乘骑,且患痔,遂以疾辞,即日俶装还秦,自此不复出。辛亥改革后,众推长商务会,久之,又长选举事务所,授四等嘉禾章,国务院存记。近充赈务处会办预备省志。撤瑟前四月,长子丕承以疾逝,君痛之。时居围城久,餐飧将不继,而君年已七十,恒戚戚不乐,至十月三日,竟以微疾终噫,可哀也已!君性至,孝居许太夫人丧,卧柩前百余日,既窆,遇家祭,哀戚如始亡时。而友于其弟景臣,宦遊蜀中,恒资其乏绝,又屡脱其弟于险。与人交,非大故不绝,非深信不举,取与之际,尤兢兢焉。君工书法,自大小篆以及汉魏六朝,靡不窥览,尤善山水,苍润浑厚,得力于耕烟散人。晚年,自以精力衰弱,不轻为人搦笔,得其片纸,珍如拱璧。所为诗文,一守古法,著有苔芳馆诗文集四卷藏于家。娶孙氏,继娶李氏,子一曰丕承,孙氏出,先君歾。孙二:曰詠,次曰昌。
乃铭曰:
龙首之山,其气独秀,磅礴郁积,生此耆寿。周官道萟,君实兼长,不懈及古,为乡国光。胡天不吊,丁兹阳九,豈厄其躬,而大其后。佳城郁郁,幽穸谼谼,勒铭伐石,永式清风。
承重孙詠泣血纳石
长安白廷杰刻字
刘春谷(1851-1926)字元宾,号春谷,陕西长安人。是陕西清末民初有名望的贤人志士,但一些人名录、辞典以及网络对他往往仅有不足百字的简介,而这方墓志却能弥补和充实刘春谷的生平事迹。据墓志铭记载,刘春谷14岁葬父,以孝母而闻名乡里。自幼刻苦自励,写得一手好文章,被当年护守西安的都护李勤伯看中,令其入“青门萍社”。社中有许多当世名流如樊樊山、李云生、毛子林、赵乾生、彭茂亭、谭西屏等,在他们的指教和影响下,其道艺大进。光绪甲午(1894年)中举人,又考取京城觉罗官学,侯补三年即可授任知县。但刘春谷却因思念亲老辞归长安,在少墟书院(遗址在西安市西关的四十二中)讲学。辛亥革命后,大家推举其主持商务会和选举事务所,并被民国政府授予四等嘉禾章。以后,又参与筹办编纂陕西省志等事宜。1926年4月长子丕承不幸病故,又逢军阀刘镇华围西安城多日,缺衣少食,再加忧闷于10月辞世。刘春谷工书法,自大小篆以及汉魏六朝靡不窥览,尤善山水,苍润浑厚,得力于耕烟散人(清代四王之一的王翚),晚年自以精力衰弱,不轻为人搦笔,人得其片纸珍如拱璧。西安碑林照壁和石门上的“孔庙”、“文庙”等题字,就是出于他的手笔。所为诗文一守古法,著有《苔芳馆诗文集》、《悔庵文钞》、《悔庵诗存》等流传于世。
志载 “民国丙寅,岁以秦豫不协之故,会城被围八个月,人民罹锋镝饥馁而死者,无虑六七万”,死亡人数与一些史料记载不同,而因围城“一时贤士大夫幽忧抑郁以逝者有三人焉:一为薛君寿萱,一为王君藻泉,其一则刘君春谷”,而其中的薛寿萱、王藻泉以及青门萍社“多当代名流,如樊樊山、李云生、毛子林、赵乾生、彭茂亭……谭西屏”中的彭茂亭等人史料中却无记载。志铭中还提到“ 觉罗官学”、“ 少墟书院” 、 “ 辛丑三辅大饥”(即1901年西北大旱)等等历史名称和历史事件,都可与正史互相补证。
刘昌购读的1937年出版的《抗战文选》
刘昌购读的1937年出版的《抗战三日刊》
刘昌购读的1937年出版的《学生呼声》
刘昌购读的1937年出版的《抗战新辑》
另外,墓志也是研究姓氏家族的重要实物资料。此墓志末尾提到刘春谷有一子,名丕承,先他而亡。有二个孙子,长孙叫刘詠,次孙叫刘昌。经考证,刘昌1937年前后曾在北大街的陕西省立西安第二初级中学就读,当年该中学是中共地下党西安学生委员会的联络站和秘密办事机关。刘昌在学校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经常购买和阅读《抗战文献》、《抗敌三日刊》、《学生呼声》、《抗战新辑》等进步书刊,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不久即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奔赴延安参加了革命工作。1985年,刘昌已是离休的解放军师职干部,他从北京专程回到西安,和妹妹刘凤云一起将其祖父刘春谷的大量书法和山水国画、篆刻印章、印谱,以及留有书画的团扇、折扇和扇面,康有为、贺瑞麟、曾国藩等人的书联,5米多长的隋唐《观佛三昧经》,还有古籍碑拓等1900余件珍贵藏品,全部无偿捐给当时在西安碑林的陕西省博物馆,其中多件藏品被专家鉴定为一、二级文物。省博物馆决定要给刘昌兄妹重奖,被刘昌拒绝,并说:这些文物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当交归国家。当年10月,陕西省博物馆从刘昌兄妹捐献的藏品中遴选出近200件,非常隆重地举办了展览,还表示要将这1900百余件藏品分类编印成书。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博物馆仅将刘春谷的360余方印存,于1986年8月,以《苔芳馆印存》出版了,其他藏品仍锁于“深闺”难觅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