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高考物理题的原型

2012-04-29刘建政

新高考·高一物理 2012年4期
关键词:物块小球图象

刘建政

高考的命题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等. 每一道高考题都以主干知识为载体,多数题都可以从平时做过的题或以前的高考题中找到原型. 通过下面几个例子,希望对同学们的物理学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例1(2011全国)一质点开始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起受到一恒力作用. 此后,该质点的动能可能()

A. 一直增大

B. 先逐渐减小至零,再逐渐增大

C. 先逐渐增大至某一最大值,再逐渐减小

D. 先逐渐减小至某一非零的最小值,再逐渐增大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力和运动关系. 当恒力方向与速度在一条直线上,质点的动能可能一直增大,也可能先逐渐减小至零,再逐渐增大. 当恒力方向与速度不在一条直线上,质点的动能可能一直增大,也可能先逐渐减小至某一非零的最小值,再逐渐增大. 所以正确答案是ABD.

命题意图:通过给定的物理情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掌握的方法,考查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 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包括两个方面:力与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力与曲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其实本题是曲线运动中的一道常见题,在各类参考书中都有这类题的原型.

■ 原题物体在F1、F2、F3的共同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若突然撤去外力F1,则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 匀加速直线运动

B. 匀减速直线运动

C. 匀速直线运动

D. 匀变速曲线运动

E. 匀速圆周运动

本题答案是:ABD,这道题同学们是非常熟悉的,与高考题几乎是同一题. 如果我们平时对这个题深入思考,这道高考题是非常容易的. 所以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我们要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研究,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 例2(2010江苏)如图1所示,平直木板AB倾斜放置,板上的P点距A端较近,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由A到B逐渐减小,先让物块从A由静止开始滑到B. 然后,将A着地,抬高B,使木板的倾角与前一过程相同,再让物块从B由静止开始滑到A. 上述两过程相比较,下列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有()

A. 物块经过P点的动能,前一过程较小

B. 物块从顶端滑到P点的过程中因摩擦产生的热量,前一过程较少

C. 物块滑到底端的速度,前一过程较大

D. 物块从顶端滑到底端的时间,前一过程较长

■ 解析加速度a=gsin θ-μgcos θ,1代表前一过程,2代表后一过程. 前一过程中,μ逐渐减小,a逐渐增大;后一过程中,μ逐渐增大,a逐渐减小.

A. 根据v2=2as,在前一过程中因为s较小,且μ1>μ2,a1<a2,所以物块经过P点的速度较小,动能较小,A正确.

B. 根据Q=μmgcosθs,虽然μ1>μ2,但s1<s2,物块在前一过程和后一过程中从顶端滑到P点因摩擦而产生热的多少是不确定的,B错误.

C. 根据mgh-μmgcos θs=■mv2,s代表木板全长,物体滑到底端的速度一样大,C错误.

D. 本选项若用解析法会很复杂,如果用图象法则很简单. 两种情况下到达底端的速度是相等的,路程也相等(速度-时间图象下面的面积相等). 因前一过程,加速度先小后大,后一过程,加速度先大后小,所以v-t图象如图2.

由图象可以判断:在前一情况下,物体从顶端滑到底端的过程中所用时间较长,D正确.

本题选AD.

命题意图:考查受力分析,功与能的关系,动能定理,牛顿第二定律等主干知识,同时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考查了学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根据物理问题和所给条件,绘出函数图象,用于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

■ 点评本题较难. 对于D选项,来源于一道平时常见的题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应用物理图象的优越性. 利用图象解题可以使解题过程简化,思路更清晰,比解析法更直观、更灵活. 在有些情况下运用解析法可能无能为力,用图象法可能就会豁然开朗.

■ 原题如图3所示,一个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物块,其左侧面是斜面AB,右侧面是曲面AC. 已知AB和AC的长度相同. 两个小球p、q同时从A点分别沿AB和AC由静止开始下滑,比较它们到达水平面所用的时间()

A. p小球先到 B. q小球先到

C. 两小球同时到 D. 无法确定

■ 解析可以利用v-t图象(这里的v是速率,曲线下的面积表示路程s)定性地进行比较. 在同一个v-t图象中作出p、q的速率图线,显然开始时q的加速度较大,斜率较大. 由于机械能守恒,末速率相同,即曲线末端在同一水平线上. 为使路程相同(曲线和横轴所围的面积相同),显然q用的时间较少.

■ 例3(2010江苏)在游乐节目中,选手需要借助悬挂在高处的绳飞越到水面的浮台上,小明和小阳观看后对此进行了讨论. 如图5所示,他们将选手简化为质量m=60 kg的质点,选手抓住绳由静止开始摆动,此时绳与竖直方向夹角α=53°,绳的悬挂点O距水面的高度为H=3 m.不考虑空气阻力和绳的质量,浮台露出水面的高度不计,水足够深. 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sin53°=0.8,cos53°=0.6.

(1) 求选手摆到最低点时对绳拉力的大小F;

(2) 若绳长l=2 m,选手摆到最高点时松手落入手中. 设水对选手的平均浮力f1=800 N,平均阻力f2=700 N,求选手落入水中的深度d;

(3) 若选手摆到最低点时松手,小明认为绳越长,在浮台上的落点距岸边越远;小阳认为绳越短,落点距岸边越远,请通过推算说明你的观点.

■ 解析(1) 机械能守恒

mgl(1-cosα)=■mv2①

圆周运动F′-mg=m■

解得F′=(3-2cosα)mg

人对绳的拉力F=F′

则F=1 080 N

(2) 动能定理

mg(H-lcosα+d)-(f1+f2)d=0

则d=■

解得d=1.2 m

(3) 选手从最低点开始做平抛运动

x=vt

H-l=■gt2

且有①式

解得x=2■

当l=■时,x有最大值,解得l=1.5 m.

因此两人的看法均不正确,当绳长接近1.5 m时,落点距岸边最远.

命题意图:本题以游乐活动为背景,围绕匀速圆周运动、自由落体、平抛运动等设计试题. 主要考查机械能守恒定律、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动能定理、平抛运动的规律等主干知识. 要求学生能正确建构物理模型,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应用数学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本题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点评本题属中等难度,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较好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可以把本题分解为几个较容易的小题处理,而这些小题均来源于平时做过的习题.

本题的第(1)小题,属于常规题,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即可解决. 不要忘记了牛顿第三定律.

第(2)小题,全过程用动能定理解题.

■ 原题如图6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从地面上方H高处无初速释放,落在地面后出现一个深度为h的坑,在此过程中地面对物体的平均阻力为多少?

■ 参考答案

f=■.

第(3)小题,属于评价类的问题. 通常来说,学生会选择一种,但本题两个人的看法均不正确. 本题可以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找出落点距离与绳长的关系,运用数学方法求极值(用不等式求极值或二次函数求极值都可以).

■ 原题如图7所示,小球自高为H的A点由静止开始沿光滑曲面下滑,到曲面底B点飞离曲面,B点处曲面的切线沿水平方向. 若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h,则当■为多少时,小球的水平射程s最大?

■ 参考答案当■=■时,smax=H.

对学生的启示:在物理的学习中,我们重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从根本上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注意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多独立思考,多变式思考,多研究典型题和往年的高考题.

猜你喜欢

物块小球图象
函数y=Asin(ωx+ϕ)的图象
对2016年江苏卷第14题的进一步探析和论证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小球进洞了
小球别跑
小球别跑
从图象中挖掘知识的联结点
“有图有真相”——谈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
物块在倾斜匀速运动传送带上的几类运动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