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高中生议论思维能力培养刍议

2012-04-29李巍,王翠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42期

李巍,王翠艳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重视“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正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缜密思辨能力、养成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良好的思维品质、缜密的思辨能力正是写好议论文不可或缺的根本性要素。反而言之,没有良好的议论思维品质,想写好议论文大概只是一种妄想。就实际教学而言,议论文是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学生作文选用最多的文体。探究学生的议论思维的培养对策,是当前议论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命题。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教学经验,将力求呈现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思维问题,并辅之以相应的对策,或许对破解此困局能有些许启示。

关键词:议论思维;求深思新;析例结合;强化逻辑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58-03

在高中写作教学中,议论文教学始终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长期以来,广大师生为此耗用的时间不算少,市面上关于以论文写作的指导书也是层出不穷,可结果并不让人乐观,出工出力,收效不大。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也许是没有抓住根本所致。学生认识能力上不去,思辨性不强,简言之便是学生议论思维品质偏低。牵牛要牵牛鼻子,训练学生的议论思维便是议论文教学的牛鼻子。可许多语文教师实际上有意无意忽视了对于学生议论思维的训练,因而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就出现很多问题。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缺少思维训练,忽视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将是议论教学的致命缺失。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梳理出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构思时的三个主要问题,并辅以相应的对策,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学生的议论思维“浅”

浅就是立意深度不够,语言肤浅表面化,泛泛而谈,难中肯綮。习作时常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且往往是老生常谈,数年“一贯制”,据说还有“万能”例子可作论据。有的寻觅一两个事例,做一点文字游戏,但是流于浅薄幼稚。

语言肤浅,表面看来是一个外在形式的小问题,实则为内在思想认识的大问题。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和显性表现。语言表述的肤浅表面化,实际为思考力不够的结果。须知,思想没有深度,写作就没有深度,认识有多深,立意就有多深。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为应以求深思新解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性思辨力。

要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独立性(不人云亦云)、思维的批判性(是非分明)、思维的辩证性(一分为二)、思维的客观性(实事求是)等,同时教育学生确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如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全面看问题、从联系中认识事物、从发展变化中认识事物、运用内外因分析事物等。因此,懂得一定的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哲学知识,坚持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和方法,学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审视、评价一切事物和问题,从而熏陶与积淀良好的思考素养和思维品质,而这对议论文写作,无疑善莫大焉。

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准确的事物认识能力,增强认识事物本质的远见卓识,要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和科学的鉴评力,善于小中见大,平中见奇。求深求新方可防浅免俗。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更专注生活,更热爱思考,必须比众人往深里多想一层,往前多想一步;求新即心理学常言的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即多方向的发散性思维,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过程既能放得开,也能收得拢。

二、学生的议论思维“软”

软就是绵软无力,具体表现为“骨(论据)”、“肉(论点)”分离,语言没有力度致使论证无力,始终游移在外围,不能鞭辟入里,一针见血。不少学生在使用事例或事理论据分析论证时,没有全面把握、深入解读论据内涵和意义的丰富性,没有精心选择和巧妙剪裁材料,没有找到观点和论据之间的契合点和联结处,以至于骨肉表面貌合,实则神离。论据材料既不能有力地佐证支撑观点,观点也不能水乳交融地统率包容论据材料。不仅如此,一些学生用事例论据来证明论点时,以个别现象代替一般规律,机械呆板,缺少分析的链条。论证干瘪无力。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为应以析例结合解之,增强论证力度。

议论文中,论据必须要紧紧扣合论点,方能为论点服务,达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同时论据的使用还要力争准确、典型、新鲜,才能让说理更充分,论证更有力。议论信息的组合要按一定关系,而这种“一定关系”是用某些符号来表示的。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当论点和论据按照一定关系组合成信息系统时,则要用一些文字来揭示其内在联系。换言之,就是要用文字来阐发论据所蕴含的意义,使之跟论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仅仅是两者简单地相加,而没有用分析的文字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尽管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会给人缺乏逻辑力量、缺少说服力的感觉。反之,如果我们在论点和论据的组合中加以必要的分析,即让其显示“一定关系”的信息介入组合,那么就会产生“事实胜于雄辩”的论证效果。

探究材料内核的广义性,捕捉论点和论据之间的相关性,“骨”“肉”不和、油水分离之憾亦将去矣。教给学生分析说理的方法,弥补“机械组合”的缺陷。学生写议论文只是“论点加例子”,跟不懂得如何对例子进行必要的分析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信息必须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在议论文写作中揭示论据和论点的内在联系,便是展示信息间的一定关系。如果教师除了从宏观上教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即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之外,还能够从微观上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分析说理的方法,学生的议论文就不至于再让信息机械地组合了。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新的信息结构决不会是缺乏分析链条的机械组合了。

三、学生的议论思维“乱”

乱就是学生的议论思维散乱松垮,一盘散沙。对于论点,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而是胡乱摇摆。表现在议论文训练中便是论题经常游移,立意失之偏颇甚至误入歧途,论证环节之外生枝杈。经常有不少同学由于疏于审题,不是开篇下笔就转移了话题,偏离了标题,与命题意图和写作要求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就是写至中途,兴之所至,信马由缰,渐行渐远地游离甚至抛开了原来的话题或论题,等到一气呵成,回头自赏时,已离题万里之遥了。

一事一小议,一议一话题,一话题一中心,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可转移论题,实质而言就是不具备正确评价的能力。我们从议论文写作的思维程序可以看出,当学生完成一篇议论文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他已确认自己对信息的组合加工是合理的,否则便会继续不断进行信息组合加工。可事实是,为什么明明是转移论题(如材料不能为观点服务、分析说理背离所要谈论的话题等)的作文,学生还自以为是地认为已经成篇呢?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尚未完全具备对组合加工的结果进行正确评价的能力。所以当他们在对组合加工的结果进行评价、取舍的时候,无法淘汰无效思路,而误把它当作正确的设想加以肯定。这样,学生津津乐道于离谱的话题而不自觉,“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便也不足为怪了。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为应以强化逻辑解之,增强条分缕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讲,学生是凭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对组合加工的结果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逻辑思维是破解议论思维散乱的有效良方。逻辑思维主要包括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等方式。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教授学生必要的逻辑知识,同时对他们进行一定的逻辑思维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能力,那么他们就有可能通过逻辑推理,正确评价自己对信息组合加工的结果,以避免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

作文时,既要看清题干,读懂题意,明确要求,务必使标题与话题暗合,内容与标题紧贴,又要注意行文中思维的收与放、张与弛。既要发散思考,适当拓展,又要聚合思维,收束一点,切不可天马行空,题外生题。同时在写作过程中,养成统观全局、瞻前顾后的写作习惯也可防止偏题、跑题。

总之,学生把写作当作苦差使,教师把议论文教学当作鸡肋,不仅耗尽心血而且味同嚼蜡。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在于对学生议论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师,当务之急是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议论思维品质,认识水平上升了,议论文的写作水平上升便不会久远。

其实,高中生议论思维培养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牢牢打好基础,又需要宏观的构建能力,更需要微观的精雕细琢工夫。如果我们能把握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这个运动轨迹,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便能提高广大学生的议论思维品质,就能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激活学生的写作的灵感,学生就能不断创作出思路清晰、富有创新个性的议论文。

参考文献:

[1]张鸿基.语言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胡晓梅.议论文教学中需正确认识的两个问题[J].铜仁学院学报,2007,(4).

[3]陈俊,张笑平.抓住“纲”理清“目”——初中议论文教学管见[J].集宁师专学报,1996,(1).

[4]张运辅.中学议论文教学要略[J].石油教育,1999,(11).

[5]司恬.浅论议论文教学中的美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3).

[6]龚正荣.关于议论文教学中的逻辑运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1,(1).

[7]沈乃炜.中学议论文教学浅谈[J].宜宾学院学报,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