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强:春拍有话说
2012-04-29
关于拍卖市场
我最大的感触是拍卖越做越难。一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另外一方面是自己给自己定的标准越来越高。人都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才进步的,包括一个企业也是这样。我觉得从匡时成立到今天六年的时间,我们应该算是这个行业里进步最快的企业之一。年轻的匡时在很多项目上居行业领先,比如古代书画和近代书画上,匡时的成交价格被看做是市场的风向标。另外,我觉得我们很幸运,赶上了中国艺术品市场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也是匡时能够迅速成长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市场停在低迷的2005年,我相信匡时是没有今天这样的成绩的。至于市场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我觉得竞争越是激烈,就越有利于一个企业的进步,就越有挑战性,我喜欢这种挑战。
关于艺术品保真
中国艺术品的真伪问题是一个自古至今普遍存在的问题,历代收藏家都面临真伪的困惑,都曾被伪作打眼。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艺术品的鉴定始终没有摆脱“目测”这一手段。目前还没有任何科学手段可以取代常年被人们接受的、仅凭经验“目测”的方法,所以,对于一件艺术品的真伪出现截然不同的看法在鉴定界也是司空见惯。若干年前,徐邦达先生和谢稚柳先生这两位鉴定界的权威对于一件张大千作品的不同意见而引发的一场笔墨官司很多人还记忆犹新,而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很多被定为一级文物甚至国宝级文物的作品有些已经被学术界广泛认定为伪作,大量的藏品也存在着较大争议。
艺术品不是工业产品,无法通过科学的手段来检测其真实成分,所以,艺术品市场就一直延续着这样一种“游戏规则”,即买家自己辨别作品的真伪,或者请自己相信的专家帮助鉴别,而拍卖公司并不承担真伪责任。道理很简单,因为很多作品,特别是古代和近代作品都不是我们看着画家本人画的,我们即便凭借经验认为是真迹无疑,也不敢打百分之百的保票说它一定是真迹,因为没有科学依据。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拍卖法》第61条第2款作出:“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的规定。这是事实求是的态度,如同法律不能要求医院必须把病人治好或者治活一样简单,法律是不能要求企业和个人承担没有能力承担的责任的。
关于“拍而不买”
目前国内大多数拍卖公司还沿用着以前苏富比、佳士得拍卖规则中35天收款周期的模式,但现在国内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种市场现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艺术品的数量和价格都比以前高出了很多,一个大的藏家一场拍卖会可能购进一两个亿的拍品,如果还按照以前的付款模式,要求买家在35天之内付出这么一笔巨大的资金是没有可能的。拍卖公司要都是严格的按照这样的经营方式,那也就不会有今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繁荣。
任何事情都不能从一个方面去看待,高价位的拍品和成交额多的客户,你无法要求买家短时间内付清所有款项后提货。这时委托方、拍卖人、竞买人三方达成都能接受的约定,找到契合点,才是最好的选择。从目前交款的情况来说,不付款提货的现象相对是比较少的,但拖得时间比较长的情况是有的,这也是对拍卖公司资金周转能力的一个考验,很多时候拍卖公司会垫付一部分资金来安慰委托方。
关于春拍热点
我想春拍中表现最好的应该还是古代书画。去年秋拍中,古代书画在市场调整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劲的上升势头有目共睹,原因是参与古代书画收藏的人从心理素质上来说是艺术品市场中的最佳客户,他们大多经历了从买现代作品、近代作品再到古代作品这样一个持续关注的过程,所以对艺术品市场的冷热、价格的涨跌能够保持一个相对平和的心态。与此同时,他们知道古代书画和其他门类相比资源最为稀缺,而由于门槛相对较高,新进买家参与较少,所以其泡沫也是比较少的,投资的安全性较高。
今年的市场的整体走势应该和2011年秋拍大致吻合,拍卖成交额比起市场最好的时候(2011年春拍)会有所下降,其次艺术品市场的价格两极分化会更加严重。高精尖的拍品会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即使经济形势不好,但是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所以高价也仍然有人出手。普通拍品的成交会可能不如2011春拍。因为普通拍品大部分是投资或投机者参与的,市场接盘的人少了,参与投资或投机的人也就少了,所以这部分的成交额和成交率就会有一定的下降。
周春芽 绿狗
中国嘉德2012春拍作品
朱德群 无形的境界
中国嘉德2012春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