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蕴初 好味道中国造
2012-04-29蒋昕捷田辛垦
蒋昕捷 田辛垦
[人物档案]
吴蕴初(1891年-1953年),上海嘉定人,化工专家,著名的化工实业家,我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1911年毕业于上海兵工学校。曾任燮昌火柴厂 、上海炽昌新牛皮胶厂厂长。1923年至1934年间先后创办了上海天厨味精厂(创下第一个国产味精品牌“佛手”)、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天原化工厂和天利氮气厂 。建国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化学原料工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中华化学工业会第三至第十一届副会长、第十二至十七届会长。
民以食为天,食品以味为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份,而追求食物的美味又是放在第一位的。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正是从追求美味的事业起步,开始研制味精,从而成就了自己一生辉煌的事业,并成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开创者。
立志实业报国
1891年农历8月27日,吴蕴初出生在江苏省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一个穷困的教师家庭里。祖父吴鼎侯、父亲吴鼎纺都以教书为生。父亲是前清秀才,因病早逝。弟妹6人,他为长兄。吴蕴初童年时代既顽皮大胆,又聪明好学,10岁时就进学考童生。后来,他进上海陆军部兵工专业学校兵工学堂半工半读,学习化学。他在校刻苦攻读,成绩优良,成为兵工学堂的高材生,受到德藉教师杜博的赏识。1911年毕业后,在上海制造局实习一年后,回兵工学堂担任助教,同时在杜博办的化验室做化验工作。
吴蕴初每天做一些简单的单项、次要的化验,虽然薪水可观,足以过得衣食不愁,但这并不是吴蕴初所追求的目标。他期望自己能在学术与实际研发上有所造诣,就算受再大的累也值得。既然与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相违,那不如趁早离开,1915年,吴蕴初决定另谋新路。而恰在此时,有几个天津人想集资创办一家硝碱公司,得知吴蕴初曾是化学专业的高材生,便力邀其一同筹办。当时,在国内还没有一家具有规模性的硝碱公司,如果创办成功将会为国家增添一份实业,吴蕴初认为自己大展才华的时候终于来了,立即整装北上,满怀希望地赶到天津,但得到的消息却是:筹办计划取消了。
但天无绝人之路,本已辞掉了工作、受困于天津的吴蕴初,此时接到了汉阳铁厂让其重返的来信。原来,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汉阳铁厂决定试制在国际上已应用于筑炉的,效能很好的矽砖与锰砖,虽然资金花费不少,但厂里有关技术人员施出了浑身解数也未试制成功。吴蕴初的返回让他们如获救星。
吴蕴初是有备而来的,矽砖与锰砖他虽未研制过,也没读过有关的技术资料,可凭他的化学知识与分析,觉得这个难题虽大,但自己还是有些把握。何况当时国内矽砖与锰砖领域基本上还是空白,一旦攻下这个难关,不仅对汉口铁厂,对全国的冶炼企业都有好处。
吴蕴初很能吃苦,只要他下了决心的事,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做。他到处奔走收集查找材料。凡有关的技术条件与数据,哪怕细微到一句话,甚至只有些间接关系,他都会认真地、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再带回住所进行汇总、综合、分析。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吴蕴初终于研究出完善的方案,并经他亲手试制几次后大获成功。这是中国人制造矽砖与锰砖的首例,也为中国企业使用矽砖、锰砖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年仅25岁的吴蕴初在化学事业上取得了首次成功。此后,在矽砖、锰砖的推广使用中,吴蕴初的名字不胫而走,他因此出任了砖厂的厂长,更被当时我国最早、最大的兵工厂——汉阳兵工厂聘为该厂的制药课课长,并授予少校军衔。吴蕴初一时声名鹊起。
创业路上屡遭重创
名利双收的吴蕴初不断接到要与其合伙做生意的邀请,但均被他拒绝,唯独对汉口炽昌火柴厂老板宋伟臣的邀请一口答应。原因是宋伟臣提出要与他合办一个硝碱公司,由宋伟臣出资,吴蕴初出技术并任总工程师兼厂长,利用兵工厂的废液生产氯酸钾。当时,国内氯酸钾多是购自德国,一大笔运费不说,出关、入关的关税也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不知要花多少冤枉钱。
在天津没能办成硝碱厂的吴蕴初又找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只有26岁的他一身兼起三职。但当吴蕴初将生产氯酸钾的整套技术工艺研究成功,并交给炽昌硝碱公司付诸生产时,因为一战而伤痕累累的德国却携氯酸钾卷土重来。凭借着他们攫取的在华特权,进行疯狂的商业掠夺。小小的炽昌公司只好被迫转产,改做火柴的另一种原料——牛皮胶。
为了不让牛皮胶再被挤出市场,吴蕴初对技术精益求精,在工艺上追求完善,成本也大大地降低,然而负责提供资金的宋伟臣却因氯酸钾事件吓破了胆,再也不肯拿出更多的钱来做投资。此时,吴蕴初听说上海的刘鸿生在苏州办了家鸿生火柴厂,并且买下了其岳父叶恭世的苏州炽昌火柴厂,生意很是兴旺,被称为“火柴大王”。吴蕴初托人转达了欲与刘鸿生合作的想法,本就想将外国火柴连同原料一道驱出中国市场的刘鸿生爽快地答应了吴蕴初的合作要求,并很快出资在上海日晖港附近的一块地皮上办起牛皮胶厂,厂名叫做“新炽昌”。然而经过一段生产后,牛皮胶并未打开市场,此时瑞典、日本的火柴反而大量涌入,刘鸿生的火柴厂也遭到了冲击。眼看牛皮胶也难得持久,吴蕴初又打算用电解食盐的方法生产盐酸烧碱。但此时的刘鸿生也没了兴趣,开始精心打造他的第二支柱产业——水泥厂。
“新炽昌”陷入了绝境。
自制味精抵日货
吴蕴初从事具有广阔发展前途的基本化学工业。但由于没有经济能力,只得从轻化工方面寻找出路。
“味精”这一调味品,早已进入我国的大小酒楼餐厅和平常人家。你可曾知道,70多年前的中国,却是依赖日本“味の素”的进口,食用得起的人家少之又少。
1922年,吴蕴初目睹日货“味の素”在中国的倾销市场越来越大,为爱国之心所驱使,决心研制生产味精,以抵制日货。
他从市场上买回一瓶“味の素”,进行分析研究。经过数百次的苦心化验,终于发现其中的主要成分是从面筋中析出而获得的。再经反复试验、不断改进,中国味精终于成功地创制出来。1923年,他开设“天厨味精厂”生产味精,与日本“味の素”相抗衡。吴蕴初成为中国创制味精的先锋,为国人所赞许。
关于吴蕴初自制味精的经历,还流传着这么一段小故事:
一位衣着朴素的年轻人走进上海聚丰园饭店,要了一碗菜汤,品了两口,夸张地摇了摇头。他掏出一个小瓶,招摇地高高举起,往汤里抖落几颗白色粉末,然后,一边大口喝,一边还时不时地啜嘴咂舌,大有其味美不胜收之感。
对面的食客忍不住问道:“侬在汤里做了啥法?好香。”回答是:“侬阿品品看!”
结果,喝过的人都赞不绝口。年轻人得意地说,“此乃味中精华,故名味精”。
在场的人大概都没想到,这两个字日后竟成了一个行业的通用名词,而这个年轻人吴蕴初,也成了誉满中国的“味精之父”。
吴蕴初这番类似行为艺术的举动,本就是为了表演和宣传,并最终惊动了当时著名的酱园店老板张逸云。两人由此合作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味精厂,并且在吴蕴初的提议下,采用“佛手”商标。
如今,这个隶属上海冠生园的味精品牌上,仍然用粗黑的字体印着“源于1923年”。半个多世纪之后,这座即将举办世博会的城市搞了一次展览,试图重温我国近代轻工业发展的百年史,展品中就有吴蕴初当年生产的蓝色铁罐,罐身虽已斑驳,上面的佛手标记却清晰可辨。
时光倒回到86年前,那时,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调味品行业都是日本“味之素”的天下。同时,日本人对味精原料“谷氨酸钠”的提取工艺严格保密,企图长期垄断世界市场。
学化学出身的吴蕴初对此很不服气,开始研制批量生产“谷氨酸钠”的技术。从1921年起,他与妻子在上海城南租了一个亭子间,在阁楼上开始了实验。
据亲人回忆,实验不成功的时候,吴蕴初总是心情很烦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有时候试管破碎,弄得他满手都是口子。试验中不时逸出的硫化氢的臭气与盐酸的酸味弥漫着整个里弄,弄得街坊邻居非常不满,吴夫人只好事先前往邻家去致歉,以求谅解。
好在两年之后神奇的白色粉末终于试制成功。这些从谷物中提取出的味精上市后,打出了“国货味精”、“完全胜过日本味之素”的口号,很快抢占了市场。
1926年,吴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国内由此出现了十几个味精品牌,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
味精制造过程需要使用盐酸,当时,中国还不能自己生产盐酸,生产味精所需要的盐酸都要从日本进口。吴蕴初立即向股东提出,建立自己的酸碱厂,自主生产盐酸。1929年,“天原电化厂”成立,吴蕴初开始自己生产盐酸。天原的含义就是为天厨提供原料。1929年,天原电化厂投产,日产盐酸两吨、液碱四吨、漂白粉三吨。这些产品与味精一样,在此前的中国是空白领域。而且,这三种产品当时在中国市场都是日本产品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天原的成功,吴蕴初逐渐考虑建立自成体系的天字号化工集团。
创建“天字号”
1932年,吴蕴初赴美国考察氯碱工业时,了解到杜邦公司有一套中型合成氨试验工厂停业,成套设备待售,十分动心。原来他早就想利用天原厂放空的氢气做合成氨,再从氨做硝酸。但是由于办氨厂和硝酸厂投资大,技术难度高,产品销路没把握,吴蕴初因此而甚感踌躇。这次对方要价18万元,通过谈判,对方愿以半价成交。吴蕴初随即与张逸云取得联系,拍板成交。共筹集资金100万元,在天原厂附近的河对面,购地造房,开办天利氮气厂。工厂取名“天利”,意为利用天然氢气。1934年春,吴蕴初又亲赴西欧考察,买下了法国的硝酸设备。他自己还留在法国学习较长一段时间硝酸生产技术,回国后,他亲自主持安装、试生产。1935年秋,天利氮气厂合成氨正式投产。
在美考察期间,吴蕴初还详细了解了美国通用陶瓷公司及所属厂家。凭着他当年做矽砖的经验,吴蕴初认为,耐酸陶器必须做到自给自足。此后,他于1935年在上海龙华镇济公滩开办陶器厂,取名“天盛陶器厂”。
天厨、天原、天利、天盛4个轻重化工企业的创办,不仅形成了自成体系、配套发展的天字号集团,而且也带动了中国一系列有关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计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就在国货逐渐收复中国市场之际,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却节节败退。日本全面侵略中国后,吴蕴初不得不将天厨味精厂搬去香港。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远在重庆的吴蕴初又不得不电令香港“天厨”拆运撤退。
抗日成果
吴蕴初热爱祖国,积极抗日。早在1932年,他就开始组织生产防毒军用面具,支援抗战。1937年后,为保存民族工业,吴蕴初积极组织内迁,于1939年建成了香港天厨味精厂、重庆天原化工厂及重庆天厨味精厂,1943年又建成天原电化厂宜宾分厂。
抗战胜利后,吴蕴初回到上海,收回了天原、天利两厂,并接收了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期间在浦东建成的一个小氯碱厂作为天原被严重破坏的赔偿。1945年底,这个小厂恢复生产,成为天原电化厂的浦东工场。1947年5月,天原恢复生产,并于1949年恢复到日产10吨烧碱的水平。吴蕴初信奉实业救国。1937年,他受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委托赴英、德考察,与德商签订购买人造石油的全套设备和技术;1942年,他与重庆国民政府人员同往新疆考察,准备筹建天山电化厂;他还制订了《天原电化厂股份有限公司战时战后扩建计划》,将全国分为6个区,各有所重,形成电解食盐化学工业网,并自建盐场、碳精板厂、石棉厂等以供应氯碱工业的需要。吴蕴初的这些努力终因各种原因未获成果,但体现了他实业救国的抱负和雄才大略。
与党交往
这位立志于“实业救国”的商人,一生都在期盼和平稳定的发展空间。他交游广阔,却无心于政治。最广为人知的一件事,就是在重庆和王若飞共同签名发请帖,邀请工商界人士与毛泽东在桂园座谈。同时他又拒绝了蒋介石要他担任民国政府经济部长的邀请。
在重庆期间,吴蕴初作为“国民参政员”与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多次交往。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准备邀请工商界人士座谈,需要名人出面作东时,吴蕴初挺身而出,与王若飞共同签名发送请帖。事后,王若飞和邓颖超为此专程到他的寓所致谢并赠送了一条延安的毛毯、一袋小米和一包红枣。王若飞说: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吴先生这样的实业家振兴工业。以上这些均给吴蕴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蕴初于1948年底出国。上海解放时,他在美国,听到上海天原等厂一切正常,十分欣慰。不久,他收到钱昌照来信,邀他回国,分外高兴。1949年10月,吴蕴初到达北京,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并设便宴招待。一见面,周总理就说:“味精大王回来了,欢迎!欢迎!”周总理还说:“中国化学工业将会有很大发展,希望吴先生能为化工事业继续努力。”吴蕴初受到极大鼓舞。这年11月,他返回上海,受到天原电化厂全体职工热烈欢迎。此后,他担任了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上海市工商联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及上海分会副主任委员,化学原料工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等职。他与共产党人密切合作,积极努力发展我国的化学工业。1952年,人民政府委派他赴苏联访问,回国后,准备请他到北京工作,进一步发挥他的才能。不幸的是,他的夫人吴戴仪病故,使吴蕴初十分悲痛,加上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1953年10月15日,吴蕴初在上海病逝,终年62岁。(编辑/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