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构建
2012-04-29茆大斌
茆大斌
摘要:学案导学基于生本理念,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本文主要介绍我们在实践中大致采用的三种学案导学的有效教学模式,并对现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与学案设计初衷相悖逆的现象进行深刻反思。
关键词:语文学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99-02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现代学习方式迅速成为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大家不仅从理论层面上对其充分阐释、深刻解读,也在实践上进行自觉的探索和建构,以期让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新型人才。学案导学正是现代教育在不断探索前行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剂良方,用以医治现今那些“满堂灌”“一言堂”的病态课堂。
一、学案导学的内涵
学案是指在授课前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以课时和课题为单位,把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和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发现过程,精心设计的一种以学定教、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一体的学习活动方案。导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学案导学是以“导学”为核心的教学行为,与“灌输式”教学相对。它试图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案,启动学生自学,扩大自主学习体验,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养成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形式显然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构建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构建主要落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平时课堂教学的探索实践,针对新授课,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种常用的的教学模式。
1.第一种:
教研组明确各专题学案主备人,各位教师参照学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再解读,实施二次备课;在课前教师分发学案;学生依案自学;教师在课前回收学案;加以批改后,教师依据反馈情况再次备课;课上学生自主质疑,提出在自学阶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学生之间交流展示,解决部分问题;教师遴选出关键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探索出知识要点;学生通过知识再现、能力综合、实践运用等练习,迁移应用,拓展延伸。这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比较常见,适应的教学内容也很广泛,一般的新授课都可以采用。
2.第二种:
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设计学案,提炼教学内容的主问题,学生通过网络、工具书等自主学习;教师分发学案,学生针对学案中呈现的主问题研读文本,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启发诱导学生交流展示,对比归纳,并适时适度精讲点拨,获取结论;通过习题、实践等形式,将知识点迁移应用,拓展延伸。这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适合关于解题技巧、能力方面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单一的教学内容,例如诗歌鉴赏中某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3.第三种:
课前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共同研讨学案;确定学习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针对师生共同探讨出的重难点、关键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展示;教师适时适度启发诱导,精讲点拨,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点;以习题、实践等形式,将知识点迁移应用,拓展延伸。这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学案的制定方面与前三种模式有所不同,需要师生共同参与,这使得学生能更宏观、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不能太繁难,以学生易理解、好把握为宜。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精心备课,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并调控全局。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适合在高年级使用。
三、学案导学课堂实践对比研究
为深入研究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笔者着手开展了对比班级教学实验工作。在编制了《鸿门宴》的教学案之后,笔者在两个班采取了对比教学:一班以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方式为主,二班以学案引领课堂,教师只作精讲点拨。在没有任何复习的情况下,一周后,我对这两个对比班级进行测试,内容均为《鸿门宴》中的相关知识点,满分100分。
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平均分来看,以教师教授式教学为主的一班为77.6分,以学案导学为主的二班为81.58分;从优分率来看,一班最高分91分,且只有1位同学九十分以上,二班最高分95分,九十分以上有5位同学;从低分情况来看,一班有3位同学不及格,二班有1位。测试结果表明,总体来讲,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方式对比于传统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获得优质的学习效果。学案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深度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学案导学的反思
学案导学基于生本理念,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与设计初衷相悖逆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1.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在我们的新授课上,师生一人一份学案,从学习目标到学习重点难点,从问题探究到典型案例,从课堂检测到课后延伸,将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提前展示给学生,这多少让学生失去一点探求新知的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研究透彻,知识储备丰厚,能及时捕捉课堂上随时生成的亮点问题,运用教学机智地加以引导启发,深入探究,增加课堂的灵动性、趣味性和深度。
2.练习与教学的错位。在实施学案导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过多地注重练习,课前预习设计大量基础性习题,课堂则以讲授习题为主,再辅以迁移延伸性练习。这种课堂教学将每节新授课都演变成了习题讲授课,应试的功利性强,短期内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或许有所帮助,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没有多少好处。而且经常性的习题讲授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厌倦无聊,享受不到探究知识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84-185.
[2]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