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白文的文学审美性缺失
2012-04-29刘汉森
摘要:网络小白文是指文采简单、缺乏美感、情节单调却又非常受欢迎的网络小说。以《星辰变》为代表的网络小白文,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学所追求的练字练句,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而呈现出文本语言浅白通俗、人物形象塑造简洁明朗、情节安排单一重复的特征。网络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文学网络化和大众化的进程,催生了以读者为中心的“读屏时代”全面到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小白文的萌芽和兴起有着特定的文化和时代背景。然而,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看,抛弃了传统文学追求的行文模式,小白文在修辞手法使用上的单调单薄、语义表达上的单层次性、情感抒发上的直白浅显却又成为其致命缺陷。
关键词:网络小白文;文学性;缺失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文学与网络的媒合,似乎给大众文学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但在另一方面,网络重新解构了文学里应有的文学审美特性,过度的商业化使得网络“注水”文学作品大肆盛行。网络“小白文”的应时而生,是文学过度商业化的产物,作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的文学审美特质也逐渐被消磨殆尽。
一、修辞手法的缺失
文学作品,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乃至长篇小说,最重要的就是修辞手法的使用。对于传统文学而言,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仅是作者文学素养水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在本质上提升作品的水平。比如:
这道菜没有放盐,真是清淡。
这道菜没有放盐,真是像水一样清淡。
对比分析这两句话,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这道菜没有放盐,很清淡。但是对比发现,第一句话没有使用任何修辞手法,只是很平白的叙述了没有放盐这个事实,不带任何情感色彩。而第二句话多了四个字“像水一样”,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这道没有放盐的菜比作像水一样的清淡。水本来是无色无味的,而这道没有放盐的菜就像是水一样,很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这道菜到底是有多么清淡了。
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就感受到了修辞手法的使用在语言表达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强语言的美感,同时也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增加语言冲击力。因而在传统文学那里,修辞手法的使用在作品中随处可见。例如:
《诗经·王风·采葛》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恋人间强烈的思念之情写了出来。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及《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也都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表达的深度。
传统文学对于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深入到文章表达的各个方面,而且修辞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双关、叠词、互文等等。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文学氛围,更是增强了作品的情感表达。
与传统文学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相比,网络小白文中修辞手法的使用可谓是单调又单薄。
以《星辰变》为例,小说中基本很少使用修辞手法,更复杂的混合修辞手法使用的就是凤毛麟角了。如第五集 《赤血洞府》第三章《死亡危机》中:
秦羽和小黑脸色变得很难看。
再例如第四集第七章《归途》中:
在星云中央,则是一团火焰,淡青色的火焰。
很通俗的语言表达,直白而浅显。在整部作品中,作者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很少使用修辞手法来增添文章的色彩,而以一种近乎平淡如水的风格在叙述整个故事。这样的叙事方式,不仅使得作品没有任何美感可言,而且使作品缺乏应有的灵动。
《红楼梦》中,贾宝玉形容年轻的女子是水做的骨肉,形容年迈的老妈子是死鱼眼睛,追究到底,是因为年轻的女子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以及芳华少女特有的豆蔻气息,因而她们是灵动的。而这些老妇人年纪大了,死气沉沉,风烛残年,已经没有年轻时候的那种朝气,就如死鱼眼睛一样,缺乏应有的灵动之气。如果说传统文学就是宝玉眼中的水做的骨肉,那么网络小白文则是真正的“死鱼眼睛”。
传统文学极力推崇修辞手法的使用,在作品中,修辞手法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修辞手法往往在整个作品中起到粘合剂的作用,它将各种零散的材料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粘合在一起,使得文章看起来浑然天成,作品就有了应有的灵动。而网络小白文很少使用修辞手法,整个文章的材料各自为政,不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常常出现故事情节脱节的情况,故事情节被作者生硬的拼凑在一起,这就是作品的硬伤,让读者读起来总觉得如鲠在喉,不舒服。缺乏灵动气息的网络小白就如死鱼眼睛一样,让人读起来肃然无味。
二、语义表达的单层次性
汉语言是世界上语义表达最丰富的语言之一。相同的语句,加上不同的语调,甚至是不同的手势、表情,都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人们也正是利用汉字的这一特征,在语言表达的时候常常用相同的语句来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即所谓的言外之意。传统文学在这一方面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使得简单的语句不再仅仅是传达字面上的意思,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效果,这是语言上的多层次表达。但是,与传统文学相反的是,网络小白文在语义的表达上往往追求精简的方式,语言的表达缺乏多层次性。
网络小白文在语义表达上的单层次性,是由于网络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网络上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商业化的网络文学创作,主要是以赢得网络点击量为首要目标。网络文学很大一部分属于快餐文学,读者阅读这些网络文学的目的也多是以放松为主。为了迎合广大受众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这些网络文学作品的作者也会有意无意的降低网络文学作品的文学水准,使得它们更加通俗化和大众化。这是一种以牺牲文学作品价值来换取点击量的不等价做法,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因此,很多商业文学网站上的文学作品在语义表达上都是直白的,很少会出现简单的句子同时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即使有这样的必要,作者也会用更多简单的句子来表达,而不会采用这种复义的表达方式,其实这也就是小白文能够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网络文学的创作方式不同于传统文学。传统的纸质文学都是作者先将一部作品完成以后,然后通过出版社出版后与读者见面。但是网络文学的创作,它是一种实时的,能与读者互动的创作方式。大多数的网络文学创作都是采用章节式的创作方式,网络写手每天固定写一定字数(如两到三个章节,每个章节五千到六千字),然后把这些章节放到专门的网站上供读者阅读,读者会提出修改意见,甚至会对下一个章节的故事发展给出自己的意见。可以说,这种互动式的文学创作从很大程度上限定了网络文学作品的语义表达不可能太过于复杂。并且商业化运作的网站,那些签约的写手为了完成每天的任务,即完成每天规定的更新字数,都尽量用最多的语言来表达最简单的意思。当这种方式发展到一个极端:即所有的语言都是平铺直叙,没有任何深度可言的时候,小白文就产生了。
网络小白文在语言表达上的单层次性是有很多原因的,但其中最重的原因还是商业化的运作。多层次性表达的缺失,使得网络小白文缺乏应有的文学美感。
三 情感抒发的直白浅显
追求言外之意和含蓄委婉的情感表达是传统文学所要力争达到的目标,因而在传统文学那里,想要准确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小白文的情感表达比较容易把握,但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建立在直白浅显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情感的表达是直白而不是含蓄委婉的,是浅显的而不是深层次性的。
在传统文学那里,作者情感的表达是深层次的,相对含蓄的。如《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全诗三章,前两章以恋人的服饰代替恋人,表现出她对恋人的念念不忘和思念之情,第三章对于她的动作的描写,更是点明了她对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巧妙的使用回环和倒叙的手法,更能突出她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此一句就含蓄委婉的表达了作者在困苦中意志不消沉,以豁达的心态来泰然处之的乐观精神。
这种情感上的深层次性表达,是传统文学情感表达上的精华所在。但对于网络小白文而言,这种情感上的深层次表达已经严重缺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直白浅显的表达,因而它也失去了情感表达上的深度。
例如《星辰变》第四集第二十六章《末路》里:
秦德在大殿之下,项广在大殿之上。秦德虽然略微仰头看着项广,眼中却有着睥睨的意味。
“你来了……”项广嘴角有了一丝笑容。
秦德冷漠道:“对,我来了,到了这个时候,你还装作一副不畏惧生死的模样。项广。我知道你不走是想要保护那些精英的项家子弟。你说我讲的对吗?”
这是楚王项广与秦德的正面交锋,传统的武侠小说在描写这一类对峙场景的时候,往往会注意现场环境和人物表情的描写,以此来烘托紧张的气氛。但是在这里,作者没有现场环境的描写,仅有的表情描写仅限于“眼中睥睨的意味”和“嘴角的一丝笑容”。缺乏相应的细节描写和气氛烘托,秦德对项广的恨意,在表达效果上就大打折扣,显得比较浅显直白了。
正如在前面第二点提到的,由于网络小白文在语言表达上缺乏多层次性,因而就直接导致了在情感表达上是缺乏深度的。作者往往会用很浅白直露的方式来表达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这种浅显直白的表达方式,可以使人们能够快速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以及故事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在传统文学那里,读者还必须要深入的思考,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对人物的喜怒哀乐做一个判断。这种方式固然符合快餐文学的特点,让读者不需要任何理解都能够看懂作品,但这种方式却是以牺牲文学作品应有的美感换来的,它足以令文章显得空洞无物,没有“嚼头”,当然这也正是网络小白文“白” 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络小白文作为一个新兴名词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文学价值观和审美观。它彻底地抛弃了传统文学对于审美观和价值观的认同,反而坚持走文本语言浅白通俗、人物塑造简洁明朗、故事情节单一重复的创作路线,这是一条低姿态,亲民化的道路,以牺牲作品的文学审美特性来满足大众的阅读快感。网络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只有避免过度商业化和保持网络文学作品应有的审美特性,才能真正促使网络文学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苏晓芳.试论三种网络小说新类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2]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民间话语权的回归[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聂庆璞.网络文学的文本特征[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作者简介:刘汉森(1989.2-),男,湖北十堰人,中南大学文学院2011级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