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河北省少数民族预科班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012-04-29李抒梅
李抒梅
摘要:大学语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关于如何教好大学语文,首先要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对这门课程有正确的定位,其次要确立一个合理的内容体系,并注意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尤其是构建全方位科学有效、利于激励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提高的评价体系 。
关键词:认知规律;学科教学;工具性;人文素质;多元化
河北省少数民族预科班教学对象为省内享受民族政策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大多来自省内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承德、秦皇岛地区,另外还有沧州孟县、保定定州及个别散居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来自偏远山区,教育观念认识相对滞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长期应试教育偏颇,深入内里的偏狭认识使学生形成极其顽固僵化的学习观念。
(二)功利短视行为,把一年的预科学习目标局限于应付两次期末考试并最后的专业分流,影响了认知规律培养目标的整体性和贯彻执行。
(三)面对庞大知识体系或手足无措,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视野狭窄,严重制约发展。
(四)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从学生语文能力及基础知识储备来看,文理科具有较大差距,大部分具备一定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结合较详细注释阅读文言文能力,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及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鉴赏能力。
针对这种现状,结合我校预科学生《大学语文》学习现状,反思《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的性质、内容与教法,我主张《大学语文》学科教学应该在以下的几个方面有所突出。
一、定位要科学准确
坚持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激发学生母语学习和阅读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语文终身学习的意识; 大学语文应该将知识与人文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探讨适合的方法.知识性应有别于中学时代,应着重体系性与阅读、写作的整体性与连贯性,人文性应融注在知识之中.教学应尽量体现人本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内容体系要精炼合理
积极构建学生求知能力科学获得的理论框架体系。内容上,要注意从文化的层面,通过文辞优美的作品,讨论大学生比较关心的精神文化问题,引导大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并提出整合中文类人文素养选修课,使之形成较为合理的序列,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大学语文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切合大学生实际和时代需要的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
教材处理要正确、灵活,正确地把握教材,灵活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及拓展。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
三、教学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针对学生已完全适应应试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极度缺乏学习及思维的自主性,为了使他们尽早更新观念,将来尽快投入大学庞大知识体系的学习,更新学生学习形式,扩大学生认知领域,努力设计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大胆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采用小组讨论研讨、课外调查实践等形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更利于贯彻听说读写能力目标的贯彻实行。在课堂结构及考察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课堂多搭建自主交流平台,训练其合作学习探讨研究,然后通过归纳及演绎两个逻辑思维阶段,使学生的听读及口语和书面表达综合素质得到改善与提高。
广泛采取精讲与指导泛读相结合的方法,使“主课堂”与“次课堂”相结合、“主课本”与“次课本”相结合,有比较完备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操作程式,注重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使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教学中,开设阅读课,赏析课,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有大学生演讲的精彩视频,有百家讲坛的声像资料,完成课堂教学与语文资源的整合,将课内扩展到课外,把课外纳入课内,加大力度,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学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评价标准要全面科学
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使之明确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极力扭转学生长期应试教育造成的思想僵化保守,重视考试和分数而忽视能力培养的行为意识。考察方式方法多元化,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发展性,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行为及效果,建立体现“以能论学”思想的评价机制标准。主要看学生学习目标是否明确,读写时间、独立思考时间和合作交流的时间是否得到保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多少提高,学生是否能够探索掌握正确学习方法,能否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内容的变化及时改变应对,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李建平.大教学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
[2]潘静.探究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12).
[3]杜慧月.关于大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