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012-04-29张嘉惠
摘要:继承发扬“律己修身、仁爱孝悌、尚群为公、崇尚节俭、自强不息,进取有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高职学生养成美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高职学生形成深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高职学生抵制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带来的不良效应。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学生;素质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个高素质很显然也包含了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仍然具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中国传统文化在形成发展的历程中,融合了各个时代的新理念、新思想。也就是指根据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文学作品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反映中国伦理价值取向的,且长时间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社会精神。
二、目前高职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目前,社会各界已充分重视高职院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重要课题,但是总体上看,对高职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效果却并不乐观。今天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不足与欠缺。这种不足与欠缺直接导致他们对我国深远的古代文明的困惑,对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隔膜,高职学生民族自豪感缺乏、自信心缺失、爱国心薄弱也就必然。
三、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有助于高职学生养成美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高职学生形成深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高职学生抵制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带来的不良效应。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着重借鉴以下的内容。
(一)个体成长:律己修身
中国古代思想家在修身律己的过程中,强调:一是践行是修身的途径。“道德者,行也,而非言也。”道德的体现,是要依靠切实的行动,而不是空洞的言语。二是慎独是修身的目标。“慎独”体现了高度的自觉性,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个体仍然能够保持操守。学生如果欠缺这种追求,就没有正确的生活方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善的行为的累积,就是良好名声的传扬;坏的行为的远离,就是身败名裂的摒除。
(二)人际交往:仁爱孝悌
中国古代典籍《尚书·尧典》就明确了以家族为本位的父、母、兄、弟、子之间的关系。在家庭族生活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仁爱”的基础上实现“孝悌”,形成了血浓于水的家族亲情。并且发展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形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家国情怀,形成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人与人之间和平共处,社会生活欣欣向荣。
(三)群体生活:尚群为公
孔子认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庄子倡导“天地至公”,荀子说“凡立公所以充私也”,管仲提出“废私立公”、“社稷先于亲戚”。王安石 “公私无异财”,王守仁“廓然大公”,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孙中山先生 “天下为公”的磅礴气概,都是传统文化“尚群为公”的整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作为高职学生,对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以及和国家民族的利益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大力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更好的增强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四)日常生活:崇尚节俭
“礼,与其奢,宁俭”、古训亦云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规范。在日常生活中,高职学生不应该攀比浪费,追求奢华,而是要大方朴素,崇尚节俭。 “节用而爱”、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历验前贤国与家,成由俭来败由奢”,所以,作为高职学生,不论贫困富有,崇尚节俭的美好品德都是应该大力提倡、努力培养的。
(五)事业人生: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个体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勤奋,以勤补拙,应该自强,以强立身,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是这方面的杰出典范,他自言“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亦矣,不亦远乎?” 高职的个体成长,除了必要的支撑条件,最重要的是个体的主动性,向那些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古人学习,成人成才。
因此,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积极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使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越来越好,更好的服务于祖国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继全,朱鹰屏.论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咸宁学院学报,2008(02).
[2]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张嘉惠(1978-),女,文学硕士,讲师,辽宁金融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