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高校信息素养教学模式研究
2012-04-29沈敏芳郎杰斌
沈敏芳 郎杰斌
[摘要]创新型国家建设呼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也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结合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教学具体的实习活动和研究任务,分析了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创新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5.033
[中图分类号]G2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5—0140—03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数字化的时代,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也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议题之一。
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的讲话中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策略,创新型国家建设呼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同年举办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众多大学领导者认为:扎实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协作精神、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五大素质。这一理念已逐步渗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并逐步贯穿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因在《信息检索》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以及在实践模式上设计比较传统,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大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本文结合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教学具体的实习活动和研究任务,让大学生充分利用已经获得的信息素养来进行研究创新。通过专业课教师设置一定的实习任务或课题任务,如大学生挑战杯赛,全国机器人设计大赛等,图书馆馆员辅助指导,透析大学生信息素质与创新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研究如何利用高校信息素养教学培养培养创新人才。
1 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实施过程
1.1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
信息素养教学设计应以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基于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创新能力为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以创新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学生主动的、实践的工程设计项目过程中,并由此创建出区别于传统本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如图1所示,作为人的精神需求的最高层次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当代“90后”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逐步成熟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希望得到认同,渴望创新,作为引导者的馆员教师要善于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让学生在信息素养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就感、归属感与联系感,在科技创新项目研究过程中满足参与和享受自我实现的需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学中努力营造适合大学生“创新人格”成长的环境,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1.2教学实施过程
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相继建立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信息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于2000年1月18日通过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提出“把信息素养融合到大学课程、学科与服务和管理中”。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不应仅仅看作是《信息检索》课程的实习,而是信息素养贯穿始终的教学过程。从前期准备到最后的评价,学科馆员通过嵌入式合作的方式,与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在每个步骤中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1.2.1分析并明确检索任务
在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应提出明确的设计目标。一方面,在专业指导老师的辅导下,掌握教材、文献中的电路、程序等原理,做到融会贯通。初步动手设计些简单的电路并进行调试,编写基本的单片机程序,了解具体设计过程。另一方面,在学科馆员的指导下,学会确定所需信息的种类和范畴,并熟练掌握检索技术与方法。
此阶段实施的信息素养教育属于基础的、通用的层次,大学生可通过利用国内外网络信息素质教育资源,也可利用我校图书馆制作的针对本馆资源的读者教育多媒体教学片来初步了解信息源、信息检索等基础知识,逐步熟悉检索技能。
1.2.2掌握信息检索策略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必然涉及到跨学科知识,因此,很多时候,需要自学没有接触到的相关知识,这是对个人信息检索策略和学习能力的严峻考验。例如,项目设计中除了必须具备机械、自动化等专业知识外,在成果装配所需零部件、材料的选购时,还需要了解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在成果外观设计时,则需要学习艺术设计类知识等等。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针对问题制定信息检索策略,确定所有可能的资源,选取最优方案,找出并获取资源内有价值的信息知识。
1.2.3明确信息的定位和获取方法
“90后”大学生快速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较强,但在合理合法获取并使用信息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应对他们使用各类索引及网上搜索工具来定位有用的信息方面加以指导。如针对创新发明竞赛设计中“机器人障碍物的识别”设计时,指导学生查阅遥感传感器、图像处理软件、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和机电一体化等相关知识。
设计的创新阶段所实施的信息素养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基于学科的信息能力的培养,该能力需经反复的信息检索实践才能得到提升。此时由指导教师和图书馆学科馆员协作完成,指导教师分析项目、提出具体任务要求,具有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提供定题跟踪服务。通过此途径,逐步培养大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与水平,促进大学生计算机三维设计、机械装配、程序编制、机电装置联机调试等能力的提高。
1.2.4信息的综合
科技创新过程即是知识、技能的学习阶段,在此过程中需逐步培养大学生对各类信息的综合能力。在项目研究设计与创新过程中,具有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全程参与,采用文献检索、专利查询或跟踪辅导等多种服务方式,以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为保障,为项目组成员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在数据库的使用、各类标准、专利技术的查找等方面给予指导,培养他们综合有效信息来创新设计项目的能力。
1.2.5信息的评估
大学生科技项目的信息素养教育应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进行评估,评估信息利用过程所产生的作用(包含效果和效率)。评估可采用多元化、发展性评价机制,包括:评价内容多元化,含学习动机、兴趣、方法、能力和习惯等;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和学生;评价手段、方法多元化,可采取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学生活动的评价、学习活动的评价;评价采用可量化的指标,采用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评价标准多样性,评价不仅限于学生的成绩,还应侧重于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强调情感体验的获得和潜能的激活。
2 教学效果评析
2.1教学的优越性
2.1.1教学理念优越性
教学理念完全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即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一实两创”的创新人才。具体体现在大学生的构思过程、设计过程、实现和制作过程、团队协作和实施推广过程中,体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为大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2.1.2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框架,知识教学为主,能力培养为辅;理论知识在先,实验验证在后。而贯穿于科技创新项目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知识能力培养并重,以项目研究的推进,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两种教学模式在教材、授课方式、角色与责任存在明显区别,详细比较如表1所示。从对比结果来看,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信息素质教学方法具有较大优势,教学效果更明显,更符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3教学内容的优越性
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信息素养教育,与传统信息素质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学内容发生了巨大改变,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结合更紧密,信息素养相关部分教材的编写已嵌入专业教材中。在编写和出版教学模式的多部新教材中,将信息素养教育和工程应用等创新内容有机结合,增加了实践性部分的内容。
2.2教学效果
在信息素养水平能力提高的带动下,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使大学生非正式学习能力极大提高,促进了跨学科知识水平的更新。一是他们的基础更扎实,同时科研能力水平更迅速。二是培养了大学生创新性思维,他们有想法、有行动。经过实践锻炼,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迅速。
(2)促进了创新型人格特质(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和坚韧性、探究性等)的形成。因竞赛项目的优秀成绩的取得,满足了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需求。并形成良性循环。他们良好的心态、沟通能力与合作意识,亦有利于保持竞争优势,为将来职业发展创造良好前景。
(3)通过一些创新项目的研究与合作,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进步显著。使信息素养教学改革目标中“培养学生具有项目组织、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包括英语)和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让大学生“会学习”、“会创新”、“会做人”得以贯彻落实。
此外,在信息素养教改实践问卷调查中,有98%的学生认同“基于科技创新项目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有60%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有87%的学生认为,与传统《信息检索》课程相比较,采用创新模式的课程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