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康型乡镇居民保健与医疗需求调查分析

2012-04-29朱敏王建良陈凤喜

关键词:医保医疗保健

朱敏 王建良 陈凤喜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的形式对锦溪镇农村居民使用公共健身设施比例、获得保健与医疗信息的主要途径、对医疗费用的接受程度和对医保的肯定程度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要满足小康型乡镇居民的保健与医疗需求,就必须加大公共保健信息的宣传力度,并逐步完善公共保健设施;完善各类科室,尤其是心血管科室的设置,并增设内分泌科室;加大农村医疗保险力度;完善村级社区医院的设施并不断提高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的素质。

关键词:小康型乡镇;医疗保健;医疗需求;医保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2)00—0060—03

乡镇卫生院作为向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场所,在我国的医疗设施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重点对乡镇居民保健与医疗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小康型乡镇居民保健与医疗建设提供指导依据。本研究以昆山市锦溪镇全体农村地区居民为调查对象,分别对居,民保健与医疗需求两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居民一般情况、近两周就医情况、公共健身设施使用情况、医疗需求及对现有医疗状况的满意度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100份,回收问卷3080份,其中有效问卷3060份,问卷有效率达99.35%。本研究采用MS excel建立数据库,并用该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在此次3100位的调查对象中,男性所占比例为43.53%,女性所占比例为56.47%。7——35岁年龄段人口数所占比例为20.37%,36——55岁年龄段人口数所占比例为48.15%,56岁以上为31.15%。健康状况良好的居民占总人数比例为51.49%,有慢性病的居民占到了总人数的39.80%,未说明的人数比例为8.71%。居民的文化程度情况为:小学及小学以下程度占到了47.76%,初高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为41.29%,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为10.95%。年收入统计1万元以下所占比例为28.61%,1——2万元之间所占比例为41.54%,2——3万元以上所占比例为12.94%,三万元以上所占比例为16.91%。职业统计情况为27.36%为本地农民,本地工人所占人口比例为22.26%,一般企事业管理者及个体户所占比例为11.19%,退休人口所占比例为9.95%,学生所占人口比例为3.23%,其他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为26.01%。

(一)居民对公共保健设施的看法

锦溪镇农村居民对公共保健设施的使用率偏低,74.33%的居民一周仅使用一次公共保健设施进行锻炼或者很少使用;约十分之一的居民每天使用公共保健设施健身,经常使用公共保健设施人口数所占比率为21.37%,具体情况见下页表1。农村居民半数以上选择在自己家里锻炼身体,占调研人数的51.74%;其次是26.61%的居民在自己住宅的社区公共保健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由于近年来锦溪镇的公共空间建设卓有成效,有将近百分之二十的居民去公园健身;锦东中心由于地处镇区偏东边,交通不便,虽然有较好的设施,但居民不太愿意使用该地的公共保健设施。调查发现,约百分之三十的居民对本镇的公共保健设施比较满意,居民反映比较大的问题是公共保健设施太少以及种类不够齐全,具体见表2所示。

(二)居民获得医疗保健信息的途径

随着互联网等多媒体信息媒介对家庭生活影响的不断加剧,大多数农村居民从网络及电视上获取了医疗保健信息,占调查人数的74.63%;占据第二位的传播途径是报刊,占调查人数的15,67%;居民从医院获得医疗保健信息的比例较小,仅占4.98%。

(三)对专家门诊的看法

从数据分析来看,约五分之一的居民希望心血管科室的专家常来本镇医院坐诊,位列期望值第一;选择内分泌科和儿科专家常来坐诊的人数均超过10%。接下来依次是妇科、消化科、呼吸科和泌尿系统科。值得一提的是选择其他科室的人数加起来为35.32%,这说明锦溪乡镇卫生院的科室设置偏少,相关的医疗人员不足。对专家前来坐诊的时间半数以上的居民觉得任何时间均可,23.88%的居民觉得专家在双休日坐诊本镇医院比较妥当,不耽误上班时间,具体见表3、表4所示。

(四)对看病的满意度

本次调查发现,超过四分之三的农村居民对看病是否便捷表示十分满意,认为现在看病比较方便的人数是16.16%,两者人数相加超过90%,说明锦溪镇的医院数量和选址比较合理。鉴于锦溪人民医院是锦溪镇开设最早,设施最齐全的卫生院,因而84.08%的居民生病了选择在该院住院,其次有6.71%的居民选择在昆山市区住院。交通的便利使得居民对医院的选择面大大拓展,在对居民的访谈中可以发现,锦溪镇周边地区如苏州、上海也是居民选择就医和住院的热门地点,具体见表5、表6所示。

(五)对医疗费用的看法

本次调查显示,将近百分之五十的居民认为现在的医疗费用非常昂贵,37.56%的居民认为医疗费用昂贵但是可以接受,综合来说,绝大多数居民都认为现今的看病费用是昂贵的,只有少部分人认为是不贵的,占11.44%。居民对医疗保险普遍持褒扬态度,约75%的居民觉得医疗保险的作用很大,但同时也有约20%的居民认现在的医疗保险作用很有限,具体见表7、表8所示。

调查的具体情况表明,要满足小康型乡镇居民保健与医疗的需求,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医院与基本医疗机构的联动,在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建立有效机制。从规划引导、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服务模式人手,优化资源,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加强协作,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切实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改变服务模式,畅通双向转诊渠道

在新一轮医改实施的背景下,作为微观操作层面工具的乡村一体化,将被卫生管理者用于深化农村卫生改革这一宏观大局。乡镇卫生院应由专科医疗模式向全科医疗模式发展,“医防并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乡镇卫生院能否满足居民群众的就医需求,能否真正解决“看病难”的问题,除了降低费用之外,关键更在于医疗质量、安全是否能够得到保证,医疗技术能否使群众信服,能否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医疗功能外,还具有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要治疗疾病,还要考虑如何维护人们的健康,满足人们保健消费的需求等。为此,应整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和社会力量等各方人力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突出重点人群,兼顾全体居民,逐步形成全科医生与社区居民“一对一”的契约式服务关系,使居民获得综合、连续、主动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促进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和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的形成,使全科医生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中心就诊的病人需要大型设备检查或特殊治疗时,可由中心的护士陪同到医院诊治,需要到医院住院的由中心的护士直接护送到病房;医院住院的病人需要回社区康复治疗的,由病房医生电话通知中心医生做好交接,使下转病人得到及时随访指导,这样的双向转诊模式将进一步促进乡镇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从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来看,只有较大幅度地增加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遏制住医疗机构的创收倾向,才能有效降低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维护人民健康利益。要落实公益性,就要建立和完善政府的卫生投入机制,各级政府都要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三)加大医保政策的引导作用

坚持“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充分发挥医保政策的杠杆作用,提高社区就诊报销比例,吸引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就诊。大力推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挥结算经济杠杆的引导激励作用,引导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向基层转移,促进基层由医疗服务向健康服务转移,推动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

(四)完善村级社区医院的设施,提高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的素质

村级社区医院是城镇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镇卫生院的必要补充。农村居民的居住地普遍离镇区较远,对于某些急慢性疾病和多发病的治疗往往选择就近医治。在区域卫生规划的大前提下,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等资源优势,投资承办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派出技术人才,提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新的管理理念,提高区域内医疗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患者满意度,切实提高区域内居民的健康水平。社区医院的配置较低、医务人员的素质不高等现象导致居民对社区医院的不信任程度加深。加大对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的培养力度,平时邀请中心医院的医生常去社区医院轮流问诊,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区医疗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完善公共保健设施

在宣传引导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健康教育的服务内容,传播健康理念,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坚持典型引路,积极培育、广泛宣传,形成健康责任契约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医院对公共保健信息的传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居民常去的公园、社区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张贴相关宣传信息,并增设一些公共保健课程,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公共保健知识并辅助居民进行锻炼保健。

(责任编辑 张向凤)

猜你喜欢

医保医疗保健
快速行动并治愈一切:医疗保健是如何演变成消费品的
医疗保健和技术:数字医学的开端
谷歌探寻将人工智能用于医疗保健的方法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地区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
信息管理在医疗保险管理中的应用
“互联网+”下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路径
高压氧在高海拔人群全程医疗保健中的应用研究
2015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医保”全国“通保”,难吗?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核病防治分会成立大会在上海圆满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