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G退出招商基金十年重归中资化
2012-04-29赵迪
赵迪
“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
十年前,招商基金曾是国内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引入外方股东荷兰投资。十年之后,荷兰投资选择退出,招商基金变身成为招商银行实际控股的中资基金公司。
10年10倍,荷兰投资退出,招商系接盘
近日,招商银行公告,与招商证券将共同出资9800万欧元(约8.09亿元人民币),受让荷兰投资持有的招商基金管理公司33.3%股权。其中,招商银行受让4536万股,占招商基金股权比例21.6%,受让股权对应的转股价格为6356.76万欧元,约合5.16亿元人民币。交易完成后,招商银行与招商证券持有招商基金股份比例将分别达到55%和45%,由此招商银行也将成为国内首家突破49%大限,实现绝对控股基金公司的商业银行。
资料显示,招商基金成立于2002年,由招商基金、招商证券、荷兰投资出资成立,其中,荷兰投资出资6993万元人民币等值外汇现金,占33.3%股权。经过10年的发展,招商基金最新的资产管理规模在行业内排名第15位,市场份额约为2.42%。不考虑历年的分红,仅股权交易回报,荷兰投资在招商基金的股权投资收益为10.57倍。
按照交易价格及股权比例折算,招商基金管理公司的整体估值为24.3亿元。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招商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为629.97亿元(不含ETF联接基金),按照国际上通常采用基金公司股权转让价格与管理资产规模比率(Price/AUM)来衡量,此次股权转让对应的该项比率为3.86%,在近些年基金公司股权交易中处于相对偏低的水平。因此,尽管荷兰投资十年10倍的收益令人惊羡,但客观地说,该价格并未出现明显的高估,甚至有一定幅度的低估。
整体来看,招商基金的经营比较稳健。在基金财报中,“利润合计”是表征基金持有人整体盈利或亏损的指标。公司成立以来,除了2008年、2011年外,招商基金旗下产品整体利润合计均为正值,2003年至今,利润合计总额为73.46亿元,这一数字反应了招商基金10年来为基民赚钱的金额。而10年来,招商基金管理费收入总计为27.1亿元(表1)。相对于很多基金公司出现管理费收入远远超过利润合计,甚至利润合计为负的情况,招商基金的表现还算让基民满意。
退出因缺钱 不会形成外资退出潮
有媒体报道,荷兰投资退出招商基金预示着海外资本正在撤出中国基金业。因在此次股权转让之前,比利时联合银行转让持有的金元比联基金股权退出了中国基金业。
但笔者以为,上述两笔股权转让纯属个案,就此认为将出现外资撤出潮,未免过于武断。
事实上,此次荷兰投资退出招商基金是荷兰国际集团(ING)金融危机后瘦身计划的及部分。2008年的10月,荷兰政府宣布向ING注资100亿欧元,ING也成为荷兰政府宣布提供金融机构200亿欧元援助计划以来,第一家接受援助的金融机构。根据协议,ING未来要偿还注资金额的150%款项给荷兰政府,或在3年内拿出等价股份。2009年1月,荷兰政府再度出手,宣布接手ING的277亿欧元不良资产,承担其中最多80%亏损,约220亿欧元。ING为此付出的代价是需每年支持约6亿欧元费用给荷兰政府。而直到2011年第三季度,ING才实现扭亏为盈。为偿还荷兰政府在金融海啸中的注资,荷兰国际集团将最迟于2013年前剥离其在亚洲的保险及投资管理业务,计划筹资约70亿美元。
媒体报道,ING在亚洲的保险业务将被拆售,其中中国香港保险业务将由电讯盈科主席李泽楷夺得,涉资约为20亿美元;而马来西亚的保险业务则很可能由友邦保险夺得,涉资约16-17亿美元。
尽管出现两笔海外资本退出中国基金业的案例,但不可否认,中国基金业不管对于国内还是国际资本,仍具备着强大的吸引力。从近两年新成立的基金公司以及拟筹备的基金公司的数量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对于招商基金本身而已,荷兰投资的退出不会带来任何影响。如果说早期外资对于中国基金业还有一些启迪性贡献的话,近些年来外资对于中国基金业的贡献寥寥,甚至一些外资对中国基金公司国际化之路还产生过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招商基金而言,由招商系全资控股,或许反而是一次新的机遇。
中国基金业:从“野蛮生长”到“多元战略”
当然,不可否认,2003-2007年,是中国基金行业高速发展的十年,行业资产管理规模迅速扩张。而2007年以来,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瓶颈,全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徘徊不前,包括行业中人在内,对于中国基金业的前景也出现了一些疑虑。我们认为,中国基金业已经走过了“跑马圈地”甚至“野蛮生长”的阶段。不管是老牌基金管理公司还是新兴基金管理公司,在更加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如果希望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则需要更加清晰的战略。从今年基金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创新对于基金公司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得突出。一些在创新方面动作频频的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也出现逆市扩张。而固守常规的基金公司则出现市场份额逐步被同业蚕食的局面。
从海外基金业发展经验来看,成功的基金公司无一不以投资者的长期利益为导向;而失败者往往过分追逐眼前利益。任何不思进取、坐吃山空、妄图凭借一时优势就可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展望未来,从大的财富管理行业的规模来看,仍有持续、稳定增长的潜力。但基金业能否提升在财富管理行业中的地位,需要基金公司的不懈努力。其中,找到符合自身特点与优势的战略则是必须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