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研究
2012-04-29李忆黄翔峰赵文萍
李忆 黄翔峰 赵文萍
摘 要:党的群众工作是我们党取得胜利、建设发展和改革成功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证。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是一个新课题。群众工作对象主要是广大教职工,通过高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内容,提出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方法的新思路,旨在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高校; 群众工作; 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81-0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党的群众工作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建设发展和改革成功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证”。[1]党的群众工作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在当今形势下如何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又是一个新课题。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随着高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制度以及分配制度的不断改革,高校群众工作的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以及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群众利益多元化、群众诉求多样化、群众意识民主化以及交流方式网络化等新特点。为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审时度势,研究群众新特点,拓展群众工作内容,创新群众工作方法,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分析需求,寻找共同利益,夯实群众工作基础
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群众利益无小事”是新时期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基本原则。“密切党群关系,只有通过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人民才能支持党。所以,党群关系最终要以群众的利益为纽带”。[2]利益分为两类,共同利益和个别利益。党组织的利益和最广大教职工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有时与个别教职工的利益可能不一致,当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时,可能会形成对立情绪。所以,高校群众工作需要寻找共同利益,有了共同利益才会有合力和凝聚力。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需求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或者随着利益的满足而产生新的需求。做人的工作就要从研究人的需求入手。例如,一位高校博士毕业生,从选择进高校工作,就有其职业发展的目标,经历着成长、成熟、成为骨干教师、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不同阶段的发展,其需求变化除了自身个性特征因素影响外,主要表现为自身需求层次的差异,而需求层次的差异直接构成个人利益的差异。学校基层党组织要深刻认识到这个客观规律,从新教师入职第一天起,就要体现“尊重个体需要,关注个体发展”的人文精神,帮助他们认识到个人发展目标和组织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确立其个人发展和努力奋斗方向,并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创造各种条件给予积极支持和培养。具体做法是以“教师进团队,方向进学科”为宗旨,借助团队模式,培养和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依靠团队力量,承接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营造团队氛围,促使青年教师相互交流与协作,增强工作合力。近年来,不少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教师相继退休,或退居二线做督导,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走上讲台,但他们的教学功底还不够扎实,基层党组织要时刻关心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成长空间。如请老教师传授“上课绝技”,派老教师去听课并给予指导,举办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等,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使他们在实现学校整体利益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己个人利益,促进学校教育事业与个人事业的共同发展。
二、平等交流,有效沟通,心理疏导化解心结
当前,交通工具发达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通讯工具先进了,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却少了。这些现象反映出,领导干部联系上与基层教师不密切、不亲近。党政领导干部做基层工作,首先要学会沟通,管理学有句至理名言“讲什么占30%,怎么讲占70%”。其中“讲什么”指的是内容,“怎么讲”指的就是沟通的方法和艺术。沟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彼此意见的表达,相互了解对方观点,相互理解,化解心结。沟通也是情绪的转移和感情的互动。党政领导干部要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应根据不同的沟通内容,根据基层教师们的情绪发展,及时调整沟通方式。一是倾听,耐心听取基层教师的意见,使他们感到被尊重,容易得到相互理解,在倾听中了解他们的情绪、困难和问题。二是表扬,善于肯定基层教师的观点,给他们正面的评论,让他们感到亲切,增加正面情绪;三是解释,分析事由矛盾的因果关系,积极转变基层教师的负面情绪,消除负面感觉;四是说服,针对基层教师存在的顾虑、问题、缺点,有的放矢地进行说服引导,做好释疑解惑、疏导情绪,化解思想矛盾。对认识问题,沟通需要采用“讨论式”语调,让基层教师感到平等和尊重,避免给他们居高临下和带官腔感觉,导致他们产生心理排斥。对原则问题,沟通需要采用“肯定式”语调,有理有节,摆事实讲道理并严肃认真地保持沟通的权威性。根据被沟通教师们的不同对象,创新沟通的渠道和方法,通过有效的载体,实现沟通互动。调查显示,“群众对领导干部联系群众,互相沟通的方式”,需面对面交流沟通占79.31%,网络沟通占18.39%,家访沟通占2.30%。群众最受欢迎的面对面沟通,容易拉近双方距离,增进感情并提升沟通的有效性。当前,在完善群众信访、领导信箱、领导接待日等传统渠道和方式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探索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的网络以及博客等载体。高校基层党政领导干部要善于利用网络了解民情民意,掌握基层的思想动态,主动及时地做好基层工作,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网络时代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但是再发达的信息技术、网络手段和现代传媒也代替不了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深入群众、直接听取群众诉求依然是新时期不可忽视的群众工作方法。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群众思想工作,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只有心里装着群众,与群众心连心才能把群众的冷暖和利益放到议事日程。只有了解群众心理状态,才能进行心理疏导,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群众在日常工作中有好的心态和情绪是基层组织取得各项工作成绩的“人力资本”,而群众坏的心态、情绪则会增加基层工作的“管理成本”。因此,做好新时期群众心理管理工作尤为重要,良好的心理情绪包括以快乐、满足、感恩、平和等为特征的行为导向,不良心理包括以愤怒、恐惧、悲哀和破坏等为特征的情绪发泄。当领导干部发现群众有不良心理情绪时,必须先要了解群众心理压力的来源,掌握群众的心理特征,通过耐心仔细的心理疏导,热心周全的实际帮助,人文关怀的强大作用,使群众及时化解心理纠结,摆脱心理烦恼,增强健康积极的心理情绪。
三、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增强民主理念与手段
党章要求“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①高校教职工队伍具有党员比例高的特点,各级党政组织应以党务公开为抓手,积极推进校务公开,以民主的理念与方法改进群众工作。要尊重教职工民主权利,不断完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党务校务公开涵盖了高校教学、教研、行政、财务、人事、干部、政策、党务建设和发展等方面,涉及到全体教职工利益的各个方面。高校事业的发展、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贯彻、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发展的各项措施、学校“三重一大”重要事项的落实、干部的任免和使用、高校重大改革以及教职工切身利益决策必须要实施信息公开制度。党务校务公开,进一步提高党员和教职工对党务校务参与度,保障党员和教职员工对党务校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这对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意义重大。党务校务公开的内容应围绕教职工的权利,按照“群众关心什么,领导就公开什么”的原则,对群众关注的问题进行公示,并要创造条件让不同利益的群众代表有序地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表达意愿。广泛地参与,不仅使教职工增强主人翁意识,及时了解学校发展的大事和相关的政策,而且能保持良好心态,同舟共济,积极工作,避免负面情绪的累积和突发事件发生。党务校务公开的过程,是发扬民主、接受监督和完善决策的过程。因此,党务校务公开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要求,遵循“事前公开,征求意见;决策公开,民主讨论;结果公开,群众监督”的程序,努力将公开工作贯穿于重要事务的酝酿、决策、实施全过程。并形成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使公开不因领导者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真正成为一种规范而有序的组织行为。
四、树立典型,加强引导,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高校教职员工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在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等领域里,谱写不平凡的事迹,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有的是教书育人的典范,有的是教学改革的先锋,有的是克服困难、战胜病魔的强者,有的是关爱他人、志愿服务的实践者,有的是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劳动者。树立典型,示范引导是党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有效做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这一方法依然不失为党影响、教育和带动群众的好方法。树立正面典范,就是利用群众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身边典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各类典型的示范作用,让群众直观地感受到我们的党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摒弃什么,鼓励什么、抑制什么,逐步从根本上改变群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导向,营造社会的新风尚,促使“春色满园”。
五、推行与改进“约定”方式,强化各自权利和义务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和人事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群众利益不断分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上升,亟需增强党的群众工作的 “约定”意识。根据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采用“约定”方式,不断拓展“约定”内容,通过制度和事先契约强化组织与群众双方权利与义务,可以减少事后不必要的争端和矛盾。通过双方签订责任书、协议、合同和承诺书等达成彼此权利与义务,互相承诺,互相监督,定期考核,规范每位教职工在各自岗位应履行的权利和义务,约束自己的言行。约定一般包括书面约定,如“岗位聘任责任书”、“干群公约”、“文明公约”以及“实验室管理公约”等,明确行为规范;还有口头约定,即为口头承诺,是最简便、最直接的约定,其基础是双方互相的信任。干部对群众口头承诺应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履职能力,对群众承诺及时兑现,这是维系干群关系的根本。当前,党群干群关系“约定”的实现形式还可以有民主恳谈会,领导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协商会等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约定”方式是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发展的基本趋势,党政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彼此都应强化“约定”意识,使“约定”方式逐步形成制度和个人的行为习惯,使党的群众工作增加一个新的“抓手”。
六、关心群众,积极帮扶,强化“零距离服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3]创新了新形势下党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理念及方法。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今天,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在积极追求事业发展的良好愿望驱使下,必须在竞争中争取更多的学术资源和发展机会,获得更高的学术地位和职业尊重。调查显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教师普遍存在压力感,其主要压力的来源为工作量教学课时少、科研项目申报难、个人发展空间小、待遇低和职称晋升慢等,需要更多、更全面、更持久的激励、关怀和扶持。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根据教职工不同阶段的发展和切身利益需求,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群众、积极帮扶的内容和范围,关心他们的政治需求,专业需求,生活需求和情感需求,实施“零距离服务”。根据不同需求,有时需要运用激励策略,鼓舞教师的专业士气与奋发向上的事业心;有时需要采取关怀手段,对在专业成长上遇到瓶颈与制约的中青年教师,在事业发展上缺少盼头和动力的老教师给予心灵上的沟通与对话,给予专业上的引领、支持与激励,排解教师心中的困惑与问题;有时需要采用帮扶措施,积极帮助联系解决与教职工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青年教师家属就业、子女读书、公寓房落实、出国培养等问题。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出台待遇激励、生活关怀、事业帮扶和医疗保险等政策措施,形成激励、关怀、帮扶的工作合力。基层党组织坚持做到想教师之所想,解教师之所难、帮教师之所需,使广大教师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增强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不断提高幸福指数,获得为事业发展积极工作的巨大动力。
注释
① 中国共产党章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9834.htm.
参考文献
[1][2] 张荣臣.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
[3]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C].2007.
[责任编辑:张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