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研讨式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

2012-04-29朱培栋,郑倩冰,渠文博,康文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4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朱培栋,郑倩冰,渠文博,康文杰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振兴国家科技的迫切需求。开设研讨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但独立的研讨课毕竟是少数,如何将研讨式教学方法贯彻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研讨式教学的必要性,其次探讨了研讨式教学的内涵以及研讨式教学的组织方法,最后给出了我们开设的“网络技术与网络世界”和“网络科学览胜”这两门研讨课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方法;研讨课;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51-03

培养创新人才是振兴国家科技的迫切需求。国内的教育方式是典型的知识传授教育方式,教师们习惯于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启发思维和引导,教学课程的门数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难,但学生的创新能力却反而变弱了。钱学森曾经指出:“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地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而研讨式教学正是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针对大一新生,19世纪,国外大学就开设了新生教育课,主要目的是帮助新生进行适应性转换,即帮助新生选课及适应全新的大学环境和学习方法,完成由中学阶段向大学阶段的顺利过渡。1959年,哈佛大学首创“新生研讨课”以强化大一新生的学术经历,以完成学生的学术性转换。其他大学之后也纷纷开设了研讨课程。到2009年,普林斯顿大学两学期共开设了新生研讨课75门,伯克利大学光秋季学期就设立了80门研讨课。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开设了专题研讨课的新型教学方式,但当时多限于小班的、师徒式的研究生教育层次。20世纪初,在美国,小组研讨课普遍用于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这些研讨课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学术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我国近十年来,国家注重创新人才培养。一些重点大学也逐渐开始开设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清华大学于2003年9月在国内最早开设新生研讨课,之后国内许多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均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2010年,清华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达到82门,南开大学已突破百门,普遍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国防科技大学最近几年也逐步开设了多门研讨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独立的研讨课毕竟是少数,其可贵的研讨式教学方法如能贯彻到日常的各种教学活动中,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素养。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教学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研讨式教学的必要性,其次探讨了研讨式教学的内涵以及研讨式教学的组织方法,最后给出了我们开设的“网络技术与网络世界”和“网络科学览胜”这两门研讨课的实践效果。

一、研讨式教学的内涵

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的核心思想是研讨式的教学模式。针对课时有限、无法开设多门独立的研讨课的情况,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只要能够深刻理解研讨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和内涵,即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灵活的运用,达到独立研讨课的相同目的。通过专题研讨内容,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研究式、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以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小组研讨、探索学习为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性,推动本科教学方式的改革和转变。

1.新生研讨课和专题研讨课的优点。新生研讨课主要面向大一新生。面向新学员研讨式课程的优点有:第一,认知新领域。增强探求知识的兴趣,体验学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第二,形成新思维。探索研讨式、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方式从单向知识传授向研究型教学转变,锻炼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三,接触名教授。拓宽专家教授与新学员沟通的渠道,使学员在大学一年级就能够亲耳聆听专家教授的治学之道,亲身感受专家教授的魅力风范;第四,结识新朋友。加强不同专业学员的交流联系,开阔跨学科学术视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具备合作意识和跨学科、跨文化的学习视野;第五,适应新环境。在学习方式和心理状态上顺利完成从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的转换和适应。本科专题研讨课则通过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研究式、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以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小组研讨、探索学习为特点,充分发挥教员的教学创造性,推动本科教学方式的改革和转变。其优点是可以创造学生在合作环境下进行研究型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体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员探求知识的兴趣,锻炼学员合作交流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提出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研讨式教学的模式转换。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lient/Server的关系。教师是服务器即内容的产生者,学生是客户机即被动的消费者,把研究看成是对知识点的积累,极大地打击了学生们的科研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学生难以产生独立创新的思维。而研讨式的教学模式是研究法与讨论法的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在授课的过程中以集体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学习,同时也可以从别的学生那里学到独特的见地。因此,在研讨式教学中,学生和老师之间是一种对等(P2P)的关系。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而且是知识的创造者,更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学生,绝大多数时候学生充当着老师的角色,是知识的生产者和转发者;老师也不再只是灌输知识,而是学生的领路人和指南针,有时也会充当学生的角色去听学生的讲解。老师是课程网络节点中的一个节点,一个特殊的节点,是课程的组织者、课程的设计者、辩论的主持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者;老师同时又是学员的引导者、研究领域的领路人、疑难问题的指路人,学生工作的批判者。老师和学生没有明显的界限,是对等的,平等的。这样一来,学生没有许多顾虑,可以和老师还有其他同学畅谈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方案,集思广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高知识水平。综上所述,这种对等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Of the People:老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人;By the People:大家共同准备课程,彼此提问,互相打分;For the People:学生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老师水平提高。研讨式教学的这种P2P模式打破了常规的Client/Service模式,是教学领域的一次重大的改革,对今后的教育事业的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研讨式教学的组织方法

1.研讨式教学的内容组织。研讨课的内容组织要遵循系统性和专题化的思想。课程内容组织要系统性是指课程的内容安排要基于统一的框架,强调系统结构和系统方法。因此,教师要负责建立课程内容的框架,研究适当的指导方法,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资源;而学生负责根据课程框架阐释细节,补充分支,物化应用,给出实践的应用案例。课程内容组织要专题化是为了便于强化认识,深化理解,激发创新性。教师负责阐述某一专题的基本原理,理清专题的发展线索,把握内容的根本;学员则负责丰富该专题内容在新环境下的发展和新应用下的适应。

2.研讨式教学的形式组织。国内研讨式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先由教师先讲课程的框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别讨论一个具体的课程内容,接着,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进行交流,展开讨论,由各小组推选的学生在全班登台讲述,然后师生一起评议,教师进行综述。国外在2012年的ACM通讯上提出一种新的研讨式教学的组织方式PeerInstruction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其学习的内容。这种方法首先给出多个有选择的问题。学生可以首先独立地选择和考虑一个问题并选择答案。然后学生们将在预先分好的组内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们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投票来决定答案。之后,针对每个问题,对应的小组将推选代表进行阐述,从而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指导教师明确学生的理解难点后深化后续教学。这种组织方式可以在标准的教育框架下轻易采用,已经成功地运用到了多门计算机课程,将近90%的上过课的学生推荐这种教学方法。

三、研讨课的实践和效果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当前的局势,我们负责开设了“网络技术与网络世界”新生研讨课程和“网络科学览胜”专题研讨课,将之前讨论的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内涵和组织方法贯彻其中。对于“网络技术与网络世界”新生研讨课,目前已经进行了3次授课,总的感觉是学生对该课程充满热情、上课专注、勤于思考、反应主动积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多看法是有思想的,提的问题是有一定深度的,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程中学生能够提问出很好的问题,能够挖掘出深邃的思想,能够激发出创新的活力,能够从容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网络科学览胜”专题研讨课,参加研讨课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学生兴趣高,参加讨论活跃,纷纷结合各自专业针对专题进行阐述。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平时过程考查占20%,现场报告和答疑占40%,集中考查占20%。课程结束后,学生反映收获比较大,促进了其专业课的学习。

本文分析了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阐述了研讨式教学的必要性,比较全面地探讨了研讨式教学的内涵以及研讨式教学的组织方法,创新性地指出研讨式教学是一种P2P的新型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的Client/Server模式,更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此为据,将研讨式教学的思想始终贯彻到开设的“网络技术与网络世界”和“网络科学览胜”研讨课的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希望对于国内研讨课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

[2]张根保等.机械工程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3).

[3]张文雪,等.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理念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

[4]上海交通大学.新生研讨课手册[Z].2009.8.

[5]郭汉民,李永春,等.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试析研讨式五步教学[J].湘潭大学学报,2006,(5).

[6]Beth Simon,Quintin Cutts. Peer Instruction:A Teaching Method to Foster Deep Understand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2,55(2):27-29.

作者简介:朱培栋(1971-),男,山东兖州人,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教授,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科学的教学与科研;郑倩冰(1977-),女,湖南长沙人,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渠文博(1974-),女,山东兖州人,兖州高级技工学校讲师;康文杰(1987-),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

资助项目:国防科技大学985工程教学研究课题“《网络技术与网络世界》新生研讨课教学方法研究”和“十二五”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团队化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课题编号yjsy2012007)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