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绩效理论研究综述
2012-04-29刘文,王建中
刘文,王建中
[摘 要]创业绩效是创业研究领域里的基础、核心内容之一,在理论上探讨其内涵和评价方法对创业理论的研究和实践都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外四种主要的创业绩效理论——目标理论、系统资源理论、过程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且介绍了国内的最新阶段性进展,然后对现有的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创业绩效;绩效理论;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012-02
1 引 言
如何衡量新创企业的成功程度成为近来各派学者关注的焦点,传统观点的研究多基于一般组织的绩效,然而新创企业与一般组织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新创企业位于一般组织的初期或种子期,是一般组织形式的一个特例。对新创企业绩效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但由于不同的学者对创业绩效的内涵以及目的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分歧,目前在创业绩效研究中,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创业绩效理论,在创业研究中所使用的绩效理论一般都是借用了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中的绩效理论(Murphy,Trailer&Hill,1996)。常用的四种绩效测量理论:即目标理论;系统资源理论;过程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这些理论有一定的普适性,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绩效理论的演化。创业绩效与一般的组织绩效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新创企业犹如一个新生儿,前提是先存活下来,然后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应对激烈的竞争。如果用这些一般组织绩效的理论体系来衡量新创企业的绩效理论显然是不合理的。由于难以获得客观、可信的创业数据,创业绩效如何测量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但在创业领域已经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创业研究应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系统整合各领域的资源,逐渐演变成理论驱动的研究(Low & Macmillan,1988)。创业绩效的研究也应该是理论驱动的,而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各种测量指标的堆砌。因此,有必要对创业绩效背后的理论进行系统回顾并进行深入研究。
2 创业绩效理论研究梳理
2.1 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认为每个组织都制定了自己认可的最终目标,绩效应用完成目标的程度来测量(Etzioni,1964)。目标理论是衡量达成组织目标的程度,它强调的是完成目标的结果。在创业实践中,目标理论是应用最广泛的绩效理论,因为目标可以可靠、客观地测量。
在创业研究中,目标理论也受到学者的欢迎,因为在创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并未分离,这时创业者或创业团队在创业绩效中占主导地位,因而,目标理论作为创业绩效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合理性,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创业研究中借鉴。但是,这一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目标的测度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客观。一般情况下,组织的目标不只一个,每个组织部门都有自己的目标,有时候这些部门之间的目标是相互冲突的。不同组织的目标也是不同的。如何衡量,这些因素都使得各组织绩效难以比较,也就无法区分之中的优劣。
2.2 系统资源理论
Yuchtman和Seashore在1967年提出系统资源理论,认为组织是完整的主体,具有独特的功能,应重视组织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考虑多方面的绩效,用组织获得和拥有有价值的稀缺性资源的能力来衡量组织绩效的优劣。该理论是对组织维持系统资源能力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组织能力的培养具有指导作用,并且它还重点关注了“获得资源”这一维度。受传统的产业组织学派的影响,在过去一直认为不同企业间的绩效差异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显然这一论点没有注意到企业自身层面的特质,因此传统观点无法解释相同产业环境下企业间的绩效却不同这一现实。后来的系统资源理论开始关注企业自身的特质。
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绩效理论的发展,但是后来的资源理论脱离了传统的产业学派理论的观点,过分强调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而忽视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在研究对象上,资源理论未将资源与能力的广义定义与狭义定义进行区分,问题的设计上没有考虑资源依赖与能力的关系,这些都导致理论的研究不规范;在对资源和能力进行测量时难以客观量化,也就难以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间进行深入探讨。
2.3 过程理论
过程理论认为应该从员工行为层面来定义绩效(Steers,1977),特别是能代表组织成员的行为。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组织承诺,常用员工承诺度来表示,它重点关注的是行为的频率与程度,强调的是从获取系统资源的行为来衡量组织绩效的好坏。
员工承诺度是衡量创业绩效的一个重要维度,它能代表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以及员工是否愿意为企业付出努力,并和企业一起承担各种风险。由于创业本身就充满不确定性,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对于成熟企业来说,个人的离任对企业不会产生致命的打击,但新创企业对创业团队的依赖性非常大。在创业实践中,行为的改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由于不同阶段,不同行业创业对行为的要求不同,也就导致了该理论很难具有普适性。
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应该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纳入组织绩效的考虑范围(Connolly,Conlon & deutsch,1980)。由于个人和群体都会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特别是投资者、供应商、员工、顾客、政府等,因此,组织不仅要保障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也要保证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达成自己组织的目标。该理论提出了更加整合的组织绩效理论,它特别青睐于指标的选择,在同一组织里,不同的绩效指标揭示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目标的相对重要性。它是从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内部利益相关者等多个方面来测量组织绩效(Daft,1995)。
很多学者都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是较为全面的组织绩效理论,在看似不同的四个角度的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整合了目标理论、系统理论以及过程理论。它是创业研究中构建创业绩效理论值得借鉴的一个重要理论,但同时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如何规范内部指标一致性;如何体现创业的本质;如何反映价值创造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以及将来在构建创业绩效理论时应注意考虑的问题。
由于国内创业研究起步较晚,创业绩效理论研究少有人涉及,但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郭成(2004)认为有三种方法组织绩效的评价方法——目标评价法、系统评价法、多重加权法。这些方法为构建一个多维的创业绩效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沈超红(2006)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创业绩效合约论”,构建了一个由企业生存、企业成长、员工承诺和客户信任二阶四维模型。这一全新理论反映了新创企业的价值创造,同时也在绩效的跨行业比较上作出了贡献。
姚梅芳、葛宝山(2008)从创业的过程出发,围绕机会、资源和团队这三个方面对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
曹之然(2011)修正了沈超红(2006)模型,构思了创业绩效的生成、成长、声誉三维模型,并在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3 简要评述
对创业绩效本质的理解因不同学者的偏好而异,在对现有的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下表对四种主要的创业绩效理论研究进行了归纳比较。
上述四种主要的国外创业绩效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国创业绩效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不足。首先,由于创业目的不同,类型不同,导致评价标准也不同,创业绩效评价需系统综合分析确定。国外的创业大多属于机会拉动型,绩效标准就高一些,而我国的创业类型大多属于贫穷推动型,相应的绩效标准低一些。如何确定创业绩效的评价尺度,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然后再依据评价尺度来测定评价对象的价值。
其次,在创业绩效研究中,样本数据多以问卷调查获得,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在创业绩效研究中,被调查的企业为未上市的中小企业,获得真实、客观的数据存在一定的难度;第二,受问卷调查自身的局限性,接受调查的人可能存在过分夸大或保留对问题的看法等;第三,初创企业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往往在刚开始相当长的时间并不赢利,表面的财务数据不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也就会导致数据的失真。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研究结论不真实,也就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最后,由于外部环境的不同和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部分国外的理论在中国并不适用。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影响创业绩效的因素也很多,如何在纷繁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中系统整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适的绩效理论,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成.企业战略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2]沈超红.创业绩效结构与绩效形成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6.
[3]姚梅芳,葛宝山.生存型创业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
[4]曹之然,曹娜娜.创业绩效模型:基于创业绩效测量理论的修正[J].商业研究,2011(2):122-127.
[5]Murphy,G.B.,Trailer,J.W.&Hill,R.C..Measuring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6(136):15-23.
[6]Low,W.B.&MacMillan,I.C..Entrepreneurship:Past Research and Further Challenges [J].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8(14):139-161.
[7] Etzioni,A..Modern Organizations[M].Englewood Cliffs,N J:Prentice-Hall,1964.
[8]Yuchtman,E.&Seashore,E.S..A System Resource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7,32(6):891-903.
[9]Steers,R.M..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7(22):46-56.
[10]Connolly,T.,Conlon,E.J.& Deutsch,S.J..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 Multiple constituency Approach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0,5(2):211-217.
[11] Daft,R.L.& Marcic,D..Understanding management[M].Fort Worth:Dryden Press,1995.
[作者简介]刘文(1987—),女,汉族,湖北潜江人,云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管理;王建中(1968—),男,汉族,云南大理人,云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