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掠影红尘与接近心灵

2012-04-29钟晓毅

广州文艺 2012年5期
关键词:都市心灵文学

钟晓毅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所长、文艺评论家。曾出版专著《走进这一方风景》、《穿过林子便是海》、《粤小说论稿》等,获广东省第五届、第六届鲁迅文艺奖。

我们的都市文学发展到今天,还没有哪一个人、哪一本著作、哪一派理论能把它说清楚,它仿佛就是白居易所说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或者像是一朵莲花开在了水仙花的一半当中,两个一半形成的开放,这可能就是都市文学的当下状况,谁都知道,中国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今天的文坛还以不逊于恒河沙数的文字接通着往昔的传统血脉,不乏皈依和致敬之作。但都市化的进程,又如春夏之间热烈开放的鲜花,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都市文学处在一种很微妙的生长土壤之中,既困惑着我们又诱惑着我们去一探究竟,形成了颇具戏剧性的无限张力。也许到了最后,它亦如著名诗人欧阳江河打的比方那样,没有什么终极答案,欧阳江河曾问过一个佛学大师,要他从最简单的角度解释一下佛到底是什么?大师说:佛唯一没有解决的就是学佛到底是要做什么?有什么作用?这是谁都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学了佛,知道有很多好处,但它可以做什么,我浑然不知。欧阳江河就此说:这和诗歌太相似了。学了半天佛,读了半天书,它的好处、用处在哪里?毫无用处。诗和佛可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我们平时所习惯的、被规定的,比如对人生的认识、对成功的认识、对生命向度的认识,你要干什么,作为一个人来到世上,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在诗歌和佛法之外,有一个大致相同的理性规定。西方理性主义在全球的胜利已成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我们对此一点办法都没有。但在中国的约定俗成中,作为一个人,你的智慧、心灵、对生命的体验只有一半,另外一半是被关闭的,打不开的,佛或者诗歌试图干的事情,是打开这一半,能不能打开,谁也不知道。打开之后有什么用,可能毫无用处,没有关系,其实我们对生命的一个定义是你要不时觉得生命妙不可言,但这个妙不可言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它的无用性。①其实,我们对都市文学亦可作如是观,除了在写作外,还可找到一种生存方式,并在其中平行于现实和心灵,它本身就是一种发生,而不仅是对现实和心灵发生的一种记录、描述,这三个方面交缠在一起,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构成了人类任何一个时代的见证和提供。那么这样它就会有创作与评论的无限可能和空间,并把掠影红尘转向接近心灵,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都市文学的处境和未来的命运,用一种不那么功利的目光去打量和关注它的当下状况。

就廣东而言,对近年来都市文学的生发探究更是一件有意思和有价值的事情,虽然最终将如何定义它们,还是颇为让人难为的,尤其是优秀的作品,一方面它是人造的,人工的东西,跟身心的联想有关系;另一方面又应该是自然的、永恒的、无时间性的、无偿的一种东西。达到这种境界,应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但广东确实又是最早“面商背农”的地方,远就不说了,明清时代就萌芽的商业经济,给后来的都市形成带来了滋养和培育,近三十年来,领风光之先的广东,呈现了不一般的城市化都市化的质素也先人一步。只是千百年来,“土、农、工、学、商”的排列顺序很少乱过,君子固贫,“商”的边是万万沾不得的。上海这么一座曾经是商业如斯繁荣的城市,建国之后写商界的作品也很少,即使沾及,商场往往也是尔虞我诈的罪恶渊薮。广州当时也是一个昌盛的贸易港,但除了剩下不多的“西关大屋”和充满了罗愁绮恨的“西关小姐”的称谓之外,其他的皆已有烟消云散之感。可以说,都市化的进程,应该是漫长而又艰巨的,即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启动之后并历经三十余年之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都市小说,许多还是含有“杂质”的。随着都市的越趋发展,也许更会使蛰居于都市的人陷入一种“无地点感”的深沉无力之中。因为在西方的文学经验中,曾经借此凸显城市观点的学者派克就在《现代文学里的城市意象》一书里,提出“文字的城市”与“真实的城市”这两个辩证的概念,他认为“文字的城市”往往表达一些作者无法对读者直接表达的概念,也就是一些隐藏的概念,因此,“真实的城市”和“文字的城市”之间的联系,是有些迂回、复杂的,作者必须从他所欲表达的真实城市中的某些经验和理念里,去设定文学符码,或者经由对城市景观的转化与隐喻性过程,以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城市意象。这种重新书写的城市意象,展示了“真实城市”与“文字城市”之间的张力,同时也可能彰显另一个“看不见的城市”之情景含义。

广东的天时地利,促使广东的都市化进程有可能比内地要快一些,人们的生存方式与精神状态所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已在“面商背农”的前提上更进一步:自己设计自己,自己折腾自己,自己改变自己,自己创造自己,自己证明自己。

广东的小说更是比较早捕捉到从“乡村观念”到“都市观念”转化的基调,它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显示出:都市和乡村,是人类社会与特定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虽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都市是由乡村演化而来的,具有前后相因、紧密相连的关系,但高度集中与相对分散,确实又是都市和乡村两种社区的本质区别。从乡村到都市是符合城市化进程的,在这种文明的流转中,没有谁愿意成为一个落后的弱者。不停地追逐,不停地流转,一些分分秒秒就被充实起来,成为丰盈的岁月。

所以就有了《你不可改变我》、《殊途同归》、《驶出欲望街》等等作品。基于一种急迫地弘扬自己意愿的欲望,这些作品还没能从更深一层,把都市经验靠相关文学的隐喻、寓言等方式,来传达某种都市生活的特质,更进一步说,也就是还缺少特定时空下的一种特殊生活经验所形成的综合的、统摄性的氛围,它们那么直接地描绘了作者眼中快速变迁的都市景象,片断感很强,仅是红尘掠影罢了。但在今天的文学经验中,它们仍然占据了广东都市文学的一席之位。

从《你不可改变我》中孔令凯急速的脚步声中,我们已隐然听到了都市的急管繁弦,到了《殊途同归》,我们在“教父”圣德身上看到了“南方那个最大的城市的精神变迁史”,而到了《驶出欲望街》,我们则明白了欲海难填,应适时止步,而“使一种存在高于另一种存在,使一类人高于另一类人的东西,是知识。”

这些作品在商潮涌动、人心思富的社会转型期,一步一步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个观察社会、观察人的精神的转变的视点。在物欲横流似乎已成了一种现实的定律的时候,这些作品还是在如下情形中兜兜转转:

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们心胸

一个正想同另一个分离

一个沉浮在迷离的爱欲之中

执著固守着这个尘世

另一个要猛烈地离开凡尘

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歌德《浮土德》

但说到底,都市 是一座迷宫,又是一座磨盘,这座迷宫充满诱惑,把人与生俱来的欲望都挑拨起来了,但陷阱与挑战并存。这座磨盘在召唤人们下注,在把成功和机会抛给一些幸运的人的同时,也把失败的人的梦想碾得粉碎。

另一路的作品如《无奈今朝》、《迷园》、《冷酷的假面》等等,里头都有着对这一种人类自己创造的生存环境非常独特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有效地转化为小说语言,在文字与节奏上的特殊处理,让人在一种绵密的行文中感受到文本所想控制达到的那种空间效果,直指的是人的心灵以及人在自己所创造的迷宫中的不由自主地迷失。个中提到的人心的“病态”现象,却原来是都市中的“常态”,几乎是都市人都会面临到的现代生活体验,所以作者才用冷峻的眼光与犀利的笔锋去解剖它们。

问题在于,这些作品依然呈现了对都市生活的评判与对都市心灵的把握的力不从心。它们发现了心灵的苦难,却又难以确定都市生活在这种苦难中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它们已经深入到都市生活的内部,却在关键时刻转身离去。诸如写欲望,更多是放大人物的欲望和由这些欲望所造成的悲喜剧,却没有说清楚,欲望人皆有之,七情六欲,伴人始终,是人的自然属性,无可厚非,但是欲望并不是无限的,即使在都市,通往欲望的路也是很窄的,在崇尚人的个性自由的同时也设置了许多规则,令人同样难以逾越。又诸如写乡村与都市的对比,在将痛苦的起源交给了乡村和童年,同时又往往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乡村和童年,因此而在乡村与都市、童年与成年之中取舍不定,犹豫不决,让读者和主人公们一起,同样陷入了困惑和迷惘,使得都市仍然是个未解的谜。

也许,因为都市化的脚步太过于急速,以至于我们必须在短短的十数年间,“忍受”西方城市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才确定的都市化环境变迁,换句话说,人家是渐变的,有适应和回旋的余地,而我们是骤变的,多有摧枯拉朽的惊惶。因此,不少都市小说,都在这个阶段里,反映城市表面繁荣景象的背后,人们的惶惑不安与深沉的无力感。当代城市面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心灵的三大冲突,衍生出来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心灵危机都有所触及,但总是不够到底,不够深刻,这样一来,在为都市把脉的同时,很容易就走向怀旧一途。如《岁月无敌》、《青年流放者》、《白纸船》等等,在某个层面上,都以怀旧作为建立自我身份的途径,因为怀旧不独是关于过去的事情,而且是维系现在、延续将来的,人们透过对过去的回想寻找自我,然后对比或反省今日之我,再推算自己将来的面貌,这完全是一个自我身份确立的过程,然而,在这建构的过程中,人们又往往因为现今处境的不如意,或对今我有所怀疑,才会追怀往昔。像《青年流放者》的肖邦,他经常性地“走过从前”,是想保有一种永恒的精神追求,藉着过去的痕迹,确认自身。《岁月无敌》的那位母亲,无论过的是怎样潦倒的日子,在女儿和别人面前,她依然风华如昔,皆因她记住的都是美好的过去,并想一直美好到生命的终结。《白纸船》的范少珍也有这种倾向,只不过作者没有多写下去,点到即止,这些都是生命的回归,情感的回归,以及一种属于浪漫主义的回归,给时常叫人心寒的现实带来丝丝温暖,如我们看到那位母亲的女儿,把母亲年代的东西,穿在了青春靓丽的身上,一样赢得了交口称赞;母亲与父亲的爱情故事,更是拥有了今天已失传的罗曼蒂克,就会明白,少女千姿,完全是因为古典情怀的滋润,才成为都市土壤中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在一阵阵的斜风细雨中柔软而傲然地挺立着。

这不由得让人推测起“怀旧”一词的渊源。从希腊的字源看,“怀旧”(nostalgia)一词的前半部:nostos是“回家”的意思,algia是痛苦的状态;连结起来便是指渴望回家的痛苦。17世纪后期,作为病理学的用语,“怀旧”在英文中又指“思乡病”(homesickness),包含沮丧、抑郁、甚至倾向自毁等情绪的毛病。至18及19世纪,“怀旧”又变成军用的字眼,泛指士兵离乡在外打仗的精神及心理状态,到了20世纪,“怀旧”的定义已逐渐远离医学和军事的应用范畴,而是指向了个人的意识与社会的文化趋向。

因此,就有学者指出:“怀旧”有“美化过去”的功能,在个人的回忆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选择性地保留那些美好的、欢愉的、值得肯定和回味的生活内容,摒除了那些使人感伤、羞耻或痛苦的片段,或者说,“怀旧”之于记忆,是带着过滤性特质的。②

浮躁的都市需要滋润,怀旧的情怀不失为一剂良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在让人建立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同时,又让人容易走向愤世嫉俗之途,从而逃避现实,美化过去的种种,而不肯原谅今天的缺失,毕竟,过去、现在、将来,都有不同的故事。《广州文艺》这几年来在每期刊首所登载的“都市文学双年展”的努力,在都市文学的发展上作了不少矯正和开创性的工作,功莫大焉。

确实,在现阶段的都市发展过程中,如我们惯常所提到的张狂、激烈的都市化现象,从另一方面去看,也正表现出都市旺盛、充满活力的发展,并在其乐观积极的发展中展现繁荣的景象,只是,还没有多少作家去观照都市生活的正面价值;也就是说,当现实的都市正当蓬勃发展的时候,文学经验中的都市却表现出对都市生活的排拒的矛盾心态。

如何把现实生活发展中的都市,与文学经验中的都市表现出的正、反两面——乐观积极与悲观彷徨的两种矛盾特质,较好地融汇在一起,创造一个较为全面的当代都市形象,是作家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与迫切的问题,也可说是都市文学发展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其次,要在对都市的困惑与迷惑中,站在“人”的立场上,弘扬“人”的精神,确立“人”的价值。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人还需要进化,文学应当成为“人往高处走”的一种精神助力,成为人上进的精神灯火。

高尔基就曾经说过:“人在很多方面还是野兽,而同时人——在文化上——还是一个少年。因此美化人、赞美人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心,有助于发展人对于自己的创造力的信心。”因此,对于人的信心,就是对于人走向美好,实现人创造美好价值的信心。如果人丧失了对公平、正义、高尚、真诚、善良的信心,也就必然丧失了追求美好的热情,反而会沦入以无赖无耻为荣、以粗鄙下流为美的蝇营狗苟。心灵环境的恶化与精神境界的低下必然导致社会的腐败与人性的退化,实际上,人性的进化与社会的进步只能是人类追求美好而不断努力的结果。所以,对于有志于在都市文学的领域里有所作为的作家,即便是因为身在其中,真实的都市影像在笔下至今还如水中的倒影,虽模糊不清的状态,那也不太打紧,最重要的是,对于都市里“人”的寻找要倾注满腔热情,要能点亮人心灵中的那一盏灯,这一盏灯点亮了,人的心灵空间就极为广阔,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目标就会明朗,人就会走向高尚和美好;熄灭它,人则会在难以自拔的狭隘中,在阴晦不明的黑暗中迷失。由此,精神是人的灵魂、精神的健康才能使人对“人”充满信心,使人对自我的创造能力充满信心。

还有,要为都市文学添加一种天真之气和“日神精神”,在过往的都市写作中,广东的小说家敢于谦称自己“不深刻”,之所以写作,并不是想对都市人进行气宇轩昂的教育,而只是“能为他们开一扇小小的天窗透透气”;看到了“物欲横流”的丑恶,然而并不认为已发展到需要大家伙去壮烈献身的程度;发现大家其实都在红尘中奋斗,与其冷眼看人生,不如换一副心肠去理解红尘中的悲欢。这让人想起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对古希腊人气质的推崇,“他们的精神活泼可爱,充满的兴致能想出新鲜的玩艺。”正是这种气质使古希腊人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而纵览人类创造发明史,可以说,自由不拘的游戏是人类灿烂文化的摇篮。从世俗的眼光看,游戏是不具备实际意义的,但正因为如此,游戏方使人脱俗、升华,较大程度地超越了在所难免的世俗束缚。当下的都市文学写作,就应在滚滚红尘中更多一些表现赤子之心的顽皮以及超越功利的谑浪笑傲方面弘扬其中的天真之气,呼应鲁迅先生在自己的文章中一遍一遍地说的“多一份天真而少一点老成”的中的之语。说到底一个缺乏童心意趣的民族是可悲的,因为最容易走向老化走向狡猾。而天真不仅仅是天真,更是人类永远年轻的根底,是民族创造的源泉,是希望的种子,是纯洁的象征,以此相关的“日神精神”,对于追求具有“宁静、圣洁、乐观、淡泊”的新人文精神的都市作品,也能让人从红尘中匆匆掠过的急管繁弦中,读出土地的尊严,流水的坚守,还有天空中高飞岩鹰的向往。

文学本身就应该有对人心的神启,如果生活中没有神话,没有诗性的超越、幻想、缅怀、关切、遗世独立、天马行空,吃喝拉撒这些世俗生活是不是过于沉闷和晦暗?因此,特别期望都市文学能用超能语言叩问天下万物,使我们的美好愿景得以接通永恒与广远。

责任编辑鲍十

猜你喜欢

都市心灵文学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我们需要文学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穿越水上都市
唤醒心灵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