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雷锋精神”的一封信
2012-04-29临杰
临杰
三家评议
聚焦概说
3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日”,每年的2月、3月,各地都会纷纷启动一系列“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今年也不例外。2月22日,湖南长沙市举行覆盖千所学校、百万学生“续写雷锋日记,争当雷锋传人”活动;3月1日,河南郑州市举办“弘扬雷锋精神,做有道德的人”活动,社会各界5000余人参加;教育部提出方案,要将“学雷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提出要开展“雷锋式学校”“雷锋式班级”“雷锋式青少年”创建和命名活动;而中宣部在2月份举办的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指出,要把学雷锋活动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雷锋精神伴随着70后、80后的成长,已经成为他们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当时很多小学生写作文都写自己做的好人好事——面对别人的感谢,自豪地说出“我叫雷锋”。而如今,“学雷锋”似乎成了形式主义更加浓郁的事情,成了一个空洞的口号。在“学雷锋”的热潮过去之后,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在当今的社会,谈“雷锋精神”过时了吗?“雷锋精神”有无必要传承下去?如果有必要,需要做哪些调整,来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
别把雷锋当成雷电
文/庄青
上学的时候,每至三月,学校总会组织大家去做好人好事。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大学时,班级集体去了敬老院,那是我们第一次去敬老院。敬老院里面冷冰冰的,那些老太太老爷爷疲惫虚弱,神情呆滞,坐着都要睡着了,连电视都不想看,根本无心和你聊天。我们带去的水果,让他们老化的牙口望而生畏。他们似乎知道这段时间会经常来人。院里院外都打扫得挺干净,我们觉得无事可做,就在一块几近荒芜的草坪上捡起垃圾来。回来的时候,门卫发了一张表扬证书,被贴到了班级后墙上。
那次学雷锋活动,我觉得挺失败的,不过隔壁班一位同学说她们更难过。她们去了孤儿院,带去了很多很多好吃的,可那些衣着简朴的孩子就是不吃。问:“你们为什么不吃啊?”孩子们说:“妈妈不让吃,留着给妈妈吃。”他们嘴里的妈妈就是孤儿院的管理员,这其中的道理可想而知了。
我非常感动于一个故事,说一位朋友经常在周末开着车带着一些文具礼物,到偏远的地方分发给孩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他说自己小时候过得很贫穷,经常幻想能有一位从远方来的叔叔带些礼物给他,结果后来,他自己成了那位叔叔。
学习雷锋,应该是一种真切的关怀——发现需要,进而补充,就这么简单。
新浪网一直在推崇一位祈福女孩,可是我点开进去,看过几次后,不禁大失所望。里面大多是一些煽情的文字和该女孩类似写真的照片。此女不过十四五岁,却离开校园,和团队驾着车扛着摄像机一处一处祈福。说是祈福,却更像是旅游观光,每到一处,必定大摆pose,大秀深情,继而传至网上,推到首页,成为明星式的展览会。
我并没有看到这种作秀式的行善给大家带来多少好处,当然它肯定或多或少帮助了别人。但是我看到的是大批读者对此种行为的质疑和不解,对女孩舍本逐末生活方式的否定。
是的,已经有太多人懂得名利双收;有太多人利用慈善这一噱头吸引大众的目光,提转自己的公众形象。
大家可都还记得白芳礼老人吗?那种发自内心的行善,那种长年累月的默默无闻,那种毫无保留的付出,才是一位真正有大爱的人应有的品质。太多的人需要的是实质性的帮助,把那些所谓的包装费、赞助费、车马费节省下来,你会发现那些比所谓的歌声和安慰有价值得多。
别把雷锋当成雷电,借着那闪耀的光芒微笑。一不小心,它有可能就劈到你了。
用发自内心的微笑来传承雷锋精神
文/黄孟
接到了编辑的约稿,让我谈谈雷锋精神该不该传承的话题。我的手指在键盘上踯蹰——因为我在怀疑,如今90后的孩子有几个真正知道雷锋?有谁能将所谓的雷锋精神娓娓道来?那一句“向雷锋同志学习”还有几人知道它的来历?
出生于70年代的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团结互助,时刻弘扬雷锋精神。我小学时的作文大致是几个套路:我和小明是好朋友,有次考试我钢笔没水了,小明毅然地把自己钢笔里的几滴墨水灌进了我的钢笔,啊,我好感动;我和同桌小花有了小误会,桌子中间刻了一道深深的“三八线”,准备老死鸡犬不相闻,有天我不慎遗失了早餐费,饿得前心贴后背,小花顿时动了恻隐之心,毅然把半个烤红薯悄悄放在我手心,啊,我好感动。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是被要求学雷锋的,也就是要日行一善。同学们都满大街寻觅需要帮助的劳苦大众,无奈那时社会主义形势一片大好,改革春风沐浴神州,在奔小康的路上,没有那么多苦主需要学生哥的帮助。为了完成日行一善的任务,大家经常胡诌帮老大娘挑水、捡钱包归还失主等事件,赛着说谎。我有一次长时间在湿滑的马路旁蹲守摔倒的老太太未果后,忍痛拿出了一毛零花钱当做失物交给了老师,强忍泪水完成了当天日行一善的艰巨任务。
关于雷锋精神该不该传承的争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不是简单的该与不该之间的争论,这分明是目前国人在物质上的日渐丰足与精神上的日渐空虚之间的鸿沟。所以我个人认为,现在的时代是不适宜传承雷锋精神的时代,因为现在的孩子如果看了《雷锋的故事》,打死也想不明白雷锋为什么要穿补了几十个补丁且重达两斤的袜子;他们更不会明白,尽管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却为什么要写日记大量出版发行呢?就我个人小时候的经历而言,如果做好事变成了指定的任务,便会成为心里的负担而物极必反。
过去的几十年里,对雷锋精神的过度弘扬,其实酿出了许多诸如反复救溺水者不幸牺牲的,为抢救公家财产献出自己生命的,还有明知山有火却偏向火山行的小英雄赖宁等悲剧。舍生取义的思想曾经深深烙印在许多人的心中。然而细想一下,提倡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所谓高尚的精神,本身就很虚伪,毕竟,人命大过天啊!
所谓助人者人恒助之,现今已不是定律。在我年少时,曾经和父亲一起毫无顾忌地扶起过一个跌倒的老人。可是,现今还敢吗?——前不久,网上说一个80多岁的老头摔倒在路上却无人敢扶,众人只是围观之。有网友感慨:就算真的动了恻隐之心,在搀扶之前也需掏出手机摄像自证清白。因为新闻常说有好心人扶起老头老太反倒被诬撞人,目击证人几乎都集体沉默,令助人者心寒。
当献爱心变得苍白无力的时候,空有一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显得是多么滑稽尴尬。当然,如果一棍子将雷锋精神打入冷宫,未免太过残忍和有失偏颇。雷锋精神其实就是所有人都认可的利他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有道德模范,雷锋是个好人,一个苦孩子,急人之所急,有恻隐之心再加光荣之心,从个人的社会角色扮演来说也没什么可指责的。如果真让我谈谈雷锋精神的可传承之处,我建议你仔细看看雷锋生前的照片——几乎每一张都是面带笑容,这样的笑容毫无虚假,充满了喜悦和富足。抚摸着自己那颗浮躁、永不满足的心自问一下:这样的笑容不正是现在的我们丢失已久、极力想找回的东西么?
把『雷锋精神』拉出形式主义的泥潭
文/李小撮
有这样一个作文片段:一天,我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老奶奶热情地夸奖我:“小朋友,谢谢你,你叫什么名字?”我拍着胸脯回答:“我叫雷锋。”然后低下头,看到胸前的红领巾更红了……
这个作文片段很多人都知道,还有不少人都在作文里这么写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扶老奶奶过马路”就成了学雷锋做好事的一个代表事件。小学生非常乐意这么做,以至于很多不需要过马路的老奶奶在小朋友们的搀扶、簇拥之下被迫过了马路,最后衍生出许多笑话。这个笑话的最新版本是:
3月5日这天,张老太气喘吁吁地回到家,对家人说:“哎呀,今天差点就回不来了。”“怎么了?”“今天被很多人扶着过马路,本来只需要过一次的,来来回回被缠着过了十多次!”“那你最后怎么回来了?”“我突然灵机一动,装作晕倒在地,人们马上四处逃窜了。我站起来撒腿就跑回来啦!”
很讽刺是不是?“学雷锋”变成形式主义已然很久了,虽然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雷锋的形象很亲切,“学雷锋”也没什么危害,但所谓的“学雷锋”应该休矣——如果想帮助人,何必以雷锋的名义?“雷锋精神”被各级政府、各种组织“推广”了几十年,雷锋被塑造成了一个完人,一个神,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现在我们必须要把雷锋拉下神坛,才能还原出来一个真正的雷锋——雷锋除了热心帮助人之外,其实是一个爱美的“潮男”:也年少轻狂,会偶尔向人炫耀一下他的军功章;在部队不太守纪律,脾气还不是太好……但是很遗憾,雷锋英年早逝,于是他的本真面目永远不能被更多的人知道了,只剩下一个看似丰富实则空洞的“雷锋精神”。
避开光环,以平常心去解读,我们会发现他身上的纯真、善良,有一种普世价值。他的利他行为、见义勇为、节约行善,在当下社会依然有着现实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人都是自私的,只有在能保证自身利益、自我安全的情况下去利他才是可持续的。如今,大家都不敢去做好事,不敢去“扶老太太”了,怕被讹诈,怕被诬赖,怕自己的善心受到伤害。
所以,比去谈论应不应该继承和发扬所谓的“雷锋精神”更重要的是:用法律手段保障人们的正义行为,让人不至于怕做好事;然后,再把雷锋拉下神坛,把“雷锋精神”拉下形式主义的泥潭,把“利他”的宣传推广变成“互助、互利”,这样才符合人性,才是长久之计。
社会发展到当今的阶段,早已不需要像海瑞一样的清官、像雷锋一样的好人,需要的是更健全的法制、更人性化的道德建设理念。这样一来,无论是“做好事”还是在其他方面,社会都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