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自西伯利亚平原的“多余人”

2012-04-29肖尧

新作文·高中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莫夫亚历山德拉列日涅夫

肖尧

多余的,多余的……我想出的这个词妙极了。我越是深入地剖析自己,越是仔细地审视我过去的全部生活,我就越发确信这一表述无比精确。多余的——正是如此。对另一些人这个词是不适用的……人有凶恶的,善良的,聪明的,愚蠢的,招人喜欢的,惹人讨厌的,但多余的……没有。请理解我的意思:没有这些多余人,地球照样转动……这是无疑的;但“一无用处”并不是他们的主要毛病,不是他们的显著特征,而且当你们说起他们时,也不会首先说出“多余的”一词。而我……对我来说,不可能有任何别的说法,只能说是“多余的人”。

——选自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记》

人物原型

现实黑暗,冲突无望,这是19世纪农奴制走向没落的俄国社会的一种典型情状。而这也就是产生“多余人”形象的典型环境。“多余人”的典型特征是:不满于贵族社会的庸碌,自视清高,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但贵族的生活方式又使他们灵魂空虚,毫无能力,无所作为,于是他们成了社会的“多余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一方土地上,从普希金,到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作家都相继塑造出了这样一批人物形象。审视他们,能让我们看清现实,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文字深处

《罗亭》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他成功塑造了罗亭这一“多余人”形象。罗亭是当时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他受过良好教育,接受了当时哲学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响,有很高的美学修养;他信仰科学,关心重大社会问题,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并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他热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众,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他徒有过人的天赋和才智,却不会正确将其运用、付诸斗争实践,成为“语言的巨人和行动的侏儒”。

是“巨人”,也是“矮子”—— 罗亭

◇屠格涅夫

就在同一天,亚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和列日涅夫之间也进行了一场关于罗亭的谈话。起初他一直回避不答,但是她下了决心,一定要问个水落石出。

“我看得出来,”她对他说,“您还是不喜欢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维奇(即罗亭)。我故意一直没有问您;可是现在您能够确定,他究竟有没有变化。我想知道您为什么不喜欢他。”

“好的,夫人。”列日涅夫慢慢地坐到沙发上,开始说道,“我承认,我确实不喜欢罗亭。他是个聪明人。”

“那当然!”

“他非常聪明,但实际上也很浅薄。”

“说别人当然容易!”

“实际上也很浅薄。”列日涅夫重复了一遍,“不过这还不是什么坏事;我们大家都很浅薄。我甚至于不想指责他骨子里是个暴君,又非常懒散,一知半解。”

亚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惊讶地举起了双手。

“一知半解!罗亭!”她喊道。

“一知半解。”列日涅夫依然用不屑的口吻重复了一遍,“他喜欢靠别人养活,装腔作势,如此等等。这些还算不了什么。糟糕的是他冷若冰霜。”

“他的心灵像火焰般炽烈,您居然还说他冷若冰霜!”亚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打断他。

“是的,他冷若冰霜,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但是装得热情如火。糟糕的是,”列日涅夫继续说道,“他渐渐活跃起来,他在进行一场危险的赌博,对他当然并无危险,他不下分文赌注,可是别人却把灵魂都押了上去。”

“您这是指谁?指什么?我不明白。”亚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说。

“糟糕的是此人很不老实。他是个聪明人,他应该知道自己那些话没什么价值,可是偏要说得一本正经,似乎那些话真的很有价值。”毫无疑问,他很有口才,不过这不是俄国式的口才。年轻人说说漂亮话还情有可原,可在他这个年龄,再用漂亮的言辞来自我陶醉和自我炫耀却是可耻的!”

“我觉得,米哈依洛·米哈雷奇,听的人倒并不在乎他是否在自我炫耀。”

“对不起,亚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不一样。同样一句话,从有的人嘴里说出来可以令我大为感动,可是从另一个人嘴里说出来,也许说得更漂亮,我却根本无动于衷,这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您听不进。”亚历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打断他。

“是的,我听不进。”列日涅夫说,“尽管我的耳朵很大。因为罗亭只是说说而已,绝不会化为行动。但是他说的那些话足以搅乱并且毁灭一颗年轻的心。”

(选自屠格涅夫《罗亭》一书,有删节)

旁述:

列日涅夫是罗亭的大学同学,对罗亭非常了解,从大学时候起他就不大喜欢罗亭。这里,屠格涅夫便借助列日涅夫之口,从一个旁观的角度,深度批判了罗亭的“只是说说而已”,绝不会去行动和作为的性格特征。而带着作者强烈情感、入木三分的人物对话,也让我们更加佩服作者的写作功力。

冈察洛夫的力作《奥波罗莫夫》成功塑造了奥波罗莫夫这一人物形象,他也是俄国最后一位“多余人”形象。地主知识分子奥波罗莫夫养尊处优,视劳动与公职为不堪忍受的重负。尽管他设想了庞大的行动计划,却无力完成任何事情,最后只能躺在沙发上混日子,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懒汉和废物。

作品更深刻的地方在于,奥波罗莫夫从不会穿袜子开始,以不会生活告终,任什么也不能挽救他这种走向毁灭的命运。

宅男加懒汉——奥波罗莫夫

◇冈察洛夫

1.外貌

奥勃洛莫夫的脸色既不是红润的,也不是黝黑的,更不是白净的,而是难以分辨的,或者说给人这种印象。大约因为他还不到发福的年纪便已经发福,不知是缺少运动还是缺少新鲜空气,也许两方面的原因都有吧。总的说来,由于他的脖子、胖胖的小手、柔软的肩膀肤色都过于白净,他的身体对于一个男子汉就显得太娇嫩了。

即使在他受到惊扰的时候,他的动作也是柔和的,不失一种慵懒的优雅风度。一旦愁云从他的心头升到颜面上来,那目光就模糊了,额头上会出现许多皱纹,神色中变幻着疑惑、忧郁、惶恐。不过这种惊惧很少定型为明确的思想,更少变为意向,往往化作一声叹息,消逝在漠然的或者半睡半醒的心态中。

2.衣着

奥勃洛莫夫的家常服装与他的沉静的面容和柔弱的身子真是再相称不过了!他穿一件用波斯衣料缝制的大袍,不缀穗子,不镶天鹅绒,也不掐腰,没有一处会让人联想到欧洲,是一件真正东方式的大袍,宽大得可以把他的身子裹上两圈。

在奥勃洛莫夫眼里,大袍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好处,它软和,舒服,穿在身上无拘无束,像个听话的奴仆一般顺从身子的任意摆动。

他脚下那双便鞋也是长长的,软软的,肥肥大大的。他下床的时候,眼睛不必看地板,只要放下两条腿,两只脚立刻就能准确无误地插进鞋子里。

3.生活状态

奥勃洛莫夫躺着并不像病人或者困了想睡觉的人那样出于需要,也不像累了的人想歇一下那样出于偶然,更不像懒汉那样以此为享受。卧床只不过是他的正常状态罢了。

他在家的时候(他几乎天天在家)总是躺着,而且总是在我们见到他的那个兼做卧室、书房和会客室的屋子里。他还有三个房间,不过他很少去,要去也是在早上仆人打扫他的书房的时候,并且不是每天去,因为不是每天都打扫书房。那三个房间里的家具全都罩着,窗帘也不拉上去。

旁述:

这些描写均来自于全篇的第一章节。从外貌、衣着、生活状态等方面,作者冈察洛夫直指人物的灵魂和性格的核心。更让我们哑然失笑的是,这位典型的宅男加懒汉,居然在第一章节结束的时候,都还没有起床。他的床上状态的持续时间达到了让我们惊讶的地步。

阅读启示

“多余人”是典型社会环境下的产物,但是细察各个时代,甚至现今在我们身边,都有类似罗亭一样的自高自大却耽于行动的人。至于“宅男”,原来早在19世纪就已经在俄国出现,只是我们并不知道。而现今的宅男宅女的很多行为恐怕比奥波罗莫夫有过之而无不及。

逃避现实,只在言语和内心中建造空中楼阁,而不去脚踏实地地行动和改变,即使口才再好,理想再妙,终究也只是一个幻影。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做的是,担当起社会的责任,而不仅仅只是做个思想的愤青,行动的侏儒。实践带来的美妙体验,会比美酒还更加甘甜。期待现实中更多的“多余人”能真正觉醒,去行动,去失败,去改变。

【相关链接】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我”

鲁迅《伤逝》——涓生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

曹禺《雷雨》——周萍

钱钟书《围城》——方鸿渐

猜你喜欢

莫夫亚历山德拉列日涅夫
意大利雕塑家亚历山德拉奇妙的木雕
你是哪种职业呢?
世界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挪威19岁女孩登上福布斯富豪榜
站在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华和解政策探析
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倒退及其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