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津城,无声戏

2012-04-29陈曦

广州文艺 2012年6期
关键词:师院校区天津

陈曦

就像流水无法挽留落花的踪迹一样,城市也难以在斗转星移、沧桑巨变中岿然不动。那些曾经的九曲巷道,八角高楼都被辉煌的灯火掩映在了记忆的角落里,在泛黄的老照片中,古朴的建筑还在夕阳年轻时的余晖里低眉半掩面。

我生活的津城,就在一点点被现代化浓妆艳抹。庆幸的是,津城那些最本质的美,并没有消失,那些传统和文化,正在日益发达的社会中踩着千年的风韵,信步而上,款款而来。就像一出跌宕起伏的大戏,不过只有风骨,并无声。

津城,这座位于华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的城市,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过,它不仅仅是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也是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它拥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五大道风景区,以及见证着中华民族跌宕命运的平津战役纪念馆,望海楼,梁启超饮冰室。而今,她正在现代化的大潮中一步步走向多元化,世界化。

谁也无法拒绝新型的建筑、新兴的行业,以及随着社会进步滚滚而来的现代化的成果,天津这座城市也同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一同在现代化的洪流里乘风破浪,取得了无数骄人的成绩。一直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我,甚至有那么几个片刻都想不起来它曾经的面貌,只是惊叹于飞速行进的城际列车;行人摩肩接踵,店铺霓虹闪烁的滨江道。可毕竟,天津这座城市在骨子里就透着文化深沉而厚重的气息,无时无刻不在渲染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像绵绵细雨,丝丝入土,润物无声。

坐上公交车的时候,已时近午夜,中国大戏院的散场钟声还在身后隐隐传来,车窗外是层层叠叠的灯火,辉煌异常。津城,早已成为了繁华的不夜城。

身边的津塔光华璀璨,与远处流光溢彩的天塔遥相呼应,城市的两点,新老地标,由单纯的观赏性经典转变为国际化办公写字楼,体现着城市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突然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时候,爷爷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天塔看津城全貌。那个时候,小小的我还只能借助爷爷的怀抱来俯瞰我出生并生活的这座城市,当时没有那么多的摩天大厦,也没有那么多的私家车,海河边依旧坐着无数垂钓的老人,街头巷尾那些卖茶汤和熟梨糕的大爷吆喝声响彻大街小巷,不像现在,只能在古文化街的酒幌下才能看到这些昔日里伴随着我长大的面孔与物件。

公交车驶过金刚桥,天津之眼近在咫尺,摩天轮的边缘是闪烁着的霓虹灯,把底下的河水映照得美轮美奂,仿佛是信步在蟾宫仙境。津城的人们,早已经习惯了这种繁华和便利,曾经喝着苦涩的海河水长大的天津卫们,现在正享受着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幸福和安康,而那些善良的人们,也依旧没有忘记这座城市教会他们的朴素和包容。人们改变着城市,而城市,也改变着人们。

在车上翻看刚刚拍下的剧照,不禁感慨系之。鬓上的花黄,眉间的朱砂,水袖甩出的韵味,腰包舞动的光华,京剧的韵味还在心头荡漾。天津这座城市,似乎处处都流淌着曲艺的风韵,中国大戏院,滨湖剧院,群星剧院,天津人艺,名流茶馆……众多的曲艺场馆分散在津城各地,与其他的城市不同,津城的剧院、茶馆中,既有年迈者轻声的跟唱,也有年轻人奋力的叫好,没有年龄的代沟,欣赏国粹的天津人中,老者青年,平分秋色。这也是津城数百年来传承着的文化气脉。

作为大学生的我,也时常参加一些曲艺演出,京剧进校园,昆曲进校园,每每都会把头一站定在天津,因为在这座城市里,每一滴水,每一丝风,都氤氲着文化的意味。

转眼间,学校马上就要到了。

学校而今位于城市西郊的大学城里,师大,理工,工大三所大学在西青区并肩而立,为津城、全国各地输送着人才。说到这里,又想到了十多年前。那时候我还住在杨村,津城的远郊。那个时候每天都会到师院杨村校区里嬉戏玩耍。那里的白杨和垂柳一直在我的记忆里飘摇。后来长大了,爷爷经常带我到市里,一般是到天津图书馆借书。当时经过六里台、八里台的时候都看到了师院的牌子,出于好奇就问爷爷,为什么有这么多师院啊。现在还记得爷爷当时笑眯眯地告诉我:师院被称为“三宫六院”,共九个校区,分散在天津的各个区里。

后来,我也成为了师大的学子,不同的是,我不用再转徙于各个校区了,因为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整体的规划,师大已经把校区统统迁移到西青区的大学城里,完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统一”。城市的进步,与教育直接挂钩,津城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今日的辉煌。

津城,这座既充满现代化又继承着传统文化的城市,对于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天津人眼中,不光是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更是我们充满着传统味道的故乡,我们的精神港湾。它就像一位时近中年的男子,经历了那么多的世智尘劳之后,尘心渐定,却更加稳步地走向自己的辉煌。

津城,这出无声的大戏,正由一辈辈的天津卫们,搭台布景,登台亮相。

责任编辑朱继红

猜你喜欢

师院校区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师院学人
天津卷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天津之眼》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天津
师院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