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埔军校:广州城的骄傲

2012-04-29江冰

广州文艺 2012年6期
关键词:黄埔军校军校码头

清明小长假第二日,游览黄埔军校。

来广州十年,仰头看新港路上指示牌黄埔军校四个字也有十年,总觉远,交通不便,迟迟未去,一是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一是广州市社联拍的纪录片《黄埔军校》,使我有了召唤和动力。啊啊,不料门前就有262公车,直达终点新洲码头,过了黄埔村,两三站就是,居然不远,有条小街,靠着珠江,就是客运码头。

多久没有坐船了?哦,上次应邀坐了茂名某富豪的私人游艇,傍晚开游,路过长洲岛,哪个码头吃海鲜,不清楚,就是返程时遭遇暴雨,马达故障停转,小艇在浪中颠簸。那位七十多岁的富豪大声呵斥手下,逼他们冒雨登船顶驾驶,驾驶员唯唯诺诺,缩手缩脚,几分滑稽,印象颇深。看,新洲码头泊着一艘小小江轮,仅一层,中间驾驶,前后容客。码头上船,驶过黄埔造船厂,抵达黄埔军校码头,大约十五分钟。江面开阔,满目新鲜:两岸泊船,各式各样;有船有水,有江有岸;水路进发,感觉实在不同。因为高速公路,因为飞机航空,今人已经逐步放弃水路,同时也放弃了我们祖先水上行走的心情与诗意,缓慢、悠长、绿水青山,风光两岸。可惜泊船巨大,吊车高耸,工业气息排山倒海,科技力量气吞河山,江水如何悠悠?诗意荡然无存。一时怀念起去年访问潮州韩江,导游告知可以安排小舟顺江而下,那才是寻找韩太公的遗迹,追思古代贤人的境界啊……

黄埔军校码头很快到了,船票一人一块五,便宜过公交车。码头简易,一个岗亭买票,上行下行,有不同航线。大树遮天,绿阴成道,迎面就是中山纪念碑,上面的铜像是日本友人捐赠,同时四尊,另三尊在中大、中山、澳门。中山故居,一栋黄色小楼,其中孙梅友谊展览最有人情味,因为有女性和家庭的介入,因为有失败和悲伤的伴随。不少展物,不知是否复制品,珍贵异常。宋庆龄大幅照片,亲切而美丽,是寄赠梅君的小照,往来书信墨迹,点划真挚可见。网络时代,书信消失是一大缺失,试想我的童年时代,每每家信来到,全家展读,就是大家的乐趣和家族的教育,凡事都在得失之间啊!

黄埔军校大门就在眼前,不负我望。朴素而庄重,安静而威武,恰如成语:不怒而威。进门开阔,建筑色彩古色古香,却又不显纤细文弱,可惜整体色彩太新太亮,既然全部重建之物,为何不可以落一点沧桑感呢?假期游人太多太多,喧闹中无法追思久远英烈,倒是门前横碑,镌刻军校七届学员名册,煞是雄壮,可谓名将如云,功可盖天。展览太熟悉了,这些红色信息,我们就是被灌输大的。不同处只是改了说法,尊重了历史,还原了真相:抗日正面战场,抗日敌后战场,谁从峨眉山下来摘桃子?历史真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哦哦,无言。群英馆没有孙梅情分之一成,因为都是为贤人留影,所以全部的肖像油画,都看不出人物情感丝毫。一幅大画,蒋介石与周恩来错肩而立,蒋的脸部表情呆滞,油彩薄且光滑,没有一点个性的表现。何应钦是接受日军投降的中国战区将领,有一个历史画面的重现,已为难得,其他大部分名将表现都是单调枯萎,没有性格力量的爆发,没有个体生命的张扬。历史可以淹没个体生命吗?一个国家,一所军校,两个政党,亲爱合作,兄弟反目,隔海相望,最终携手——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当是文学艺术大制作大作品的上佳素材。我期盼年轻一代的“80后”、“90后”作家有望穿越历史,跨过障碍,写出真性情,写出真人生。一如苏联卫国战争,后辈小说家,回望历史,杰作迭出。

离开,告别,长洲岛,好去处,择日再来。期望小岛的煞气越来越少,你看码头一侧的两艘炮艇,再过二十年换成游览的花船最好。可惜,眼下不行,菲律宾还在南海抢石油闹事呢,海上生明月,海上也生是非啊,除了期望有大作品来表现这所军校的故事,还期望军校的展览内容会有变化,更多真相,更多人情,更多感染力,关于忠诚,关于生命,关于昔日同窗如何刀枪相见,关于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何血染沙场抱憾而去……

由于这所军校的存在,广州这座略嫌阴柔、平和、世俗、低调的城市有了一分阳刚、激越、理想、高调乃至狂放的色彩——黄埔军校,广州城的骄傲!

从辉煌的历史回到平凡的今天,我们的“90后”在如何打量我们的城市呢?我对此始终怀有好奇,因为某种“文化的断裂”,因为他们才是未来城市真正的主人。

我在林趣的文章中读到了关于城市“90后”人群的奇异感觉:她们不但在广州的夜空中看到了“霓虹灯和——超人”。而且在最具城市特点的地铁中悟出了另一类的感觉:“每个人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微妙的紧张感,像隔着一扇墨色的落地窗。我们不断往自己的角落里堆着许多自己的心情,语录,并且不断地更新这些‘说说,然后非常大方地打开这扇窗让大家进来了解我们最近的想法、心情。但另一方面,我们却都将这背后剩余的真实囤积在心底的秘密仓库,加上一层又一层的锁。仓库越堆越大,越堆越满,我们就变得越来越陌生。心的距离终究是情感最大的天敌”。——现代加后现代的城市人啊。

林趣之后是天津“90后”作家陈曦的短文,之所以把他和林趣放在一起读,是因为我想比较南方和北方“90后”的区别,同样是“90后”的大学生,为何阅读不同的城市会有不同的感受,不仅是来自不同的城市景象,而是他们不同的情感方式和观察角度,在亲近传统和延续前辈的方面,两文显然构成了反差,为何如此鲜明?地域经验的不同源自何处?深深浅浅,引我无限遐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南方与北方之间,在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之间——纸短话长,意犹未尽,读者诸君可有高见与我分享?讨教中,期待四面八方的文友……

江冰中国小说学会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评委。曾为文艺评论杂志主编,报纸高级记者。现为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目前主要研究“80后”文学与文化。入选新世纪本领域最有影响的35篇论文,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2011年入选“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

猜你喜欢

黄埔军校军校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1926年3月24日,李济深前来黄埔军校参观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前往码头
军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在码头上钓鱼
军校物语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熊雄在黄埔军校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