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的发展研究:回顾与瞻望
2012-04-29耿云江葛秀荣
耿云江 葛秀荣
摘要:在当今知识经济环境下,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竞争愈加激烈;企业只有加快创新,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通过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进行回顾、梳理,剖析现行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特点及其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推动企业加快自主创新。
关键词:自主创新绩效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它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即对企业的创新效果和效率进行检验与测评。通过创新绩效評价,可使企业科学地认识自身的自主创新状态,分析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以及对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找出创新过程中的不足,从而使企业逐步优化创新过程,采取最有效的自主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认识与客观评价企业自主创新绩效水平,对于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要全面地、综合地、定量地评价一个企业的创新绩效是比较困难的,截至目前,学者们对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尚未达成一致的看法。本文分别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两个角度对自主创新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论述。
一、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自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商业开发等活动,对其绩效评价涉及创新资源从投入到产出的整个活动过程。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构建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大多数学者是从创新投入和产出角度选择指标进行创新绩效评价的,但在具体指标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1. 投入产出角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大部分学者,如田盈(2008)、于喜展(2009)等,从投入和产出角度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虽然这些指标体系在具体指标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差别,但大部分指标都相同,如R&D人员比例、R&D经费比例、人员培训支出比例,以及创新产品销售份额、创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拥有增加数等。
2. 产出角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有学者如李兴宽等(2010)认为,创新绩效只能从产出角度进行评价,投入只是为创新产出做准备,是企业进行创新的基础,决定了企业进行创新的能力,而不能决定创新绩效的大小和好坏。他们认为自主创新带来的绩效有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技术效益有直接的技术效益和间接的技术效益,如带来工艺技术的改进、申请专利、科技论文、参与标准的制定等。经济效益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对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利益流入。社会效益指创新产品对促进就业、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等方面起的作用,还有技术创新对社会的贡献率和积累率。
陈劲 (2006)、单红梅(2002)、李兴宽等(2010)、易风华(2002)等均从创新产出角度评价创新绩效,但在具体指标的选择和指标体系构建上又有所差异。其中,陈劲从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两个方面,选择了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创新产品的销售比例、研发部与生产部的交流频率、研发部门和研究所的交流频率等指标;单红梅和李兴宽则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选用了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创新产品的销售比例、创新产品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创新产品对改善环境的作用、创新产品对合理利用资源的作用等指标;而易风华则从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价。
(二)从过程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华斌,戴强(2008)认为,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过程,是理念、信息、技术、市场和组织等方面相互作用的综合、动态过程,仅仅部分地或片面地进行自主创新评价是不够的。创新过程绩效反映企业产品创新活动的管理水平,代表企业潜在的、未来的产品创新绩效。
陈劲(2006)认为,产品创新过程绩效指标主要包括相关人员的交流频率、研发费用比例、研发人员比重和技术人员培训费用。张良强(2008)根据创新活动过程管理的阶段性特征,从知识创新、 技术开发、设计制造、市场实现等四个阶段选择构建指标体系。李大军(2009)对陈劲等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后认为,相关部门(主要是研发部、生产部、市场部和研究所等)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因此,应增加企业内技术人员与外部人员之间的交流过程等指标,突出核心技术人员在研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构建了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在选择的具体指标上不可避免的存在交叉。其中,从投入和产出角度进行评价,容易理解,而且也可以看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因素;从过程角度进行评价,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各个阶段,可以找出影响创新绩效的环节,有的放矢。然而,这两个角度的任一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都不能完整的揭示创新绩效的完整内涵。另外,这些评价指标都没有考虑自主创新的技术外溢效应和动态因素。
二、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方法体系
学者们提出并运用多种方法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其中,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灰色系统评价法、粗糙集理论等。
(一)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方法
该方法是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相同类型的单位(或部门)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完全基于指标数据的客观信息进行评价,剔除了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可以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评价问题、不受不同计量单位的影响,可以综合指标来衡量效率、同时处理定性及定量的因子,并可通过效率分析与敏感度分析,进一步了解各决策单位使用资源的状况,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与改善管理提供参考。缺点是:用该方法进行创新绩效评价时,只能表示被评价单元的相对发展指标,无法表示出实际发展水平;方法中有许多模型(如C2R)要求投入产出均为正值,这在实际中对产出为负值的研究带来不便,且评价结果易出现多个决策单元同为有效的情况,难以对企业进行排序;需要有足够多的样本数据,在技术上要避免输入输出内部指标之间的强线性关系;另外,该方法应用程序复杂,需要购买昂贵的科学计算软件,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运用此方法进行评价时有一定难度。
(二)层次分析法
该法把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进行层次化,把决策过程中定性和定量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判断矩阵的建立,排序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到最后结果。该方法的优点是:可将人的主观性依据用数量的形式表达出来,避免发生由于人的主观性导致权重预测与实际情况相矛盾的现象,提高了决策的有效性。缺点是:要求评价者对问题的本质、包含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的十分透彻;权重确定时过分依赖专家的主观看法,专家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结构的不同会导致其对指标的认识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从而使得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
(三)主成分分析法
这种方法从多指标分析出发,运用统计原理和方法提取出少数几个彼此不相关的综合性指标来替代原有指标,同时又尽可能保持其原本指标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作为一种多指标的分析方法,在综合评价函数中,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即为其权数,反映各个主成分所包含的原始数据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比重,相较于人为确定权重的做法,这样确定出来的权重显得更为客观和规范。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客观赋权对样本的要求非常高,不同的样本可能产生不同的权重,有时会出现难以解释的现象;另外,该方法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数据收集整理的工作量太大,在实际的操作中会有些困难。
(四)模糊综合評价法
评价对象一般为单个事物,主要借助于被评价对象的指标集到评价集上的模糊映射进行评价。此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易行,很好地解决了判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问题,且模糊数学理论并不高深,也不复杂,容易为决策者掌握和使用。缺点是:权重和隶属矩阵的选择都是主观判断,使得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
(五)人工神经网络法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输入层、中间层和输出层组成的阶层型神经网络,通过样本训练,系统根据神经元间的连接权的修改规则确定出连接权,进而抽象出所研究系统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目前采用较多的是理论上相对成熟的多层BP网络模型。该方法的优点是:权重通过使网络输出与样本输出之间的误差平方和达到期望值而不断调整得出,客观性强;且计算误差小、有收敛性;动态评价性好,随着参评样本的增加和时间的演进,能够进行进一步的样本学习并实行动态跟踪评价。缺点是:输出值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将直接影响最终权重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而找到科学合理的输出值却是困难的;算法复杂,原理难以掌握,在实际中很难推广。
(六)灰色系统评价法
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数据少、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以“部分信息己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行为、演化规律的描述和监控。灰色综合评价就是利用灰色关联度作为测度来比较各备选方案的优劣程度。灰色综合评价的特点是分析思路清楚,分析时所需数据不多,计算方法简单,综合评价的误差小。这种方法对处理小样本、信息不确定的问题有着独特优势。
(七)粗糙集理论
粗糙集是一种处理模糊和不确定知识的数学方法,能够定量地分析处理不严密、不确定和不完全的信息,广泛地应用于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分析中。其理论特点是:不需要提供除问题所需处理的数据集合之外的任何先验信息,所以对问题的不确定性的描述和处理相对客观,其主要思想是在保持信息系统的分类能力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知识约简导出问题的决策或分类规则。该理论对权重的确定是客观的,该方法简单易行,但是评价的结果与指标权重均会受到样本数据的影响。
总之,上述方法可大致分为基于主观赋权的评价方法和基于客观赋权的评价方法。其中,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是基于主观赋权的评价方法,此类方法缺乏对权重的客观分配;其他方法属于基于客观赋权的评价方法,此类方法只需通过样本数据确定权重,但对样本数据的要求较高,往往会出现由数据得出的结果与实际相去甚远的情况,且难以对结果进行解释。同时,有些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对数据搜集整理的工作量太大;有些方法或者原理难以掌握,或者计算复杂,从而限制了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三、推动自主创新绩效评价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指标体系、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进行了研究与评价,并已初见成效。但总体而言,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评价研究尚不成熟,自主创新对企业的影响力和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另外,对创新活动复杂性的认识还有待深入,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拓展。具体而言,未来可就以下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一)准确界定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和创新能力是不同的。创新能力代表的是一种素质和潜力,反映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条件和创新成功的可能性,侧重于创新投入,实际上是对未来创新的效果进行预测;而创新绩效则表现为成果和效率,反映了创新所带来的成果以及创新成果产出过程的效率,侧重于创新产出,实际上是对已进行的创新活动的归纳和总结。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往往促使评价对象增加创新投入,改善创新条件从而提高创新活动成功的可能性;对创新绩效的评价可使评价对象总结先前创新活动的成果和效率状况,在促使其改善创新条件的同时,更加重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效率。另外,好的绩效评价将对创新能力的资源配置和战略决策产生影响,从而对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
只有先明确什么是创新绩效,才能构建合理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进而对企业的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效果和效率,指出创新活动中的不足,给企业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进行动态评价
对创新绩效进行动态评价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新产品或新工艺从设想、生产到市场应用的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每个环节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随时都在进行着信息的交换。因此,要想从整体上把握创新,从而提高创新的绩效,就要监督创新的每一个过程,对整个活动进行动态的绩效评价。同时,创新绩效评价的信息又将及时反映到创新的各个环节,从而起到监督和修正的作用。另一方面,现在的研究大都是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进行静态评价,对多个企业在同一个时期的自主创新绩效进行评价,不能反映被评价企业在连续多个时期自主创新的动态发展。在进行动态评价的过程中,注意企业进行创新的可持续性,即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时,最大程度地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以寻求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三)考虑技术外溢效应
技术外溢指一个企业进行创新对其他企业经营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影响,可分为平行外溢和垂直外溢。技术外溢可以加速形成产业规模、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创新竞争以加快技术进步;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外溢可以优化企业的经营环境,促进产业配套,在企业间不断的竞争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可以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的绩效。因此,在构建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考虑技术外溢效应。
(四)综合采用各种评价方法
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创新绩效进行评价,由于每一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仅仅用一种方法进行评价,得出的结果会很难令人信服。因此选用多种评价方法进行组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使评价效果更全面。
参考文献:
[1] 向坚 刘洪伟.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3(6)
[2] 华斌 戴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研究[J]. 技术经济. 2008,7(7)
[3] 耿庆申. 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15)
[4] 李大军 杨屹.基于过程的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分析及其密切值法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 2009(1)
[5] 于喜展 隋映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6] 田盈 潘晓琳.基于加权主成分分析的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3)
[7] 刘东辉 吕超.基于复合DEA的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评价与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08 3
[8] 罗登跃.基于DEA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 2009,12
[9] 刘满凤.我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比较[J].统计观察. 2006,10
[10] 单红梅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综合模糊评价及其应用[J].科研管理. 2002,11
[11] 陈劲、陈钰芬.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標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3
[12] 谌燕 刘满凤.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DEA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05,3
[13] 李兴宽 向刚 章胜平.基于粗糙集的企业持续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3)
[14] 党兴华 王育晓 刘泽双.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4,6
[15] 张良强.区域自主创新的绩效评价-以福建省为例[J].技术经济. 2008(10)
[16] 易风华.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2(6)
[17] Daniell Prajogo, pervaiz k, Ahm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novation stimulus,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J].R&D Management.2006:499-515
[18] Romign H, Manuel A.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Small Electronics and Software Firms in Southeast England[J].Research policy.2002,31(7):1053-1067
[19] Souitaris V, External Communication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y[J].Technovation.2001,21(1):25-34
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联项目(2011lslktglx-26)、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L11DGL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