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与引导机制探究

2012-04-29蒋洛丹

今传媒 2012年5期
关键词:意见领袖

蒋洛丹

摘要:本文致力于探讨网络舆情监督与机制的方法,运用充分详实真实的数据统计和资料分析,清晰地看到目前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和特点,研究探讨如何正确解决网络舆情锁引发的公共关系危机,对网络舆情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根源以探究,以期寻找较好的解决方法,缩小社会舆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现实的操作意义。

关键词:虚拟社会;意见领袖;注意力经济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021-04

一、网络舆情的概述

(一)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从胡总书记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关互联网三个方面的问题:

1.互联网是社会舆论尤其是广大民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的反应平台。

2.这个平台的影响力,传播力,震撼力,变化力,渗透力是我们以前在控制社会舆论工作中从未遇到的,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

3.根据以上的观点现阶段,我们要做的工作任务是艰巨的,难以预测的,要求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观点来观察互联网的动态,时刻警惕这个平台的变化,同时要运用先进的互联网科技知识和管理头脑监测网络舆情的动态,还要结合国家的具体形势,有步骤,有计划的运用国家政策机制,将这个平台运行到良好的轨道上去,达到为国家,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最终目标。

(二)网络舆情的含义

对于到底什么是网络舆情我国的研究早已开始,只是各家各派的理论观点各不相同,曾润喜博士的观点较为权威: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

笔者对网络舆情的定义也有自己的看法,网络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平台上,发表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和社会热点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当这个意见综合具有大量的支持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时,就会成为社会的热点,并促使相关部门加以重视和解决,网络舆情由此产生。由此推论,网络舆情有五个要素构成:网民、社会的相关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时间和空间因素、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强度、网络舆情的正确性选择。以下一一分析这五个主体的含义:

1.网民。我认为这里的网民应该指经常在网上浏览热点焦点新闻并且经常性的发表言论的网民,这样才是真正有效的网络舆情的支持者,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中国网民人数达到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现有2.2亿个博客用户,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有六成以上的网民经常发表言论,所以在我国之所以一些局部社会热点问题会迅速形成大范围的甚至全国性的热点,是具有广大有效网民来传播的,因此网络舆情的传播力,影响力是巨大的。

2.社会相关热点事件。我认为这个相关热点事件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一定新闻性质,新闻有四个特点,真实,新鲜,简明,精深,这个社会相关的热点事件其真实性有待近一步考证,这和网络本身的虚拟性,随意性有着很大关联,但它一定具备能充分吸引有效网民眼球的新鲜性的特性;(2)这个热点事件是民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容易在网上形成舆论,这个话题往往还是与有效网民的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3)这个热点事件往往是通过正规合法渠道无法解决,被知情网友爆料出来的,希望能通过社会舆论解决的话题;(4)这个热点事件往往是有媒体参与,使得事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而且往往有后续报道,使得有效网民得以持续关注。

3.网络舆情的时间和空间因素。网络舆情的时间和空间因素是指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时间阶段性,关于这个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1)网络热议的事件具有一定的时间阶段性,并随着网民的关注度而发生变化,网民如果持续关注,在网上反映的时间相对长点,反之,在网上反映的时间短一点,例如在互联网上经常出现的某某门事件就是具有很强的时间阶段特点;(2)热点事件的空间往往由点到面,随着事态的发展,由局部扩大到整体,使得舆论的影响力不断延伸,空间范围逐渐扩大,以致形成全国性的声势;(3)网络舆情的空间和时间要素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和媒体的广泛参与是不可分离的,媒体作为扩音器,将热点事件的影响力,渗透力扩展到最高层次。

4.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强度。我认为在网络舆情的五个要素之中,这个要素是最本质的要素,这个要素反映了社会的现状,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心声,甚至可以作为国家方针政策制定的依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强度往往和网民最关心的话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据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网民最关心的话题在网上搜索得最多的公众话题是住房问题,其次是物价。之后是食品安全、低碳生活、灾害频发、人口普查和大学生就业等。同时,在“十大理财问题”榜单上,房产税、股市、加息、银行收费、人民币升值、住宅限购等,都成为中国网民关心的问题,所以在生活中只要出现了与以上问题有关的事件,立刻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在网络上形成热议话题,成为街头巷议的热点;(2)从反面来看,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事先的征兆极其微小,是属于突发性的公共关系危机,由于传播迅速并且波及范围很广,所以破坏性很大,舆情危机发生后,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防止事态的扩大,减少损失,同时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民会利用网络宣泄情绪,因此容易发布不利于社会的负面灰色言论,所以网络舆情既有正面的积极因素,同时也具有强大的负面因素,这使得如何引导网络舆情成为政府宣传工作的重点。

5.网络舆情的正确性选择。在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中,由于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同时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怎么引导,引导网民的舆论走向何方,是否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约束,是否应该将网络舆情的引导法制化建设,如何利用网络舆情,这些问题都会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而逐渐摆到我们工作的桌面上来。

二、传媒网络舆情的监测

在我国网络舆情的监测主要还是依靠国家传媒力量,比如河南省的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走在了全国网络舆论界的前沿,从省级媒体到各地级市媒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都在积极的整合,新旧媒体的融合使得网络舆情监测和制定相应的引导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例如新华社河南分社在2010年进行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资源整合,在2011年正式成立了以智囊团思想库为中心的多媒体采编中心,尤其对省内网络舆论的监测进行了全方位的链条整合,将网络舆论民情迅速及时的上达,对接高端,采用高层决策,在充分参考国家方针大计的同时给各级领导部门,大型国有企业的高层提供真实有价值的网络舆情资讯,其主要产品《新华社分析报告——舆情监测》用独特专业的视角解析近期发生的网络舆情,供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参阅,为了做到真正的下情上达,其间密切联系各级政府宣传部门及其大力支持成为建立完整的舆论监测系统的不可缺少的工作。

在成立引导正面引导河南网络舆情方向的同时,外部还积极引入专业智力资源,例如在分析国内经济时,聘请国内外知名经济专家樊纲等,对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经济区研究院,用经济学专业视角清晰地分析网络经济热点,给予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在制定相应的政策于极大的参考价值,内部则有专业的经济分析师,对各类省内外网络经济热点进行深入的分析,还有大量具有较高新闻素养的工业经济类编辑和记者,为舆情的有效反映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新华社河南分社利用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国家媒体角色,以全新的视角充分解读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以及各部委的材料,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了解国家发展的平台。为了积极迅速响应网络舆情,新华社河南分社出版了相应的舆论监测产品,例如《新华社分析报告——海外舆情分析月报》,《新华社分析报告——河南舆情分析周报》,还有专门针对重大事件的随时舆情分析报告,真正做到了及时,迅速,真实,科学,方向性,舆论引导性,舆情报告的产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真实科学的数据,是支撑整个报告的基础,这里包括对各类媒体对某个事件的反应的实时监控,利用自己制作的软件和设备,自动随时跟踪和统计网上的网民流量,针对某个事件网民在某个网络媒体评论的总量,言论跟帖,然后得出定量分析的数据,这部分工作的难点不在于使用软件的统计,而在于有些评论和跟帖需要人工来统计,例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3500开始征收,从9月1日开始实行,这个起征点是参考23万条民众意见得出的,网上对这个起征点的热议空前高涨,各种意见汇集,所以必须依靠人工统计来对网民的意见归类分析,得出数据;第二部分是根据有效科学的数据得出权威的结论,网民的大致意见,观点,使得整个报告更加具有参考性;第三部分是提出合理化建议,例如针对某个公共危机事件应该如何做出措施化解公共危机,如何对大众舆论做出反应,合理化建议是否适合当时的情况,还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程度,这也是整个工作的难点。

纵观整个网络舆情分析控制工作,难点有三:1.随时追踪跟踪和即时统计网上焦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要求分析师具有敏锐直接的判断力,能够迅速判断该事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及震撼力,是否能构成网络热点,这需要分析师拥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2.随着新旧媒体融合的趋势日益增强,在分析网络舆情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传统媒体对事件本身的反应,这也需要一定的投入3.针对网络舆情事件,需要提出中肯并且具有实施价值的建议也是一个难题,因为许多的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长期得不到解决,由于客观主观原因成为“热芋头”,才在网络形成热议,所以针对这些事件本身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可实行方案也是一个难点。基于以上难点,在具体的工作中,针对实际情况,遵循三个必要的原则:1.忠于网络现状和事件本身的实情,实事求是,真实科学地统计网民建议;2.选取网络热议事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由于网络尚未实现全民的实名制,因此在网络中出现很多情绪化的语言,例如谩骂,攻击,反动言论,还有为了获得高点击率和搏网民眼球之类的黄色图片,这些都是在进行筛选之列,还有一些别有用心之流,为了达到制造舆论的目的,在网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并不能代表网民的真实意图的言论,也需要严加审查;3报送各级高端审阅的报告,一般要代表主流的观点,是网民的真实意图,简单的说要代表民意。

新华社河南分社在做网络热议舆情的优势所在,整体而言是既有科学的数据指向,又有逻辑的分析,对该案件做出透彻而深刻的分析,并对该舆情可能产生的网络影响分析到位,提出了积极有效地正确引导和可行性指导,在这期分析中,将网络舆情的分析做的很到位,更值得关注的有两点一是在这期舆情分析中,网民的观点和媒体的观点成为多种意见的综合代表,说明我国的舆论监测已经逐渐开始关注网民的观点,而网民的观点代表了民声民意,相关部门利用监测部门倾听民意从而局部修改决策是我国民主化进程步伐加快的重要表现;二是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网络舆情监督和分析体系,无论是以新华社为代表的国家媒体导向还是以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凤凰网,天涯为代表的商业媒体,都在某一个舆论焦点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并以正面的导向引导着舆论。在新华社河南分社用平面媒介表现舆情资讯的同时,利用网络表现舆情热点也是传媒监测网络舆情的重要方式,和平面媒体相比,网络监测舆情并有效引导舆论则显得更为快捷,迅速,资讯量大,同时更有针对性,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网络舆情是大社会的小缩影,大民生的小火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目前我国网络舆情的监测已经初具规模,以媒体监督为引导兼有向政府相关机构进行决策建议和主流舆论导向的功能,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网络舆情监测的主导力量。

三、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网络舆情引导我认为应该从宏观角度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来从根本上约束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媒体应该本着真实,公开,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宗旨,继续在舆情监督和提出建议意见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就是网民应该培养网络素养,从源头上维护网络舆情的纯洁度,清晰度和透明度,如果从根本上使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的有效途径就是从培养广大网民的网络公共安全意识和公共安全素养,从源头把关,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构建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首先要本着两大核心精神来建立长效的具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然后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再来确立行之有效的引导机制,并且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且建立全民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的认知普及,这两大核心精神就是:1.实现网络管理由围堵向疏导转变2.持续不断的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积极搭建网络舆情信息平台,实施网络问政工程,进一步完善统筹协作、应对处置、综合监管、绩效考评等四大机制[2],加强网络舆情的及时回应和积极引导,把握网络舆情的主导权。媒体作为一个特殊的平台,既包括传统媒体,也包括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主流媒体,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同时如果发挥得当,还可以起到起到1+1>2的舆论效果,因此恰当使用媒体是网络舆论引导的一个有效措施。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好大河网,新华网,人民网等新闻单位业务考核范畴,定级奖励、定量考核、定期督查。扶持民间网站,大力扶持公信力强、影响力大的民间主流网站,建立以主流新闻网站为龙头,以民间主流网站为阵地的网络管理格局。通过评选奖励,座谈会、网友联谊活动等形式,加强合作交流,增强舆论引导合力。强化正面宣传,积极利用网络媒体海量、即时、互动等优势,以专题报道形式,大力宣传如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题背景,将网民的注意力集中于省内环境的大发展大政策之中,有利于社会积极稳定和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加强网络与传统媒体如报纸的交流互动,在报网互动中提升主题的宣传力。对网上舆论热点特别是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并采用《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情摘要》的形式及时上报,使有关部门及时掌握网民的社情民意。

同时,建立健全网上舆情的分析研判机制,及时分析舆情走向,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例如针对春节前夕农民工讨薪,春运火车票购买情况等一系列事关民生的大事要事要在网络媒体上第一时间向公众报道,使公众了解真相,并且得知国家出台了哪些政策和采取了哪些便民措施来解决公众的实际困难。网民作为网络舆论的七要素之一,是各种各样的网络热议的源头,我认为这个是控制和疏导网络舆情的根源,让网民积极主动地来有目的有方向同时有助于社会稳定的发表舆论,是最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有两条可以试行推广,建立网络实名管理机制,网络实名制势在必行,实名制可以增加网民对网络舆论的责任心和控制力以及向心力,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信用体系,人与人之间交流将更加安全,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网吧上网要登记身份证这样的举措,以后还要继续加大网络实名制管理的步伐,使得网络真正成为引导有利于国家人民生产生活的舆论集散地。建立网民道德素养体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农村将成为互联网的下一个最有潜力的阵地,据2011年统计中国农民有8亿多,农民占有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所以网民道德素养体系的建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农村阵地,但是伴随而来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由于我国农村在教育,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普遍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建立网民的道德素养体系尚且不具备各项条件,所以,网民可以先在城市实施试点,可以将网民的道德素养相关的教育加入到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建立全民的网民道德素养培育,使之成为一种责任和义务,从国民从小接受教育开始就培养上网的道德素养,使之成为一种共识,这样全民网络道德才能普遍实施,公民的网络道德素养才能在主题意识中逐步建立。

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机制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随着微博微信等新的网上舆论形式的出现,舆论的发表将变得更加多样化,自由化,简单化,方便化,影响力也将变得更加深入化和持久化,因此,我们的网络舆情工作将更加复杂化,因此我们的主题是要随着互联网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某一种关于舆情监测和引导的研究不能适应所有的变化,这是我们将来舆情工作的重心,但是无论如何变化,我们对于网络舆情的工作核心重点是以疏为主,利用网络舆情认真倾听民众心声,发挥网络对于政府工作的舆论监督作用,利用网络引导正确的舆论,发挥舆论最大化的效应。

参考文献:

[1] 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

[2] 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8).

[3]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分析师手册[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意见领袖
微信下大学生意见领袖的发展、应用及其启示
跨境电商平台的社群形成机理及作用
传播学视角下应用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微博动员、维权倡议与记者的利益表达机制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研究
微信营销意见领袖培养现状研究
浅析网络意见领袖对涉军舆情的影响及对策
舆论反转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特征及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研究
“民粹”的利益合谋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