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十一次学科论坛"综述

2012-04-29程妍

教学与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中国化教授

程妍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6-0090-04

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办,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学科承办的“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十一次学科论坛”于2012年4月6-8日在安徽大学召开。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围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一主题,与会专家在以下几个方面各抒己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的前沿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此次学科论坛的主题,这也是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首次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主题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支撑性学科,对近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领域的前沿理论问题展开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与会专家就此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武汉大学梅荣政教授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研究:第一,要重视胡乔木关于中共党史的研究意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研究不等于中共党史的研究;第二,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本质属性和特点;第三,要始终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四,要力求科学地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发展的历史;第五,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著作等的综合研究;第六,要坚持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第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科学回答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七个方面对于全面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探索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教授根据当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现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第一,从纵横两方面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源研究;第二,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主流与支流、正统与异端结合起来研究,全方位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拓展其研究视野;第三,要把总体方法与实证方法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发展为科学;第四,要在方法论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统一中来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这几个方面的深入探讨,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中新的因素提供了启示和思考的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张新教授从学科研究的视角提出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需要重点研究的若干问题:第一,在马克思主义通史方面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的整体性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问题以及经典作家的思想流派的研究;第二,在马克思主义阶段史研究方面需要重点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及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发展史及其比较研究;第三,在马克思主义专题史方面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重大思想观点或范畴的发展历史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以外的其他领域、专题发展史的研究;第四,在马克思主义国别史方面,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产生重大影响以及具有重要地位的那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第五,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史方面的研究;第六,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献学方面的研究,目前学界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的研究框架。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以后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整体性研究,学术界的关注并不多。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整体性研究”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上的搜索结果为零篇文章。北京大学孙熙国教授认为,只有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领域,从整体上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整体性研究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确定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科对象,即劳动群众如何实现自身解放的历史。孙教授从马克思早期的思想源头开始梳理,围绕“劳动群众如何实现自身解放的历史”这条学科主线,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一颗种子到发芽长大的无断裂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完整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理论整体性。

二、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的研究与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献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撑,研究马克思主义,就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中,回到历史和现实的情境中。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而言,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整体性视角,从三个方面详细地分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在《资本论》创作过程中的交互发展。首先,马克思早期在《资本论》的创作过程中不赞成劳动价值论是和他没有创立唯物史观有直接联系的;其次,唯物史观的形成与马克思创作《资本论》过程中从否定劳动价值论走向赞成、拥护劳动价值论的态度转变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唯物史观的创立正是缘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奥秘的研究;最后,唯物史观的完善和马克思在《资本论》创作过程中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是相互交织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以唯物史观的创立为前提,唯物史观不仅是剩余价值理论形成的方法论指导,也为剩余价值理论的系统化、全面化提供了理论的导向、逻辑的架构和实践的基础,而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也促进了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解和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到《资本论》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剩余价值理论与他所创立完善的唯物史观是交织交融的。有了这种交织交融,才有了唯物史观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的交互建构和发展,也才有了我们今天对唯物史观是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形成的前提的理解,也才有了我们对剩余价值理论是唯物史观科学性的充分证明的理解。可以说,马克思正是在剩余价值的三大形态与唯物史观的五大社会形态的交织交融中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反杜林论》的研究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西安交通大学王宏波教授在对《反杜林论》的研读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一从《反杜林论》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反杜林论》共分为三编,恩格斯虽然是从三编分别展开批判的过程,但三编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在内容上相互交叉渗透的,逻辑线索上是一脉相承的。《反杜林论》立足于批判问题的需要,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首先,恩格斯在全书的表述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素(主要指关键范畴和重要命题)的完整性;其次,《反杜林论》全篇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贯通性和贯穿性、逻辑展开的层次性和依存性、内容的相互渗透性。

安徽大学吴家华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典文本的研究,形成了对唯物史观新的思考视角。此前学术界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主要考察早期马克思如何从唯心史观转变到唯物史观,而唯物史观创立以后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学术界并没有深入研究,也没有形成明确的研究共识。由于没有形成明确的研究共识,研究的必要性就凸显出来,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整体性和历史性的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的新动向。同时,唯物史观的历史形态的考察也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建构提供了理论和历史借鉴。吴教授从历史形态的角度考察唯物史观为学术界研究唯物史观及其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创新。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处于主流的地位,要深化此领域的研究就要选择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研究进路。

复旦大学顾钰民教授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从低潮走向复苏、转折的标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有了实质性的发展,那就是在中国创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系列的中国化理论成果;最重要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以中国实践为基础并经过中国革命、建设实践检验的,这是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本质的区别。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处于主流地位,在全世界最具有活力和代表性,对世界的影响力最大。基于此,顾教授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重点应该转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上,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条件;二是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研究;三是深入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关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主动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的理论必然。云南师范大学陈路教授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体发生了转移,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解决的人类解放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社会批判问题的实践条件发生转变而造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传播到世界。这也恰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自身的、内在的本质和逻辑,同时也一定要通过其反映的客观规律和载体才能发挥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正好充当了载体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内容是最丰富的。首都师范大学陈新夏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结合中国实践发展起来的,其价值就在于回答并解决了中国面临的问题。陈教授同时提出了一个值得学界思考的问题,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如何面向世界?众所周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一方面要面对中国,另一方面也要提升一些普遍性的原理,这样才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作出中国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文化建设,首要的也是最紧迫的课题就是树立怎样的文化观。文化观与发展观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安庆师范学院罗本琦教授认为,应该从发展观理论形成的动态角度来考察二者的关系。首先和谐理念的升华推进发展观的发展,同时发展观的发展也引导文化观的价值方向,二者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和谐的价值观密切相关,社会和谐价值观的追求越浓,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就会更加真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发展、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推动力。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研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创新的内在要求。安徽农业大学孙超教授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所蕴含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谐”的新鲜血液。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继承性、创新性、民族性。

五、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

安庆师范学院朱士群教授介绍了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建设、课程设置方面的经验,从学科建设、方法论的视角并结合教学实践就认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谈了三点看法: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了解其竞争对手、批评者、反对者有助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我们深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就目前学术界为何没有认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朱教授认为有三个原因:首先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自我封闭和夜郎自大;其次是过分的功利主义和懒汉主义;再次就是缺乏研究的传统,没有专业人才,没有理论积累。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博士课程建设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结合自身特点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名作选分析”课程,选取有一定理论深度和代表意义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名家名篇来回应。朱教授强调要认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做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这个学科究竟是“大”学科还是“小”学科?这也是此次研讨会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吉林大学韩喜平教授分别从大、小两个方面给予了回应。韩教授认为,要更加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边界的历史演变的角度来加以考察。目前学术界大致从学科、文献追述、国别、制度、理论、实践几个方面来界定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科边界,这些角度都有道理,但也有偏颇。韩教授还向与会学者介绍了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而言,清华大学赵甲明教授认为现在处于一个转折关口,必须要有突破。突破口就在于要转变学科建设的思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本质属性角度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二级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一源多流、一元多线的,我们要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要把俄国化、古巴化、越南化的马克思主义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同时,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工人运动的状况也要加以研究。赵教授认为,目前二级学科设置中的国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并列关系分割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整体性,二者应该合二为一。合并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二级学科应该统领其他二级学科并渗透到其他二级学科中去,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整体性也就凸显出来了。

南开大学杨谦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研究的视角介绍了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研究的方法和特色——侧重重大范畴的专题式研究,在国别史、阶段史、传播史等多种史的研究视阈下选择专题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目前,已经形成了十几个特色专题,例如,社会形态、意识形态、生态观、发展观等。可以说专题史的研究使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抢占了学科发展的先机。

除以上五个方面外,与会学者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其他热点问题,如马克思早期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人文关怀的内涵、资本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科研究和建设问题上达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一是明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科、学术定位问题;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科建设要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

与会的专家学者在此次研讨会中再次感受了强烈的学科使命感,那就是要拓展、深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责任编辑李文苓]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中国化教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