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2012-04-29宋海峰

理论观察 2012年6期
关键词:就业难分税制对策

宋海峰

[摘 要]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三个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原因和教育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丰富民众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理解与认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分税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134 — 02

自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日趋困难。以前说就业难,是指找到一份工作容易,但找到待遇较高、发展机会很好的工作就难了。而眼下的就业难却是:民工都可以做的、可替代性极强的工作,大学生都似乎在拼、在抢。

上述现象令人深思,为什么大学生非要跟民工抢饭碗?大学生的文凭怎么贬值的这么快?

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背后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1999年的大扩招

1999年,中央政府为何启动大学扩招?原因主要有一个,那就是1997年国民经济软着陆。1997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事情,就已经注定了大学生今天的境遇。

从1989年中央政府“价格闯关”开始,国家逐步放开了价格,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更掀起了下海经商的浪潮,中国经济开始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变。1997年正好是中国从短缺向过剩转型的关键一年,当时国家经济遇到困难:(1)国有企业改制出现体制性漏洞,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腐败滋生。(2)通货紧缩,国内消费不振。(3)1997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出口压力增大,失业率居高不下。(4)住房单位化、公费医疗与养老退休制度使得政府收入不足,无法应对危机。

因此,拉升国内消费成为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时任总理朱镕基提出要实现经济软着陆,为此,采取了以下三个政策:

1.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增值国有资产,副作用却是:国企职工大量下岗。

2.花掉老百姓的8万亿储蓄存款。

为此,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1)大学扩招与收费。1999年,中国开始了大学生扩招的步伐,同时也启动了大学教育的全面收费制度。这个措施确实立竿见影,不仅刺激了国内教育消费,缓解了青壮年的就业压力,而且激发了大学校园扩建潮,许多高楼大厦平地而起,大学校园普遍出现施工繁忙的景象。

(2)住房消费开始走向市场化。住房市场商品化迅速推行,地方政府开始把“卖地”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城市本身的地卖完了,就到城乡结合部、村镇一级向农民强行征地,给他们极低的补偿,迫使他们进城打工。城市化进程被加速,农民工成为了城市建设最大的功臣,也成为城市低端劳动力的主力人群,默默承受着改革的成本。

(3)医疗改革废除公费医疗。政府亏空的养老机制废除。国民要看病,就得自己掏钱。于是,储蓄再次被迫拿出来消费,但这种消费是刚性消费,它没有弹性,其中还包含着民众的不满,一旦国家政策有所转向,这部分消费马上会变成防御型储蓄。

3.彻底反腐败。朱总理认为,在彻底反腐败的前提下,民众的生存压力虽然因改革而加大,但清廉的政府会重新分配财富、限制权贵资本,缓和贫富差距,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短暂的剧痛之后,百姓会尝到更多的甜头,中国社会能逐步走向良性的共同富裕之路。

然而,事与愿违,腐败不仅没有被根治,反而愈演愈烈。在腐败盛行下的消费刺激,使得民众的短期负担成为了长期负担,以致内需持续不足,中小企业发展滞后,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没有配套的结果,必然导致今天大学生的就业难。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原因:分税制改革造成经济结构和人力资本扭曲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财政的分成关系是地方留足自己的,富余的给中央。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地方政府的自利倾向,中央政府预算收入占全国预算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1993年达到最低点。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94年1月1日,中央政府开始施行分税制。其核心思想是:财权上移,事权下移。中央财力大大提高,而地方政府则走向财政困境,越往基层越穷。改革后,中央事少钱多,地方事多钱少。

地方政府要生存,地方经济要发展,都需要一定的财政收入作支撑。因此,地方政府都把财政创收当作执政的第一要务。其中有两个重要的财政来源:(1)中央的转移支付。(2)当地的大型工程建设。

转移支付需要游说,不是说办就能办的。但当地的大型工程建设却容易得多。因土地制度规定为国有或集体所有,地方政府以“发展经济”为合法性理由,强行征地,通过买卖土地获得“土地出让金”和各种税收,把土地转化成地方的财政收入。

加之,政府官员的五年任期制,导致地方政府短期行为严重:政绩、形象工程不断,而真正关涉大众利益的公共服务开支很少,因为它们不会对政绩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分税制改革后的经济特点是:政府主导,国民经济的增长容易依赖投资和出口,忽视国内消费。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比如,虽然GDP高速增长,但其代价惨重: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还伴随着隐蔽的权钱交易。最最要命的是,这些工程没有技术含量,并直接造成了两个扭曲:

首先,经济结构扭曲。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依然庞大,中小企业发展步履维艰。

其次,人力资源市场扭曲。目前中国人力资源市场有两个缺陷:(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缺少大量基础和高级技工,想当白领和管理者的大学生却很多。 (2)工资形成机制尚未成熟,工资的增长水平远远滞后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国需要最多的是技工,而非大学生。当每个大学生都怀着当白领、管理者的梦想进入社会后,他们会发现:社会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更没有相应的工资待遇。相反,社会需要的大量技工没有足够合格的人来填充,整个劳动力市场结构错位。

因此,大学生就业难表面上看是社会经济结构扭曲造成的,其背后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教育原因:大学教育质量滑坡

上大学究竟应该学什么?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生命体验,书本上的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什么叫学习?遇到问题,知道找哪方面的信息、资源,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找到这些信息、资源,同时也懂得通过什么方式整合、加工这些信息和资源,从而解决问题。可悲的是,大多数大学教育并没有传授这些方法。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在的大学教育依然停留在上个世纪90年代。教材依然枯燥无味,鲜活的理论变成无聊的说教;大学教育日益堕落为赤裸裸的市场交易:学生交钱买文凭现象时有发生,不少文凭代表的不再是学生的本事,而是金钱的累积;大学考试测验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而非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致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比较薄弱。

因此,大学教育质量如此滑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肯定不为社会所接受,大学生就业难是必然的。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对策

(一)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在于切实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国民经济从以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向以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

第一,政府应该尽快取消对服务业的政策管制,大力扶持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服务业越发达,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其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目前,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国家接近80%,而我国仅为40%左右。

我国服务业发展缓慢的现状,一方面降低了该行业提供脑力劳动岗位、吸纳大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缺少发达的服务业特别是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使我国的传统制造业迟迟未能升级换代成现代制造业,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劳动者就业市场的发育。只有放开对服务业的政策管制,让资源自由地流入这一领域,并以政策手段引导其健康发展,通过服务业的发展促进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从而大幅度提高经济体对脑力劳动者的吸纳能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第二,抓紧推动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

制造业是我国非农就业中吸纳劳动力最多的行业,全国30%以上的从业人员都在制造业。尽管制造业在迅速地扩张,然而对于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却并没有得到同步的增长。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行业,同样由于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同样非常低,2005年大专以上从业人员仅占8.73%,而农民工则占了51.74%。

由于低端制造业处于产业链的下层,技术要求不高,所创造的附加值也低,不适合大学生进入。而高端制造业处于产业链的中高层,需要大量的先进技术与技术创新,更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因此,高端制造业非常适合大学生的集中就业,只有高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才可能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难。

(二)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千方百计地增加新的就业岗位

政府应该在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给中小企业以优惠,减轻他们的负担和运营成本,为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一个优良环境,推动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实践表明,中小企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力量。同样的资本量,中小企业吸纳的就业量远大于大企业。根据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对北京市城镇单位用人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若是按所有被调查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来加以五等分的话,就会注意到,随着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的增加,每万元吸纳的就业数量呈现递减的现象。因此,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是吸纳就业增长的积极力量。

另外,对于招聘大学生就业的中小企业,政府可给予相关就业扶持政策:优先安排财政专项引导资金;企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对于吸纳符合有关条件的应届毕业大学生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放一定数额、年限的贷款,市县同级财政应给予相应贷款贴息和相关补助补偿。

(三)高校应该提高办学水平,狠抓教育质量

首先,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长远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自主学习、不断创新的优秀大学生。

其次,推进教育改革,把握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律。大学要转变办学思维,使教学与市场接轨。市场需要懂什么知识技能的人才,大学就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知识技能;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学科结构;实施高校扩招后,教育部必须协调高校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必须实行差别化的政策,如对高职教育实行宽松政策,对于本科及以上教育采取宽进严出政策,确保教育质量。

第三,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保驾护航。高校要尽快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求职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参 考 文 献〕

〔1〕李文星,范逢春.中国经济新焦点评析〔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0.

〔2〕汪大海.挑战失业的中国〔M〕.北京:经济时报出版社,2000.

〔3〕郭寒宇,毛晨蕾.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8,(04).

〔4〕吴克明,朱慧丽.大学生就业难对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04).

〔5〕周其仁.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金明善.生活中的经济学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9.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就业难分税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我国国地税机构改革的背景及方向分析
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治理理念视角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考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分税制改革背景下的土地财政与房价关系研究
浅议我国分税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