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思路
2012-04-29白立娟
白立娟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我国过去几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现象依然存在,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做到“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道路;城乡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6 — 0077 — 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样的国际地位、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工作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新抉择。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新抉择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科学发展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在过去十年我国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主要包括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作为头等大事,实施了一系列重大行动。自2004年以来,粮食连续增产,2007年起产量稳定在5亿吨以上。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作为重要途径,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推动制造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逐步提高发展质量。着力实施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初步扭转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国土空间开发朝协调、有序的方向迈进;稳步推进城镇化,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努力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状况、逐步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成为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目标的国家,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
过去几年,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仍然制约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然今后我国经济科学发展的主线。
(一)发展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局部地区和领域发展程度不高。除东部沿海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区域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中期乃至初期阶段。贫困人口规模大,按照2011年中国制定的新的农村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2 300元),扶贫对象尚有1.22亿,且大多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区域,消除贫困任务极为艰巨。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增长的惯性作用,使中国人口总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同时,中国的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转岗就业、青年就业、农村转移就业等压力较大。老龄人口比重迅速上升,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刚刚建立,与其他主要发展中大国相比,保障水平还较低。
(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发展的不可持续问题突出。中国的地理地质环境复杂多样,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土比重偏高,自然生态条件相对恶劣。占52%的国土面积是干旱、半干旱地区,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碱化等中度以上明显退化的草原面积约占半数。极度脆弱的自然环境给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带来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重大威胁。另外,中国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资源占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7%、17%、17%。中国经济依然处于重化工业比重偏高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短期内难以摆脱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持续面临资源、环境的的巨大挑战。
(三)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人口流动与转移带来的社会管理压力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发展差距较大,贫困地区发展落后问题突出。三次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国内消费需求明显不足,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
所以,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了扎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一定要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主线。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崭新思路
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是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调整,但在不同时期根据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又存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党的十八大对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重点做了战略部署。我们要在深刻领悟十八大相关论述的基础上找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
中国要在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其中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目标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求,我们在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定要向十八大部署的一样做到“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方面。
(一)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制造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严重、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城市化质量不高等问题突出。如果不改变过去“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即使将来有一天我们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也很难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所以,发展不应该仅是总量的增加,更应该是效益和质量的提升,提升效益和质量应该是我们今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立足点。
(二)把推动发展的重点放到“四个着力”上。
1.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其中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最主要和最活跃的因素,过去计划经济其主要弊端就是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市场经济在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方面比计划经济优越。但是市场经济是不是自发的存在发展活力而不存在激发和调动市场主体活力和积极性的问题呢?当然不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个永恒的议题,市场经济体制也需要不断调整各种激励机制,使各种市场主体的活力充分涌现,从而才能推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大型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等问题,仍然严重制约着市场主体的活力,对此,必须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创造体制政策环境。而且,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市场主体也不同程度的遭遇发展难题,为此,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激发市场主体的新的发展活力,使其能够度过难关,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我国以较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压力,面临着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发达国家曾经拥有的资源环境等有利条件,是目前我国所不具备的。我们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创新。如果没有创新能力的提升,就难以真正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而我国目前创新能力不强的现实更加迫切要求我们着力提升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新技术实践转化,完善创新评价、激励,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3.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其中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面,当前持续的国际金融危机证明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所以,我国也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另外,我国风设备、锂电池、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多晶硅等部分新兴行业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也比较严重,因为,现阶段我们要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而且我国制造业发展粗放型发展方式仍占主导,产能过剩严重,对此也有必要进行制造业的调整,发展先进制造业,使我国的制造业在面临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时能够长胜不败。
4.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我国高技术产业遇到发达国家的强大压力,过去靠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获得的贸易大国地位面临着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和亟待摆脱经济虚拟化引起的金融危机的美欧国家“再工业化”的威胁,在这样的国际市场形势下,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培育开放型经济新的发展优势将是我们长期的必须选择。
(三)加快形成“五个更多”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1.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我国人口多、地域广,很多国外的企业都纷纷把眼光投入中国的广大消费市场中,没有理由这么多的消费需求我们自身不去发掘和利用。而且,国内外经验也证明,只有立足内需才能抵御外部冲击,比如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受到冲击较大的都是外向型以出口为主导的部门和企业。所以,我们必须尽快改变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增长格局,把经济增长的眼光投向国内,扩大国内市场,扎扎实实改善民生,增加居民消费力,为国人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使消费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架马车。
2.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严重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大了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要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
3.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我国目前面临的情况,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都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
4.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那种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都非常低。比如,我国的耕地、草原、淡水、森林等资源总的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拥有量却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二、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又比如,我国许多矿物质和可开发能源的总量名列世界前茅,有些甚至是世界第一,但人均占有量相当多的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人均石油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左右。而且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把节约资源和实行循环经济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不仅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和长远发展的大计。因此,必须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5.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生活条件和居民收入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广大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仍然滞后。要加快消除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注重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使不同区域的人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缩小生活水平的差距,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八大论述“四化”同步发展,是在过去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理念基础上的理论深化和创新,是现实生活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部署。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部署中,不论是“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还是“五个更多”的要求都始终体现着深化改革的理念,深化各项经济机制、体制、方式甚至人们经济观念的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深化改革的理念支撑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将取得重大的进展,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必将可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110,119.
〔责任编辑:冯延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