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学区管理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12-04-29张彦祥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海淀区学区优质

张彦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如何实现区域内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成为摆在区域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大命题。近年来,全国已有一些地区,如广州、沈阳等地开始了区域内学区化管理的尝试。北京市海淀区已走过40年的学区管理历程,现有的12个学区,管理着全区30个街道和乡镇的118所小学,“区—学区—学校”三级管理网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管理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并运行良好。学区管理机制在促进海淀区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系统思考,整体布局,优化学区管理规模与结构

海淀区作为首都的教育大区,教育规模大、区域广、类型多、差异大。改革开放后,海淀区将原有的中心校体制改为中心学区领导体制,并沿用至今。但多年来,各个学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学区功能定位不清晰、学区内学校规模和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也阻碍了学区作用的有效发挥。

为提高学区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海淀区对全区的区位优势与发展机遇进行深入调研与系统分析。2012年,海淀区教委遵循“相邻合并,强弱联合”的原则,打破原学区间的分割,对各学区所辖学校的数量和规模进行整体调整,使各学区义务教育布局更加合理。

1. 规模调整:促使12个学区间办学水平相对均衡

原有的学区间在规模上存在较大差异,大学区辖十几所学校,小学区只有五六所学校。通过整合、重组、合并等多种途径,我们共设置了海淀、东升、羊坊店、五棵松、双榆树、二里沟、西苑、四季青、西北旺、温泉、苏家坨、上庄共12个学区。调整时将相邻学区内的学校进行合理分配,使调整后各学区所辖学校的数量和规模大致相当,逐步缩小了学区之间规模、水平、均衡度的差距,加大了学区内各种教育资源的统筹和协调力度。

2. 结构改善:区内44所优质学校的学区分布相对合理

海淀区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共建设44所小学素质教育优质学校,分布在各学区内。由于诸多原因,优质学校分布不够均匀,有的学区优质学校过度集中,而有的学区优质学校相对匮乏,导致学区内出现择校现象,不利于学区内各校均衡发展。在此次调整中,我们对优质学校的学区归属进行重新分配,基本达到各学区内优质学校的数量和分布相对合理,学区间相对均衡。

3. 质量提升:“以强带弱”推动区域学校共同发展

为促进各学区的科学发展,我们让调整后的各个学区内都有优质学校作为“领头雁”,引领学区内相对薄弱的学校共同发展,达到学区间优质资源相对均衡的目的。

■理念更新,政策跟进,让学区管理更加规范高效

从目前各地的探索来看,学区化管理并无固定的实践模式,各地在学区职能、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与成效上也各有差别。例如:北京东城区实行学区轮值主席制;辽宁省沈阳市的实验区内的大学区,实行牵头校校长任学区长的机制;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的每个学区由一个名校牵头,不同层次且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若干所学校组成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及共同发展的协作体。

在已往的学区管理与发展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学区职能范围笼统,承载任务过重;学区校长一人身兼多个法人代表,责任大、负担重;学区与基层学校的管理关系需要界定等。2007年7月,海淀区委教工委、区教委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心学区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后,我们又多次召开学区书记校长“学区管理职能研讨会”,围绕学区职能设定、岗位设定、角色转换等管理领域的问题展开研讨,初步理清了学区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进的领域。

1. 聚焦责任,赋予学区独立法人的地位

海淀区各学区均为具有独立建制的法人单位。学区校长是学区的法人代表,要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所管辖学校发展负责。《意见》规定:“学区书记、校长每年向区委教工委、区教委述职,同时向所辖学校书记、校长进行个人述职。加强学校书记、校长队伍建设,提高书记、校长的管理能力,协助区委教工委对所辖学校的正职进行考核。”

2. 权责分明,学区人权、财权、事权独立

与许多地方的学区的“务虚”配置不同,海淀区各学区自己有独立账号,有固定的人员编制,有独立的办公机构,设置党总支、教育管理、教学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部门,这给学区在落实各项工作、配合各部门工作、指导学校改进、促进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极大保障。

3. 职责细化,六大要求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为细化学区的管理职责,《意见》明确指出:“学区主要负责指导所辖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和区域规划,认真贯彻执行教工委、教委的各项任务。”学区要“对所辖学校进行组织领导、统筹规划、队伍建设、业务指导、资源整合和监督评价,具有承上启下的协调、指导和服务作用。”这些规定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提高学区管理效能,赋予学区承担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价值引领、资源共享,以学区内均衡带动全区教育均衡发展

区域教育管理是否有效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管理活动实施后,是否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是否调动和激发了各学校干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学区在明确了自己的管理职责与权限后,在学区内建立科学民主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与机制,进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

1. 校际携手互助,共享共生,从共好走向更好

例如:海淀学区积极营造一种和谐的、开放的、包容的、支持性的组织环境,使学区成为学校之间、校长之间、师生之间携手互助同行的“学习发展共同体”,从共好走向更好。他们创建“携手工程”,搭建“携手工程”发展框架,在校际间结成“好伙伴互助”学校,达到优质共享;设立学区的资源校,组织各校的干部教师团队走进资源校观摩交流、经验共享;创新路径,积极践行学区内“六好”措施:“好书”共读,“好课”共品,“好场所”共用,“好伙伴”结对互助,“好经验”共享,“好邻居”联片教研;制定“携手”评价机制,激励学校、教师成长。各校在携手互助中共生、共享、共赢。

2. 引进高端专业支持,推动各校的内涵与特色发展

优质的专业支持对学校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但以一个学校的力量往往难以获得足够多的优质资源,学区管理在这方面就可以发挥出其规模优势。例如:经学区的协调和努力,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选派具有博士学位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及管理能力的专家教授担任四季青学区所属学校校长顾问,组建“专家顾问团”,建立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核心的四季青学区学校发展共同体。

又如:海淀区在全面推进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进程中,提出了对教师培养的“421”计划,要求各学区组织由特级教师为导师、市区级骨干教师为学员参加的“名师导师团”。西苑学区率先成立导师团,成员均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覆盖了学区内所有学校和众多学科。学区还整合资源成立窦桂梅语文工作室、张红数学工作室、李兰瑛数学工作室、范冰英语工作室、北大数学团队工作室等5 个名师工作室。

3. 关注一线,深入学科,促进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

例如:西北旺学区以海淀区校本教研协作体为依托,把“构建教师发展学习共同体项目”列为重点工程,催生出了具有北部特色的教育发展共同体。项目组成员涉及每所学校、每个年级。在全学区统一教研时间的基础上,学区596名一线教师全员参与活动。共同体设立了6个学科10个项目组,涉及各个学科、各个年级。12所学校整体参与、协调合作、互动研讨、共享经验。借助共同体,学区打破了学校原有的管理方式,打破了家校、校际、学科间的界限,为教师创建了最大的发展空间。

4. 抓好过程管理,进行质量监控与评价,提升教育教学品质

学区还肩负着加强学校教学规范化管理,指导学校抓好教学过程管理,发挥学区教研、科研作用,进行各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职能。例如:羊坊店学区为提升教学质量,在学区内对各校学生质量监测成绩进行认真分析,明确学区的发展优势,查找不足,提出学区整体推进措施:其一,在学区内成立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其二,达成三点共识;其三,提出五项具体措施。学区只有做到统筹兼顾,帮扶薄弱的学校和学科逐步优质起来,才能走向教育的均衡与公平。

猜你喜欢

海淀区学区优质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