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给无限的少数

2012-04-29李浩

新作文·高中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作家网预见性人性

李浩

少数,是一个问题,它要求一个人的写作从一条惯常的、习见的、“正确的”、属于时代流行思想的大路上岔开去,“一意孤行”,将自己放置在一种恒定的幽暗之中。哈罗德·布鲁姆在他《影响的焦虑》一书中也曾发出这样的警示:“具有预见性是每一个强者诗人不可或缺的条件。缺少了这一点,他就会沦为一个渺小的迟来者。”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预见”都不会贮藏在不思考的流行思想中,不会贮藏在被旧有文学、社会学、哲学或其他学科证明了数十遍、一千遍的“真理”中。这种预见性,也必然遭受某种程度的不被理解,但它却是文学最本质、最可贵的品质。

所谓少数,更要求写作者遵从内心,遵从艺术,勇于探险,而不是曲媚,无论是对大众、权贵、利益,还是对文学史,甚至另一个“自我”,都得抱有些警惕。在这个意义上而言,所有有效的写作都是先锋性的。当然,在我看来,少数也不是一个刻意追求,也绝非是简单地说“不”、简单地悖反,而是怀着怀疑和忐忑追问:必须如此吗?非如此不可吗?有没有别的可能?在别的可能中,又会有怎样的遭遇和问题?

有人说,作家是人类的神经末梢,我深以为然。无限,则是另一个问题,它要求一个人的写作既是前人经验的某种综合,又应当有永远不被穷尽的新质,100年、200年过去,当它所依借的所谓“时代背景”生出变化,那些依借这一背景而生发出的丰富、深刻、意味都被耗尽之后,它依然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依然具有新意,它依然是丰富而深刻的,100年、200年后出生的人还能从中读出会心。无限是前提,写给无限的少数,在我20多年的写作中,一直充当着我的终极理想。

我绝不否认时代中共性的成分,它对一个作家、一代作家影响巨大,但真正优秀的作家肯定会在那种共性成分和习惯性写作中做出延伸,成为林外的树。写二战,写纳粹,写德国,你看看伯尔、君特·格拉斯、海纳·米勒……他们是如此的个性鲜明,又全部抓住了那个时代和人性中本质性的东西。

陈思和在《低谷的一代》中如此评价:“综观70后作家的创作,作家的眼睛基本上是紧紧盯着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描述的是消磨意志的日常琐事和无所作为的人物命运,这样的故事讲述多了,展示的仅仅是生活中波澜不起、死水一潭的一面,或者生不逢时、自然淘汰的某些角落的现实,但是,对于新世纪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导致的潜龙腾跃、拖泥带水的混乱而壮观的世界,对于经济刺激下人性发生变异、恶魔般的自我膨胀与自我堕落的惊心动魄现场,对于人文精神在危机中重新涅槃的追求和想象,都没有能够切身感受和自觉意识,因此也不可能有触及灵魂的表达。”在我看来,他所言及的当然并不是所有70后作家的问题,有一小部分作家可能在他的视野之外,但这个警告,值得我和所有的70后作家(其实也包括60后、50后作家)反思与警惕。

(摘自中国作家网2012年3月23日)

猜你喜欢

作家网预见性人性
王云昌
“早知潮有汛”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冬日念·故知
人性的偏见地图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功能与人性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