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计划”背景下经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2012-04-29刘曙霞

会计之友 2012年6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经管类教学改革

刘曙霞

【摘 要】 文章结合高校本科段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教学现状,针对经管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课程设置以“学科为本位”,职业性不强,课程设置不讲特色,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滞后等问题,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方向及措施进行探讨,具体的措施有: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打造实战型卓越师资队伍,完善学分制,增加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块等等。

【关键词】 “卓越计划”; 经管类; 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以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破茧而出。“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卓越计划”的实施,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主动服务社会需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后备工程师。同时,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探索经管类学科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引导经管类学科教育改革的方向。“卓越计划”,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卓越计划”是针对工科专业,但教育部希望以“卓越计划”为突破口,推进高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当前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长期以来,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课程教学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要求,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缺乏,师资队伍从学校门到学校门,没有实践经历。

(一)课程设置以“学科为本位”,职业性不强

在课程教学中,各门课程过于追求各自的系统完整性,忽视课程之间的衔接,造成很多内容重复。如马斯洛需求理论在管理学、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等课程都会涉及,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听教师讲过三到四遍。内容的重复,造成课时的浪费,教师学生忙于讲课、听课,无法分身参加实践。在课程设置时,基于某具体岗位能力要求课程群设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职业所需的知识分散在各课程之中,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

(二)课程设置校际间千篇一律,不讲特色

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要脱节,培养方案在制定过程中某种程度上存在闭门造车,方案论证常常是校际间的交流,行业的参与度不高。虽然有些学校早有与社会接轨的理念,由于受多种条件的限制,没能落实到培养方案中。部分高校不顾自身的办学层次、生源素质、区域特点,盲目跟风,向重点高校看齐,以重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一律为高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及能力要求的雷同,必定导致课程设置的雷同。“我国各高校专业课程中专业必修课程多,选修课少,高校专业学分一般占总学分比重在18.28%~39.35%,其中选修学分占27.5%~55.13%,而且专业选修课多为限选课,对学生的特点及兴趣爱好关注较少,无法实现专业分流,这也是造成专业方向趋同的一个原因。”①

(三)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专业课程中基础理论所占比重过大、实际操作部分内容缩水、操作性不强是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通病。在课时分配上实践课时严重不足,毕业实习采取“放羊式”,由学生自行安排。教师教学方法仍以灌输式为主,所举案例常常不是教师亲自经历,而是案例集中耳熟能详的故事。虽然也有一些高校尝试运用各种课堂实践方法,如讨论课、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社会调查等方法,但总体来说受经费、教师个人的责任心等因素的影响,还是偶一为之,不能常态化。

(四)教学内容滞后,不能与时俱进

“教材内容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模式、管理方法与技术日新月异,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整合、梳理、更新显得尤为迫切。”②目前我国经济管理类部分教材内容陈旧,知识信息量小;课程内容重复多;还有一些教材直接从国外引进,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有些地方高校选用教材向重点高校看齐;教材意义、原则等理论问题偏多,实务操作内容偏少。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一是教材出版把关不严,导致低质量教材泛滥。出版社对编著者缺乏必要的资格认定,编著者缺乏实战经历。二是教材的选用程序存在问题。学校有关部门只提供教材目录,很多教材没有样本,教师无法作比较,一旦选错了只好将错就错。

二、“卓越计划”背景下经管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利益共同体”

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务院清晰地规定:高等教育在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增强学研产融合,大力促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产业界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在企业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列入国家首批“卓越计划”的高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国家在财政上给予补贴。卓越经济师的培养离开企业真场实景的锻炼,只是一句空话。高校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首先要选好单位。作为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最好是集团公司;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管理正规化;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愿意为培养人才投入人力物力。企业配合学校培养人才是有代价的,仅靠企业的社会责任无偿为学校服务,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如何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一是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专项拨款补偿企业。二是学生的培养费与企业共享,要求学校让渡利益。学生在校时间缩短客观上也减少了学校培养人才的支出。三是为实习的企业持续提供人才,前提是这个实习单位持续要人。

(二)以打造卓越师资队伍为突破口,走出去,请进来

“卓越计划”的成功与否师资是关键。“卓越计划”的师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成:首先是“请进来”,聘请事业有成的企业家、高级经济管理人才作为学生的导师,以师带徒的方法重点培养优秀学生,面上可以请企业家、高级经管人才作为客座教授进校为学生作系列讲座。加强教师与专家的互动,创造机会让教师与专家多接触、多交流、多学习。其次是“走出去”,实行高校教师企业挂职制,要求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具备一定的从业经历。新教师入职助教阶段首先到企业上班,规定没有从业经历的教师一般不得从事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制定定期轮流到企业顶岗工作的制度,将在企业挂职的经历作为评定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对在企业工作的教师,要求企业配合学校视实习教师为员工正常考核。最后,将双师型要求落到实处。鼓励教师具有本行业的技术职称,做到双师与非双师待遇不一样、专业技术在教学中用与不用不一样。

(三)完善学分制,增加实践环节的双向选择制

“卓越计划”目的在于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在培养学生中要以人为本,要加强引导,重视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和支持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和他们个性的发展,使真正符合岗位要求的学生脱颖而出。同时需要采用完善的学分制来保障学生广泛知识面的掌握。对于学生实习等实践活动应当采用双向选择制度,一方面以保障学生能够找到自己满意和感兴趣的企业与岗位,并可以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施展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选择满足实习岗位要求的学生,并作为企业人才招聘的候选对象予以培训。如此良性循环,一定可以使“卓越计划”的教学实践工作取得成效,同时也能够使“产学”合作得以长期快速发展。“当然,双向选择过程中可能使某些学生处于被动,甚至可能被‘淘汰,因此应该严格依照教学过程中的重修制度,才能有效地加快学风建设。”③

(四)增加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块

为解决职业知识不成体系、本科生职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模块教学的方法,集中时间加深学生对职业岗位要求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做既能保证课程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又强化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根据企业岗位的要求,在培养方案中,根据课程性质每学期安排1—2周的模块实习,这样的实习可以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有条件的也可以放在校外进行。如盐城师范学院开展的会计专业校内会计手工操作模块实习、旅游管理专业餐厅服务校外模块实习、市场营销专业销售技术校外模块实习、国际贸易单证制作校内模块等实习,都属于这样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缺陷。

(五)实行教与学的考核机制改革

“卓越计划”应该以考核制度引导教与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关于教师教学方面,应该加强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考核,将教师个人挂职时间数作为工作量的硬性要求进行考核,并对挂职期间的科研成果规定方向与数量。关于学生学习方面,应该将过去传统的单纯以试卷、论文为单一考核的形式进行改革,考试形式、考核内容灵活多样,注重对能力的考核,对模块实习、社会实践学分单独考核。改变过去对毕业实习学分随意送分的做法,加强对毕业实习的巡视与指导,细化实践环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态度、实践成果方面的考核。如增加实习单位的调查分析报告、对策研究、实施方案等考核内容,导师与老师、学校与实习单位双重打分,合并记入学生成绩。

(六)加大教材评审力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针对当前教材存在的问题,要加大教材评审力度,教材出版前必须经行业专家集体评审,通过评审方可作为教材出版。希望有关部门评审精品教材,必须有评定专家签名以示负责。对精品教材要规定时效性,定期进行评审,一旦发现内容陈旧,取消精品教材的称号,以防误导。经管类的教材编著鼓励行业专家参与,凡有行业专家参与编著的教材,出版社、教育行政部门可给予政策补贴等等,从而保证教材内容与行业接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过时的内容。高校征订教材时,要求教材科必须提供样本,对于校内老师自编教材,需要送校外专门评审通过后方可使用。

“卓越计划”立足于高等学校的优势专业,坚持以“联系实际、严谨严格、服务国家”为原则,依照我国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适应中国国情的高素质高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依照“卓越计划”的要求,用全新的思维方式,不断提升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体系,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实现课程教学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李中斌,杨成国,陈银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通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54-55.

[2] [美]杰里·W·吉雷,安·梅楚尼奇.组织学习、绩效和变革[M].康青,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3-24.

[3] 王建梅,李永堂.从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看高校双语教学[J].中外教育研究,2009(4).

[4] 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7).

[5] 陈志祥.创新双语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与现代化,2010(1).

[6] 李合琴,杜晓东.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7] 张志华.影响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因素及对策[J].职业时空,2009(7).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经管类教学改革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关于卓越计划的《交通运输商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