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机关的办公室主任

2012-04-29完颜绍元

记者观察 2012年6期
关键词:主簿主官太守

完颜绍元

现代办公厅的雏形

现代汉语中的“办公室”有两层含义:一为泛称用来处理公务的房间;二是特指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内设置的办理行政性事务的部门。审阅考察载籍,这种职能至少从汉代起就已经编入官制了,而其最古老也是沿用最长久的名称,就是“主簿”。《文献通考·官职考》说:“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至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监以至州郡县,皆有之。”其职任,则有“付事钩稽,省署抄目、监印”等,就是向官署内其他部门交办公事并监督执行,考核勾销簿书,或缮校文件并摘由归档,坚守公章,乃至“录门下众事”,即综理其他各种内务。

身边总要有个亲信的人

自秦始皇奠定中央集权体制以后,历来各级官署的正佐官员乃至属员,都是中央任命,唯机要秘书、办公室主任、机关警卫负责人(如“门下督”之类)这些职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体以隋唐为转折性标志),多由主官自己辟除,通谓“亲近之吏”。这种任命方法,造成了主官与所任之吏的生死(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古籍文献中主簿与主官同赴黄泉(如:董卓的主簿田仪),主官临危托孤(如:东汉末年汉阳太守傅燮与主簿杨会)的事多有记载,至于主簿救“主”的事例更多(如:汉顺帝时的宁阳太守的主簿和汉灵帝时的会稽太守的主簿)。

从长官说了算变为中央任命

这种带有私人性质的主官与办公室主任的关系容易在官场上形成小圈子,尤其到东晋南朝时期已发展到极致。随着加强中央集权、整肃吏治,从隋唐起办公室主任的体制转入了改革。即:由以往的由主官任命改为由中央任命。由于该由中央任命,所以地方官府的办公室主任的地位和权限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汉代,县令、县丞、县尉同为中央任命的“长吏”,主簿为丞、尉即佐贰(辅佐主司的官员)层次下的属吏。唐代则县丞辅佐,主簿则排序为位在县尉之上的第三把手。其职权,则明确为“掌付事钩稽,省署抄目,纠正非违,监印,给纸笔、杂用之事”。其中,“纠正非违”这一条,就是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大科室及典狱、经博、市令等其他部门负责人和办事员行使风纪监察之权。

宋基本承唐制,而到明清时期,官府办公室制度又见改易,并逐渐进入异化阶段,就是从国有制蜕变为私有制。异化的原因与明清时督抚的设置有极大的关系,是从督抚自辟办事班底开始的。异化后,地方政府的正官老爷赴任,照例是眷属外,还有俗称“幕友”“长班”(也叫长随)及“家人”等一大串。幕友即私人秘书,按钱粮师爷、刑名师爷等名目,协助“东家”即长官办理征税、司法等事务。长班和家人,就是跟着去接管办公室和其他衙署内务的专业人士。其中领班和助理通称“大爷”“二爷”,听使唤跟着见习的叫“小三子”或“三小子”。

“主任”“秘书”很有前途

由中央任命也好,私人异化也好,“主任”“秘书”这个特殊的职位是很有前途的。因为他们在特定的岗位上得到的历练比别的官职更为全面,所以“赏拔多至重官”并非虚语,一般能给一个抓总的正官。如:《旧唐书》卷一一二述李国贞简历:“有吏才,历安定、扶风录事参军,皆称职,累迁长安令,寻拜河南尹”;又如颜真卿的老哥颜杲卿,也是“有吏干,开元中为魏州录事参军,振举纲目,政称第一,天宝十四载摄常山太守”。“吏才”或“吏干”的白话释义,大概就是“做官的材料”或“做官的本事”吧。确实,一个人如果把一个办公室主任当好,领导同僚大致满意,就称得上会做官了。从日本内阁的官房,到美国白宫的办公厅,皆以此职为关键人选,莫非古今中外的官场规则也有相通之处?

摘自《中国式官场——回望千年潜在规则》

猜你喜欢

主簿主官太守
Beat the Grass and Startle the Snake打草惊蛇
让子弹飞
做官不识字
处理军政主官关系“六诀”
曹操割发代首
“太守”是怎样的官职
坚持“五环闭合”加强师旅团主官队伍建设
不知足诗
愤怒是一剂良药
苏联红军部队主官体制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