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官员在网络舆情中的“失语”
2012-04-29姜胜洪
姜胜洪
个别领导干部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消极应对
目前不少政府部门和企业对处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紧急事件高度重视,不断制定、更新工作预案。但是在应对虚拟世界的突发舆情事件过程中,一些政府及其官员却仍不肯正视网络的影响,面对媒体的层层追问和网民的不依不饶,仍然是虚与委蛇、消极应对。
主要表现有:使用鸵鸟政策,以不回应、拖延时间或者不屑于回应来应对网络舆情,心存侥幸心理,认为只要熬过舆论高峰就可万事大吉;自我评估过高,认为所谓舆情事件不过是少数不明真相人员煽动而已;不重视舆论高点的掌控,对于某些已经被微博关注的事件“只处理、不报道”或“先处理、后报道”;更有甚者颠倒处理一般突发事件顺序,试图采取封锁消息、对当事人采取强制措施等,造成矛盾积累甚至激化,使政府应对工作陷入极度被动。
另外,部分地方政府问责流于形式,缺乏对公共事件切实有效的解决良策。为了应对舆论压力,官员被高调问责,随后又被不经意地发现低调复出,几乎成了现实操作手法的铁律,沿着出事→问责→冷却一段时间→悄然复出→被发现→舆论哗然→解释复出符合规定→不了了之(个别新的任命被撤销)的不算完美但有惊无险的轨迹一路狂奔,于是导致官员被免后又悄然“复出”,继而成为舆论焦点,引发舆情应对的二次危机。
提升利用官方微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目前各级党委和政府应逐步向制度性维稳转变,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积极探索利用微博收集社情民意的新方式,及时准确地把握全局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通过入驻微博,拓宽信息渠道,从而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舆情应对能力,防止公共事件中恶性谣言等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重视政府微博在突发事件中作用。政府是突发事件处置的主体,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微博应对能力是处置突发事件的关键。政府部门应加强微博网络舆情监测,把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纳入突发事件应对管理范畴,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反应,采取网上正面引导,网下了解情况、化解矛盾同步进行的方式,进行有效疏导。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一定的媒介素养,鼓励领导干部应用博客、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正确信息,汇集社情民意,做好网上群众工作,掌握微博的传播规律和走向,提高政府的突发事件微博应对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微博,主动抢占信息发布权,第一时间发布准确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最大努力解决民众的合理诉求,避免谣言扩散,掌握舆论主动权,最大限度地化解或减少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建立更加科学的干部复出机制。纵观近年来的重大突发事件,官方在危机应对过程中的一个普遍做法是问责,地方政府舆情应对过程中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免职处理的现象趋于普遍。但是,从理性上讲,这种问责不是为了解决事件本身,让相关官员下台甚至没有程序上的合法性,如同处置突发事件将责任归结于“临时工”的现象。要防止舆情处置不当给政府公信力造成的二次伤害,需要建立被问责官员复出的回应机制,包括明确复出任职的事由、依据、程序是什么。同时要完善复出的社会监督机制作为配套,在结果公示时更要注重对社会的回应和主流意见,甚至可以开听证会,在多数民意认可的基础上才能复出。此外也要加强源头治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要进一步健全。再者,用人失察也要负一定责任,并用制度进行规范。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编/刘建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