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生态平衡与自我净化

2012-04-29单学刚

人民论坛 2012年6期
关键词:博客网民舆论

单学刚

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虚拟社会管理

当下,社会管理创新正在有序推进,而网络这一虚拟社会的管理无疑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虚拟社会管理不好,也会影响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网络管理是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早已成为了社情民意新的主要表达载体。网络舆论出自社会各个基层,特别是“草根阶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最“原汁原味”的民意。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在考察人民网时强调,“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近年来,我们都见证了各级党政机关从“怕网”到“用网”这一过程的进步。面对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的新格局,提高网络管理能力,无疑可以为党和政府把握社情民意、推动科学执政、促进社会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政府依法管理互联网,制止网上黄赌毒泛滥,规范和打击网络水军,堵截恐怖势力借新媒体兴风作乱,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总结的思考。一个核心问题是,是要不断扩充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让政府扮演全知全能的网络警察角色,以“有形的手”强力扑杀网上各种“有害信息”,还是要充分尊重网络传播规律,更多地以“无形的手”调节网络舆论生态,推动互联网发挥自我净化的功能,推动网民在网络社区实现“自律”和“自治”?在互联网舆论方面,单一威权手段更容易激起网民的抵触心理。对于“未知超过已知”的互联网,更需要找到自身的制衡力量。

允许不同声音彼此竞争,让网络的自我净化机制效能最大化

以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吸纳了当今社会的信息传播,能量越大,责任也越大。一些未经证实的传言,甚至是涉嫌诽谤的恶意炒作和谣言也传播开来。2011年,网上就出现了武侠小说家金庸的第二次“病故”、广州眼癌儿的母亲闹市跪求救助、“宁可为妓绝不为师”的杭州“西子可儿”、“南昌大桥数百人自杀”等谣言,给公众与社会和谐带来困扰。如何廓清意见表达和侵权等不法行为的边界,维系理性的讨论氛围?

于是,一些网站运营方、民间机构和专业人士行动起来,以微博账户发布“辟谣”信息,借助调查研究和专业知识,甄别网上流传信息,为某些情绪化的舆论热点降温,让意气风发的“意见领袖”发声时多了一份谨慎。从积极的角度看,网络舆论场应该形成这样的制衡和对冲机制。新浪网在2011年岁末设立了“微博辟谣”官方账户,现已发布约250条辟谣信息,粉丝62万。新浪辟谣小组每天收到的求证和举报信息过百条,忙的时候甚至需要三十多个人同时工作。造谣者将被暂停发帖和启动“被关注”功能。

说到底,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有赖于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郭美美”风波中,曾有网友主张“人肉搜索”,邀请电信机构内部人士利用职务之便,将郭美美的通讯信息曝光。这一提议立刻遭到多数网民的否决,理由是“程序正义”更为重要。金庸两次“被死亡”的谣言,发端于微博,也迅速消解于微博;日本地震后的中国抢盐风波中,微博成了辟谣的主力;一对演员夫妇敌视同性恋者的微博言论,也受到网民的普遍批评。

网民的自我管理、网络的自我净化功能发挥得好,有助于克服公权力的缺位和越位。对政府来说,只有允许不同声音彼此竞争,才能让网络的自我净化机制效能最大化。

引导网络人群分流、议题分化

微博等网络载体的媒体特征和时政色彩过强,让网络舆论显得过于干燥,甚至带有某种火药味。那么,能否引导网络话题的均衡分布、张弛有度,比如增加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方面的内容,减少网络上的火药味和对抗性呢?对互联网内部的文化生态,能否实行“生态治理”,改善网民的空间分布,倡导网友社群的多元化?比如,包容和鼓励激进网友从某些封闭式的讨论圈子如“墙外”的微博客“推特”转身,回归国内公开的言论平台;在微博客的冲击下,留住论坛和个人博客网民,鼓励思想文化层面深入探讨的BBS和博客原创贴文。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引学术文化之丰沃甘泉,灌溉文化土层相对贫瘠的互联网。能否鼓励学术界、出版界等传统文化精英更多地“触网”,给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和好勇斗狠的网络口水战,带来深厚的文化积淀。网络科普也是培植国民科学理性的重要手段。民间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科学松鼠会”建立的科普博客,曾入围“2008年全球华文部落格最佳博客奖”,其官方微博粉丝有43万,在豆瓣网也设立了讨论组。中国科学院则开设了“中国科普博览”微博,中国地震局主办了“中国地震科普网”微博,只是影响力有待扩大。

吸引不同阶层的人群上网自由讨论

现阶段,网民约占全国人口1/3。其中,上网发帖、回帖的,占网民总数的31.7%,占全国总人口的10.6%。也就是说,经常上网“发声”的,只有约一成中国人;而近九成中国人在网上是“无声”的。网民还带有侧重于年轻、高学历、低收入、城镇人口的特征。为促进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和全社会的民主政治,需要鼓励不同阶层的人群都上网,表达利益诉求,开展平等对话。中国社会的两级,中高层领导干部、中高收入人群普遍习惯于上网“看帖不回帖”,农村留守人口“993861部队”(代指老人、妇女和儿童),也缺少上网表达的机会。只有鼓励广泛协商对话,才能为社会去塞求通、活血化瘀。

微博上的“胡锡进现象”值得思考。《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闯入微博,致力于“报道多元世界,解读复杂中国”,几个月时间“粉丝”高达143万。在热衷批评社会、批评政府的微博言论场上,胡锡进发出另类思考的声音,虽然经常引起争论,但就在这种多元价值取向的碰撞中,讨论气氛变得轻松有趣。能否这样说,有了偏“右翼”的于建嵘,就需要偏“左翼”的胡锡进,让不同价值取向、文化偏好的人群在网上自由辩诘,相互制衡,形成舆论张力,这是网络舆论场健康发展的标志。实践表明,允许不同声音的充分表达和自由讨论,将有利于网络舆论的生态平和。

把网络舆论能量引向制度化参与

2011年7月间,成都64岁的退休老太胡丽天,被网民称为“听证专业户”,因为她从2003年开始报名参加省、市各类听证会23场。然而,细心的网友“猪头非”调查统计了成都历次听证会的报名人数,发现胡丽天很有可能不是“政府的托儿”,而是听证会的感召力太小,以致参与者总是一群退休老年人。还有网友反思:老太太是“建设性地参与问题”,而网上有些人是“除了批评无所行动”。

2011年,一些草根百姓和知识分子通过微博宣布自荐参选人大代表。在云南曲靖市,市政府的官方微博“微博曲靖”,6月17日打破常规,发帖介绍本市一位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公民蔡馥敏。47岁的蔡馥敏开设博客、微博客,关注家庭、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等问题,像“小苦菜前两天卖到七块,很多老百姓都受不了”,并自警:“我们每一位想为国为民分忧的人士,很多时候,要先看看法律法规,不要随意而为。”网友称赞曲靖市委市政府此举是包容基层民主的尝试,有利于重构新中国基层政权的神经末梢,融洽官民关系,最终有利于基层维稳。

从根本来说,疏通公民现实的政治参与途径、健全法制,有利于减轻网络舆论关注时政府所承载的社会压力。人民日报评论部文章曾引用西方学者亨廷顿的公式“政治制度化/政治参与度=社会稳定”,警告说:“如果政治制度化水平赶不上政治参与的增长,容易滋生社会动荡。当前,政治参与范围扩大、热情提高,只有健全参与渠道、扩大参与平台,才能避免可能产生的混乱。”从现实情况看,“缩小分母”虽能在短期内稳定社会,但从长治久安的角度看,还是需要“扩大分子”。把“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制度上落到实处,民与官互议互补,主人与公仆的健康公开互动,才是一种良性循环。

(作者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

责编/马静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博客网民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博客天下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有感“网民节”
博客相册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