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云楼藏书
2012-04-29杏子
杏子
当下拍卖市场,拍品过亿,按说不是鲜事。而北京匡时近日上拍的过云楼藏书,却还是以1.8亿元的估价、5000万元的保证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轰动似乎聚焦于两点:一是该藏书创国内拍卖最高保证金纪录,一是估价创中国古籍最高价纪录。两高相累,过云楼藏书如众星捧月。但似乎,围观议价之心颇多,真关乎价值者颇少,亦不乏咂舌唏嘘声,让高处不胜寒的意味颇浓。
匡时也拿出了拍卖史上罕见的推广力度,誓要热热闹闹地把过云楼藏书“嫁”出去。不但为这套古籍专门召开了全国范围的新闻发布会,进行网络直播,还邀请许多国内古籍界权威人士到场鉴赏,之后是浩浩荡荡的全国七大城市巡展。现场播放的过云楼藏书电视宣传片,更是表现手法高超,充满人文气质。这部长达12分钟的电视片,特邀了央视纪实片高手,花了两个月时间专赴南京、苏州两地拍摄,耗资十多万元。
我们无意加入传播价格的唏嘘声中,也不愿充当众多曝光者中的一位,我们只想绕过喧闹,安安静静地说一说“过云楼”。如果,在当下中国的艺术评价机制里,价格是最有说服力的批判武器,是谈论过云楼避不开的话题,那么,通俗一点讲,我们愿意尝试去论证,过云楼藏书是否配得上天价彩礼?
寸纸寸金
宋元善本寥若晨星、不可多得,收藏界历来有“寸纸寸金”的说法。这批“过云楼”藏书179部,近500册,便有宋刻《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共四十册),元刻《皇朝名臣续碑传琬琰集》这样名重天下的存世孤本。尤其是宋代百科全书——《锦绣万花谷》在藏书界一直声名显赫,它不仅是传世孤本,也应是目前海内外公私所藏部头最大的完整的宋版书。
《锦绣万花谷》是一部类书,自成书以来就享有盛名,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有“书成锦绣万花谷,画出天龙八部图”的诗句。《锦绣万花谷》的重要价值在于它保存了大量佚传古籍中的部分内容。这部“宋代的百科全书”,将现存百科全书的年代拉到历史上限,其文献与辑佚价值之高罕有与之比肩者。即使撇开这部书在文献和史料研究中的重要性,单就文物价值而言,这样一部焕然如新的宋版孤本巨著,也是无以复量的。
宋版《锦绣万花谷》在明代就已按页论价名满神州,早在2003年,一页零散的宋版书价格已达到5万元人民币,今天一部80卷完整的宋刻孤本,2000页煌煌巨著,品相完好,传世仅见,其价值更可想而知。
除宋刻《锦绣万花谷》外,这批“过云楼”藏书中的精善之本比比皆是。元刻《皇朝名臣续碑传琬琰集》是海内外孤本,历经明末毛氏汲古阁,清鲍氏知不足斋递藏。傅增湘《顾鹤逸藏书目》著录并定为“孤本”。这个本子被选入《中华再造善本》。该书裒辑了国内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珍贵善本,仅有两部私人藏书被收入这套书中,元刻《皇朝名臣续碑传琬琰集》是其中之一。
此外,《谈苑六卷》系明季抄本,此书《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仅存两部明抄本,未见刻本。黄丕烈、顾锡麒朱笔批校更显名贵;元皇庆二年(1313)刻本《胡思绍校周易启蒙翼传三篇外传一篇》为顾之逵“小读书堆藏”旧物,初刻初印,全国公藏书目著录仅存—部;元至正元年(1341)日新堂刻本《易学启蒙朱子成书》为初刻初印;明毛氏汲古阁刻本《易解十卷》由黄丕烈通校批注此外明初黑口本《香溪范贤良文集》、清中期抄本《契丹国志》等均为罕见之物。
古籍版本不仅讲重要源流,也讲究收藏源流,除固有的版本价值外,在流传过程中经名家收藏或批校题跋,钤盖的收藏印,都对它有所增值,这批过云楼藏书名家钤印累累,前呼后应,溢价甚丰。过云楼的旧藏抄本、写本大多有独到讲究,常常有《补》一卷,又叠经一系列名家重校,价值远高于同样的版本。
子凭母贵
古语有言“母凭子贵”。但在收藏界,却能置换来说。藏品名门望族的身世、显赫达贵的主人、背后传奇的故事,都能增加它的价值,实实在在地诠释了现代版的“子凭母贵”。
过云楼藏书出身于江南著名顾氏私家藏书楼,历顾氏家族六代、150年的世事沧桑,期间经历战争灾难和文革抄家,在乱世中与顾氏家族同浮沉、共起落。其波澜的命运,悲怆的故事,恰似顾氏家族“最后一代名士”的身份,高贵又凄婉,孤傲又幽怨。
过云楼是江南著名私家藏书楼,素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自清道光以来,其藏书已集宋元古椠、精写旧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谱800余种。顾氏家族示有家训:过云楼藏画可任人评阅,而家藏善本古籍不可-轻易示人。故此过云楼藏书“养女在深闺”,终年秘而不宣。民国时期,应好友傅增湘的再三要求,过云楼第三代主人——顾鹤逸才同意其在楼内观书,但不能带纸砚抄写。傅氏每天阅书后凭记忆默写书名,后发表《顾鹤逸藏书目》,过云楼藏书始方大白于天下。
苏州顾氏前三代是过云楼藏书的原始积累时期。第一代楼主顾文彬令其儿子顾承,建造了过云楼,不惜钱财广纳书画,不仅立下收藏书画十四忌(霾天、秽地、灯下、酒边、映摹、强借、拙工印、凡手题、徇名遗实、重画轻书、改装因失旧观、耽异误珍赝品、习惯钻营之市侩、妄摘瑕病之恶宾)。且定下家规:本家族所藏书画的继承人必须是学识和修养并存的优秀子孙。顾文彬过世后,遗留书画及家产被拆分传予三位儿子,顾承一份再传其子顾鹤逸。顾鹤逸通过古董商掮客调协,把传于另几家的过云楼书画陆续购归、继藏,避免了拆分流散的危局。
顾鹤逸身后又有四个儿子继承了家产,当属顾公雄和顾公硕最为出彩。然亦是从顾氏第四代开始,过云楼藏书接连面临世事的考验。先是战争,接着是文革。战争时期,顾家把家藏书画中最精华部分存入上海租界的银行保险库,其余部分藏在家中天井的地窖中。日寇用炸弹炸毁了朱家园顾家大厅,在顾家连着搜索达7天之久。放在楼上书柜中来不及带走的字画遭日寇翻箱倒柜抢掠,被搜出的字画卷轴堆积一地,而字画全被挖走。地窖虽未被日寇发现,但却已进水,变成了水窖,书画霉变,损失惨重。又及文革初期,顾公硕为免文物遭“破四旧”毁灭之灾,曾主动请求苏州博物馆来抄家。不料,苏州博物馆造反派及江苏省苏昆剧团的造反派同时到达,竟先将顾公硕及其夫人拉到大门外当街批斗。顾公硕被强摁着跪在地上,家中珍藏被悉数运走。顾公硕不堪凌辱,当夜离家出走,自沉于虎丘一号桥,留下遗书说:“士可杀,不可辱,我走了。”文革结束后,抄家物资发还,但仍有不少缺失。
过云楼藏书多舛的命运令人扼腕叹息,顾氏家族对藏品的态度亦让人可歌可叹。安稳年月里,顾氏对古籍珍爱有加。每个季度都要根据天气的不同,小心伺候保养。字画还可拿来供人欣赏临摹,但古籍却“小气”到“吝啬”的地步,不但外人不得踏入过云楼,即便自家人,也要小心翼翼。战争年间,则为避开战乱,使藏品安全,顾氏家族宁可流落他乡,生活清贫,也绝不出让任何一件藏品:在战乱中,为了抢先运送书画古籍,顾公雄连年幼的儿子都丢在了汽车站;顾公硕不堪凌辱,愤而投河,或许也源于自身尚不能顾,又何及古籍的无力与羞愧?
能留下的过云楼藏书,已不仅仅是书籍了,更多的是顾家老小用生命和尊严所守护的祖辈产业和家族信念。除去上世纪90年代顾氏家族曾将过云楼藏书的四分之三,即500余种、3000余册转归至南京图书馆,余下的这170余种,近500册古籍,便是迄今为止仅存在私人手中的国宝级藏书。2005年,顾氏曾在嘉德拓晓堂先生十多年的努力劝说下,答应抛售过云楼藏书,被一位神秘买家以2310万的高价收走。七年之后,该批过云楼藏书再次现身,其中的曲折自不必多言,其珍贵性也不必再费唇舌。
为古籍正名
在中国文人的传统观念中,古籍和碑帖一直是收藏的上品。书画可以示人,古籍却常常秘而不宣,可以说收藏书籍是比较高雅和小众的,既需要财力,又需要品味。古籍碑帖的价格自然也在书画之上。而在现代,这种传统却出现了断裂,古籍碑帖的收藏不及书画,价格也相差甚远。
在古代,真正有品位的人才收藏书,其门槛设置也高。古籍收藏既需要懂目录学、版本学,还要懂印章、古代学术史,还有碑帖加上书法鉴赏。这往往对收藏者的学术底蕴要求很高,结果造成了古籍善本在传统收藏中打上了精英小众的标签。江浙一带,富庶且有文化者多,正是中国藏书兴盛的地方。于是宋明清三代,藏书室逐渐出现并且繁荣,藏书家也成为中国收藏界一个独特的群体。在藏书家眼内,善本是集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为一体的完美结合,是普通书画不能比的。纸白墨黑,赏心悦目。如论其价值,恐只有碑帖可以齐肩。
或许也正是古籍的高门槛,成为其价值在现代被低估的口实。从当下的拍卖纪录看,齐白石的画创下了4.255亿元天价纪录,而古籍,以过云楼藏书1.8亿的估价为例,也相差太多。从古籍整体价格走势来看,2000年之前还是低潮,2003年价格才突然上涨,经过2005、2006年的上扬,直到2009到2010才达到一个小高峰,其价格的上涨也才仅是近年的事情。
2002年4月,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件宋代张即之《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五)》,以887.41万元港币创中国手抄本古籍拍卖最高价。2002年11月,中国嘉德以990万元拍出《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紧接着,上海图书馆以45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翁氏藏书。2005年,因为“过云楼”藏书的现世,古籍拍卖最高价格再次提升到2310万。2009年,艺术品市场整体价格走高。2010年“明诸家书札八十五通”以3528万成交,随后“陶叔献辑两汉策要十二卷”以4830万元再创记录,直到今年“过云楼”藏书1.8亿的估价再创古籍市场的记录。
其成交价格贵不贵呢?纵向比较,逐创新高,貌似是贵的。如若横向与书画比较,2010年书画市场有10件拍品成交价超过亿元人民币,那善本价格也才仅是书画价格的十分之一、八分之一。
古籍善本虽越来越受重视,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似乎仍被低估,整体价格依然不高,古籍善本亟待被正名。虽说,价格不能决定藏品的价值,但却在侧面反映了价值的认可状态。此次过云楼藏书以1.8亿的估价亮相,古籍的整体价值或能乘此东风,直上青云?也不失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
匡时总经理董国强断言,如果过云楼藏书进入私人藏家手中,那么近十年都不会有再次拍卖的可能,一旦再现拍场价格就很难讲了,“绝不会低于10亿”;倘若进入国有文博系统,那才是真正的无价。
董国强的“海口”,或有“敝帚自珍”的意味,身为“外人”,不好轻言论断。然外人亦有外人的客观,我们可以十分肯定的是:作为国宝级的宋版孤本,过云楼藏书不单是收藏界的宠儿,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价值与意义早已是一般书画不能比的。如此娇宠,当配得上天价彩礼。正如我们信服一个好姑娘当配得一个好夫婿,我们也信服“娇宠儿”过云楼藏书值得一个好归宿。但不管是1亿,还是10亿,天价彩礼都不能越俎代庖、喧宾夺主,遮盖住她的耀眼光芒。如此,守得住“人”,才皆大欢喜,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