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籍善本中的抄本、稿本、批校本

2012-04-29陆三强

艺术品鉴 2012年6期
关键词:黄丕烈稿本原稿

陆三强

抄本

雕版印刷术发明前的书,全靠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以后,仍有不少人从当时已十分难得的旧刻本抄录古籍,因此传世古籍中有一些是抄本。宋元抄本传世极少,一般所能见到的也就是明清抄本了。明清抄本多为文人学者和藏书家所为,官抄主要是《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明清抄本

明抄本的特点是以秘本、异本、善本为主。明代藏书家的抄本,现存流传较多的是范氏天一阁、祁氏澹生堂、赵氏脉望馆、毛氏汲古阁的本子。其他的也有流传,但较少,如《四部丛刊》中的《华阳国志》、《南唐书》,均据吴县钱谷抄本影印。传世的《古今杂剧》二百余种,即为常熟赵琦美“脉望馆”所抄。

清代借抄成风,数量极大,所抄多以善本为主,戏曲唱本、弹词小说较多。主要有钱谦益、钱曾、徐乾学、吴骞、朱彝尊、惠栋、黄丕烈、鲍廷博等文人学者的抄本。清末民国时的缪荃孙、董康、孙毓修等藏书家和校勘家也有一些抄本。缪、孙多请人抄,董则有时自己抄,小楷颜体字。

还有一种抄本,用薄纸蒙在宋元本上,一点一划、字体框栏及前人印鉴等全照样描着抄下来,被称为影抄,有“影宋抄本”或“影元抄本”。最早影宋抄本的是明末汲古阁毛氏,被称为“毛抄”,钱曾的“述古堂”和徐乾学的“传是楼”也有影抄。清末民初又一度出现影抄,徐乃昌就有些精美的影抄本。

抄本的特点与鉴别

抄本一般只抄一部,不会像刻本那么容易见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越来越少。

明抄本绝大多数用印好的格纸,清抄本格纸、素纸都用。格纸有墨、蓝、绿、红等色,有的在版心下方或左栏外下方有斋、堂、楼、阁名号,明抄本印得淡,清抄本印得重些。如毛抄本版心有“汲古阁”三字,左栏外有“毛氏正本汲古阁藏”八字。

明抄本绝大多数用白绵纸,晚期也有少数用竹纸;清抄本前期讲究的用开化纸、开化榜纸,一般用连史纸,也有用毛边纸、毛太纸的。

不少抄本有题跋,或抄书者自题,或藏书家所题,记抄写情况或版本源流,在鉴别时可参考,有些还有印鉴,也可参考。但要注意细审,是否为模仿或伪加。

与刻本一样,明抄本前中期不避讳,到天启、崇祯时才有避讳,但不多,是根据宋本抄的,有时照宋本避讳也抄成缺笔字。清抄自康熙时开始避讳,可据避哪个皇帝的名讳来断代。

明抄本的字体飘逸,书写自然,不受拘束。名家或以书法见长者,如钱谷抄的字好外,一般的多草率马虎,有时还错别字连篇;清初有些受明抄的影响也写得拙劣,除此以外,一般还都抄得较为工整秀丽。

辨别抄本要求鉴别者对各个时期的书法比较了解,才好依据各时期书法风格及字体来断代。

稿本

稿本是已经写完尚未刊印的书稿或刻印过的原稿。

稿本分原稿、清稿和写样稿三种。原稿是作者的手稿,一般亲笔书写。

原稿经作者修改,涂改得多了,作者自己或请人重抄一遍就叫清稿。

写样稿就是已写好样而未刊刻,留下的写样被保存并流传下来。明清稿本

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视,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一向为藏书家珍视。宋元时期的稿本基本失传了,明代人的也极为少见,现存的稿本主要是清人的诗文集和著作。如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有洪亮吉的《卷萎靡葹阁近诗》、焦循的《里堂书跋二卷忆书六卷》,《四部丛刊三编》影印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即为顾炎武未完成的稿本。

稿本的特点与鉴别

稿本重要的是审看内容,看稿本的内容是否真的是署名某人的著作或诗文,文风、专长、政治立场和社会关系是否与其一致;看稿本内容是否有史料、学术及文艺价值。还可依据内容来推断作者,这要求鉴别者了解明清文坛、学界状况,熟悉历史,掌握名家学者的姓名、字号、籍贯、生平、著述及各方面贡献,还可用工具书来帮助鉴别。

参考题跋、印鉴,通过题跋搞清写作经过或流传情况。但要提防伪造的印章和乱加的假题跋。

依据稿本所用的纸张、印格的特点来辨别。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纸张,有不同的印格风气。如用开化纸或连史纸的稿本,绝不会是明稿本,因明代还未出现这种纸。

从字体来看是原稿还是清稿,是作者的亲笔还是请人誊写的,是什么人的和什么时代的。这要求鉴别者对各个时期的书法特点比较了解,对明清著名学者、文人的字体比较熟悉。原稿一般有涂改,如果是清稿、写样,则还要细看内容、再参考其他条件才好辨别。

批校本

所谓批校本包括批本、校本和批校本三种。

批本是文人、学者在刻本或抄本上加以批评圈点了的。古人读书喜欢圈点、评论,有学问的人更是在评点的同时笺注故实、解释词句。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多为清人的批本,有的还不止一人圈点、批注,有墨笔、蓝笔、黄笔、绿笔等不同颜色以区别不同的批者,也有不用颜色来区别,但会在批语前加上“某人云”的字样。

校本是文人、学者在刻本或抄本上用其他刻本或抄本来校出异文,改正文字,取长补短以求更加完善的本子。校勘一般都用朱笔,也有用墨笔或黄、蓝、绿笔的。同时用几种颜色的字则是为了在底本上区别不同的校本。用朱笔有时就直接改在原字上,有时注在原字的右侧,有时注在栏上,用墨笔或其他色笔一般都注在右侧或栏上。今天能见到的多为清人校本。

批校本是指既圈点批注又校勘的本子。用笔同批本、校本,并不固定。今天能见到的多为清人批校本。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是把有价值的或名人的批本、校本、批校本上的批校原样过录在另一个相同的刻本上,叫过录本。有时没有相同的刻本或原批校是在抄本上,就另找一部刻本过录,就无法依原样来过录了。过录所用笔的颜色一般和原批校本相同,也有不相同的,但都会注出区别。

清代批校本

现今流传下来的宋元本未有批校本,明代的批校本也很罕见。清代的批校本一般都批校在通行易得的刻本上。顺治康熙时的冯舒、冯班兄弟以评点诗集著称,朱彝尊、纪昀、翁方纲等都是知名学者、批书名家,都有批本流传。从清初汲古阁的毛康开始,卢文昭、鲍廷博、黄丕烈、顾广圻、钱泰吉、劳权、劳格、缪荃孙等都是校勘大家。毛康、鲍廷博、黄丕烈惯用宋本在通行本上死校,哪怕宋本是错的,目的是使人知道宋本的面目。卢文招、顾广圻、钱泰吉都是大学者,校以宋元旧本,择善而从,同时凭借学问加上其他校语。劳权、劳格不仅校以宋元旧本,还利用其他古籍资料来校,学问气息极浓。缪荃孙用宋元旧本校勘,同时为民初张钧衡、刘承干等刻书提供底本。何焯是清代学者中既能批又能校的大家,他见的宋元旧本多,又勤于校勘,学问好、批得也精彩。流传下来的批校本以何焯最多,后人过录或辗转过录的更多。顾广圻、劳格的也较多。

批校本的特点与鉴别

从内容上先看是否真用宋元旧本校过,校改字的习惯与其人是否相符,再看批的内容是否精彩、内行,与其人的文风是否相符。

毛康的字写楷书,端正;翁方纲的小楷仿欧,自成其体格,写得很好;朱彝尊用行楷,字迹秀丽;冯舒、冯班的行楷也不错;纪昀的字写得不行,但内容好、水平高。何焯的字学虞世南体,稍带些行书味,极流美,他的学生蒋果、沈宝研过录了很多何焯的批校本,字迹与何焯很像,更工整;卢文弨、黄丕烈、钱泰吉的字都是当时的馆阁体,黄丕烈写得较随便;钱泰吉写得较整齐,卢文弨小楷尤其劲秀;鲍廷博字宗颜、柳,行楷兼用,写得小而古拙;顾广圻的字笔画粗重,写得潦草。劳权、劳格的字都是蝇头小楷,一丝不苟,写得小而密,劳格字更小而纤细。以书法知名的或字体有特点的较易辨别。

再参考题跋印记。杨以增校勘印为“益之手校”,惠栋为“惠定宇手定本”,刘喜海用“曾经燕庭勘读”,秦四麟钤“又玄斋校阅过”等,各不相同。

还要审视批校的底本,看批校者与底本的时代关系。如果是清中后期的刻本,却有清初学者的批校,那就不会是他的真迹;如内容对,可以考虑是后人的过录本,如内容可疑,或为伪造的。

猜你喜欢

黄丕烈稿本原稿
朱祖謀手批稿本《蟄庵詞録》小札
戈公振《世界报业考察记》校读记
天一阁藏三种目录稿本提要
“中央圖書館”所藏甲骨文字原稿
订 正
徐乃昌稿本《藏詞目錄》書影一
藏书界推崇的“五百年来第一人”
催稿本不易,且拖且珍惜
对黄丕烈及其题跋的认识和评价
顾千里与黄丕烈的“惜书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