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醉卧原是“竹夫人”

2012-04-29秦晋

艺术品鉴 2012年6期

秦晋

古代文人的一些文房小物,如今已经在书斋中消逝,而作为一种艺术的载体却为现代收藏界所重视,但那种伴着书香的精致与优雅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臂搁是古代文人用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大约出现在北宋,时称笔几。

小琴承臂笔纵横,

章草真行随所欲。

北宋后期江西诗派著名诗人谢瘑在其《次韵郄子中所藏笔几》诗中的寥寥几笔,是我们目前所能找到的对臂搁的较早描述。之所以若此,大抵是宋以前的席坐时代的书案既矮又小,容物不多,席坐书写之际,则它既不宜为凭,也不足为凭,因此那时候的书写自然是悬肘、悬腕,当然用不到臂搁。

臂搁在北宋文房诸器中似乎不大引人注目,见于吟咏者并不多。南宋末年文人林洪《文房职方图赞》一书,给了它一个有姓有名的称呼“竺秘阁”:“名冯,字可冯,号无弦居士”。“冯”是“凭”的古字,“凭”意为依着、靠着。此竹可凭,清楚点出了此物的用途和功能。而从“无弦居士”这一信息也可看出,当时臂搁的样式和古琴差不多,只是没有琴弦,而且很小罢了。

宋代臂搁实物,所知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件传世品,形如半剖的竹段,底边四角微凸。光素,满施官窑天青釉,釉凝厚温润,面有稀疏的淡色纹片,略有缩釉小眼。两底边上有细支钉痕四枚,四角无釉露胎呈褐黑色。器底有乾隆四十二年隶书御题诗,所谓“瘦金笔法搁臂肘,羲之悬腕或弗取”,算是说出臂搁的一点道理。

如今了解臂搁雅趣的人并不多,有人甚至不知道它为何物,有何用途。即便是喜爱挥毫自娱的人,现在还在使用臂搁的也寥寥无几。而这个已经退出现代生活的小玩意儿,在古代工艺品拍卖市场上进入了越来越多藏家的视线。

在纸张发明以前,竹子曾是书写载体,与书写工具“臂搁”名称的由来关系密切。据说在古代,臂搁被称为“秘阁”。《长物志》、《考槃馀事》、《竹人录》中有载,“秘阁”指的是汉代内府的一个图书档案机构,由汉代秘书监掌管。汉魏时期,“秘阁”成为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省的别称。而在纸张发明以前,皇家藏书是一些刻写有文字的竹本片,这种藏在秘阁中的竹木片后来也被代称为“秘阁”。再后来,人们将用来枕臂的竹片沿用“秘阁”一名。宋代除崇文院,尚设秘阁收藏善本与书画,也设秘阁、秘阁校理等官职管理秘阁事物,并无将秘阁称为文具之一的情事。到了明清,“秘阁”的基本用途就是搁臂。明晚期高濂《遵生八笺》中对其描述堪称详尽。他说:“秘阁有以长样古琨为之者甚多,而雕花紫檀者,亦常有之。近有以玉为秘阁,上碾螭文、卧蚕、梅花等样,长六七寸者,有以竹雕花巧人物为之者,亦佳。而倭人墨漆秘阁,如圭圆首方下,阔二寸余,肚稍虚起,恐惹字墨,长七寸,上描金泥花样,其质轻如纸,此为秘阁上品。”明人文震亨之清赏名著《长物志》一书也说:“临书枕臂之具曰:秘阁,亦日臂搁。”“秘阁”与“臂搁”读音相似,于是逐渐只称“臂搁”了。

臂搁的出现与古人的书写用具和书写方式有密切关系。过去,人们用的是毛笔,书写格式自右向左,稍不留意衣袖就会沾到字迹。于是,文人们发明了用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臂搁。除了能够防止墨迹沾在衣袖上外,垫着臂搁书写的时候,也会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别是抄写小字体时。据闻,古代大考——科举考试时,为防舞弊,都是由相关人员誊写考生试卷,十几份试卷抄写下来手臂累得不行,而有了臂搁的帮助就轻松多了。因此,臂搁也称腕枕。

另外,臂搁是常置案头的玩物,日夕摩挲,愈摸愈润,久之似得人之灵气,更具神采;又因竹子性凉,古人即用“竹夫人”(唐时称竹夹膝,宋又称竹妃、竹姬、青奴等)祛暑,故每当心情烦躁,或精神倦怠之际,能独坐清斋,手抚臂搁,闭目养神,则可令人蠲虑忘世,得一时之清静,盖手掌有劳宫穴,触竹有凉侵肺腑之感。犹似佛门僧人坐禅以竹“性板”(又称禅板,形式似臂搁,但长达42厘米,由半爿筒竹制成,光素不刻文饰)置膝上抚手静心。这一妙用大概也是古人所谓的修心养性。文人墨客们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挥毫泼墨时,将臂搁枕于臂下,一来可防止臂上汗水洇纸,二来由于竹子性凉,有祛暑功效,可得一时清爽。当然,长短与镇纸相近的臂搁,也可充当镇纸,压在上面,防止纸轻易被风掀起。

臂搁不是文房中的必需品,而是奢侈品。不一定每位文人都备有臂搁,笔墨纸砚是书房必备用具,而臂搁可有可无,只有那些有情趣的、有经济能力的人才会使用、收藏它,臂搁在文房用品中属于锦上添花的东西,所以说臂搁是书房里的奢侈品。明清时期,文房用品的制作达到了鼎盛时期,臂搁即为文人案头必备之物,一般以象牙、白玉、檀木、竹子为材料制成。

臂搁又是书案重要饰物,富书卷气。一般用去节之竹筒分劈成三刻制。因是枕臂之用,宜浅刻平雕,以刻制书画为主。有镌座右铭以为警策,有刻所喜之诗画以作欣赏,有刊挚友亲人之赠言以为留念。它确实还有一些秘记档册的作用,故极受士人的偏爱。

另有觅择异形竹或珍稀材质刻制为臂搁的,那就更物以稀为贵,奇趣耐玩了。

臂搁的材质很多,有竹子、黄杨木、紫檀、紫砂、红木、象牙等材料。单从数量上看,竹制臂搁最多。竹臂搁一般都是用一节竹子剖开制成,长度一般不会超过一尺,宽度大约为七八厘米。在古代工艺品艺术市场上拍的臂搁,也以竹制为主。

竹,历来被文人视为纯洁、正直的象征,经常出现在诗书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如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在文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而用它做的臂搁不但清凉实用,而且其精致的外形颇受文人喜爱,作为常置案头的玩物。古代文人相信它能修身养性,心情烦躁或精神倦怠之际,喜欢手抚竹制臂搁,感受竹子凉侵肺腑,以求得一时清静。竹子本身材质优良,易于雕刻。竹制臂搁成品虽然是小器,但往往精雕细琢,十分可爱。制作竹制臂搁的传统手法有透雕、浮雕、圆雕,对刻制者绘画、书法功底和刀功的要求都很高。

清代牙雕工艺高度发展,其制品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特别是臂搁的雕刻追求画面的构图与意趣,刻制精湛。清钱泳《履园丛话》:“余尝见士元制一象牙臂搁,刻十八罗汉渡海图。”竹节式象牙臂搁,外形为竹节式,上刻竹枝,并镂雕竹根,极为逼真,内空而节,高浮雕蜻蜒、蝴蝶及昆虫。造型自然别致,充满生机,为清代宫廷牙雕工艺的精品。清代牙雕臂搁以其物象生动,构思巧妙著称。牙雕人物臂搁,造型恰如启封的书卷,正面采用浅刻、浮雕工艺刻海水、太阳纹饰,内面用浅刻、浮雕、高浮雕、立体圆雕等多种技法刻山水树木及人物,动静结合,物景生动,刀法娴熟,为清代牙雕中精品。由此也可窥知,臂搁虽然是文房实用性较强的用具,但装饰性和工艺性丝毫不逊于其他用具。

以瓷制作臂搁始于清早期,虽然瓷臂搁在质地和实用性上不及竹、木、牙类臂搁,但制作较为方便,装饰方法多样,价格相对低廉,很受人们的喜爱。清代瓷制臂搁有青花、五彩、粉彩、釉里红及单色釉等品种。臂搁传世品相对较少,收藏难度较大,特别是雕工精美的官窑瓷臂搁,价格已达数万,非一般收藏者力所能及。

明清两代的竹刻艺术发展极盛,种类繁多,名家荟萃。几乎所有的竹刻名家都有臂搁作品传世,其中有几位代表人物的作品,值得藏家关注。如以朱氏祖孙三人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为代表的嘉定派竹刻,清代很多竹雕都沿用了这种技法;以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他刻的《滚马图》,那可以说是国宝,一个胡人牵着一匹马,那马在地上打滚,要起来却还没有起来的样子,神态动人,仿佛照相机一般,攫取了瞬间的精彩;明末清初“留青”圣手张希黄所刻臂搁,倾慕宋元明文人画的笔墨意趣与界面的工整典雅,题材多取山水楼阁,常以深邃、高远法布局,以作远景见长;清道光年间的名家周子岩,他师从王原祁、王晕等书画大师学过绘画,本身就有这方面的功底,所以在臂搁等竹刻方面颇有建树。

2006年6月,在中国嘉德春拍“翦淞阁精选文房名品”专场中,明末“留青”刻法创始人张希黄所刻的“竹留青野渡横舟图臂搁”,成交价达到165万元,也是迄今为止最贵的竹制臂搁。

这件臂搁择取坚净的青筠竹材所制。画面以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用高远法,描绘杭州西湖春雨迷蒙的景色。远景深处层峦叠嶂,山外有山,梵寺禅塔隐现其中。临流有虹桥一弯,横跨两岸:树木交翠适掩映之容;飞檐朱轩,楼外有楼。山阁依水而筑,高仕凭栏远眺。近景斜坡掇石,古柳垂枝婆娑,野水空无人渡,横舟逍遥凌波。张希黄运用水墨意蕴的技法描绘出秀丽的山水意境,使作品呈现出幽旷绵延的艺术格调。张希黄一改以往竹刻家在刻竹前先把竹皮、所谓的“青”刮去再进行雕刻的方式,而是保存竹皮,只将竹内稍加刮磨后就在竹皮上雕刻,刻完后,再将没有绘画或写字部分的竹皮擦掉,使图案高出竹雕地子,好似浮雕。经年之后,刻成图案的竹皮微泛黄,而竹肤颜色变深,就形成了明暗对比,具有一种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文人之气。

据了解,张希黄的传世真迹作品不会超过20件,上海博物馆收藏最丰,共有6件。北京首都博物馆1件,余者流散在海外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目前已知的留青臂搁仅3件,一件是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山窗竹影”竹臂搁,另一件是藏于台北鸿禧博物馆的“黄鹤书屋”竹臂搁,还有就是嘉德这件以165万元成交的“野渡横舟”臂搁。而据雅昌艺术网数据显示,从1996年香港佳士得第一次拍卖张希黄竹制臂搁以来,到2011年底,各地拍卖行共计拍卖张记竹制臂搁18件,成交9件、313.4万元,9件中有重复上拍。

艺术大师不是工匠,他在雕刻和制作工程中,加入了自己的创意。纵观拍场,但凡由历代名家雕刻的臂搁,总是价超同辈,这也成了评判竹雕臂搁价值的一大标准。

对于初入门者,应该对臂搁产生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作品真伪的鉴别要有基本的认识。判断一件臂搁作品的艺术价值,主要看它是不是栩栩如生,即便是“梅兰竹菊”这么一个简单的题材,每位名家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比如,对于画家而言,谁都能画两笔“梅兰竹菊”,但是像郑板桥画得那么好的不就一位吗?对于以刀代笔的竹刻大师们也是一样,都是“梅兰竹菊”,表现的力度、心中的恃怀、雕刻的技艺都有可能造就不一样的作品。竹刻臂搁稀少,这与它的保存不易有关。南方的竹子拿到北方来容易开裂,还有就是人为破坏,在使用过程中磕了、掉地上了等,都会造成这件文房用品的彻底毁损。2003年10月,上海崇源拍卖公司拍过一件张希黄竹雕臂搁,当时拍了2.2万元,好多人不理解,一个竹片值那么多钱?2010年12月又拿出来拍,拍了24.6万元,7年涨了10倍有余。一件距今400多年的明代臂搁保存至今,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臂搁未来还得涨。

相对其他文房用具而言,臂搁传世品相对较少,收藏难度较大,特别是雕工精美的竹、牙及官窑瓷臂搁,价格已达数万。截至目前,最贵的—件是北京匡时2010年秋拍的“清中期翡翠雕喜上眉梢臂搁”,成交价达到224万元。加之它的收藏讲究名家精品,已经不是一般收藏者力所能及的了。收藏者可结合自己的经济实力,先从民国一些有名头的雕刻家的作品开始收藏。民国时期的臂搁大约在1万~3万元价位;清代中期一般的也得十几万。如果是大家的作品,比如张希黄、周子岩的,那都得几十万,甚至更高。藏家在买东西时,还要警惕那些满嘴故事的卖家,什么祖传的,哪儿挖出来的,编得越传奇越可能有问题,买块豆腐,坏的,也就上当8毛钱,买个“不对”的臂搁,可能损失上万元。

有时候我会觉得奇怪,与其发明臂搁,为什么不改革书写方式呢?难道说,从右往左写,就那么不可动摇么?当然,要是宋代出现高桌大几之际,果真改革了书写传统,世界上也就没有臂搁了。发明出臂搁也好,多一种文玩,便多一种乐趣。真可谓:“风姿绰绰出名门,幽娴典雅卓不群。隔纱难忘桃花面,醉卧原是竹夫人。”

清初木雕琴式臂搁

尺寸:28.5cm

成交价:RMB111.787

拍卖时间: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2012年春季拍卖会”(传)郭尚先制《兰石》款题诗:“云在岫无争出意石当流有不平鸣”

郭尚先(1785—1832),字符闻,兰石,福建莆田人。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官大理寺卿。精鉴别,书似欧阳询,以骨力胜,间作小楷,颇深别趣。临摹诸家,悉可乱真。高丽、日本争相购置。

兰石款琴形紫檀臂搁

尺寸:30×5cm

该琴形臂搁,制式标准,做工精致,亦如真琴,置于案头自有绕梁余音。器形端正、品相俱佳。

清道光竹雕“百乌朝凤”臂搁

尺寸:长26.5cm宽5.2cm

成交价:RMB22.400

拍卖时间:2011年9月山东大成拍卖“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清竹留青诗文臂搁

尺寸:长21cm

成交价:RMB4.600

拍卖时间:2012年1月北京保利拍卖“第17期精品拍卖会”

民国竹留青山水诗文臂搁

尺寸:长29cm;宽10cm

成交价:RNIB6.720

拍卖时间:2011年9月山东大成拍卖“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清末象牙浮雕“松干双蝉”臂搁

尺寸:26cm

成交价:RMB193.088

拍卖时间: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2012年春季拍卖会”

吴湖帆款竹刻诗文臂搁

尺寸:长20.6cm

成交价:RMB17.250

拍卖时间:2012年3月中国嘉德拍卖“嘉德四季第二十九期拍卖会”

民国象牙清供图臂搁(一对)

尺寸:长15.2×2cm

成交价:RMB53.760

拍卖时间:2011年4月苏州东方拍卖“十五周年艺术品拍卖会”

此对臂搁选用亚洲象牙为材,材质精良,品相一流,包浆明亮。呈长直瓦拱形。内部用剔地高浮雕、透雕等技法展示了博古纹饰图。外壁浮雕吉祥纹饰。整器雕工精细,布局错落。是一件值得珍视的牙雕精品。

清白玉梅花诗文臂搁

尺寸:长14.3cm

成交价:RMB172.500

拍卖时间:2011年12月北京保利“2011年秋季拍卖会”

臂搁以白玉雕制,磨制轻薄,玉质细腻温润,略有绺痕。正面浮雕梅花图,意境清幽,枝桠自下而上,折曲婀娜,梅花朵朵绽放,花蕾含苞枝头,简描几笔即生机。背面题刻“庾岭未舒千树花,上林先占一枝春”诗文,留“伯仁”款。整器卓然别致,素雅清幽,文人气息浓郁。

明末清初碧玉雕螭云纹诗文臂搁连染色透雕象牙座

尺寸:长13.8×宽7cm

成交价:RMB322.000

拍卖时间:2011年11月北京永乐“2011年秋季拍卖会”

明末清初,摹古之风盛行一时,出现了一批以仿上古、汉代纹饰风格之工艺佳作。碧玉臂搁,色泽均匀,两端作曲线形布局。臂搁正面纯以汉代风格制作,满雕螭龙穿云图案。背面以减地阳文技法雕五言诗一首“昆风遗古厚,琢磨推妙手,临池逸兴余,曾经运腕肘”。后落“子”、“刚”印章纹。全器雕工精湛,古朴典雅,图案细密。原配象牙雕龙凤衔璧纹底坐,雕刻流畅,打磨精湛,具有北京宫廷风格。

明竹刻携琴访友、梅花傲雪臂搁

尺寸:19.2×5.3cm

成交价RMB896.000

拍卖时间:河南鸿远拍卖“2011‘中原之夏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款识:张希黄制

张希黄:

字宗略,活跃于明末万历年间。本拍品成器于丁未年,当推为明万历三十五年。张氏擅长留青竹刻,传世作品皆小巧精致,曲尽画理。山水楼阁似李昭道、赵令穰,点缀人物生动有致,为公认的浙派竹雕创始宗师,影响深远,至今无人匹敌。明万历张希黄双面刻“携琴访友”“梅花傲雪”图竹臂搁长19.2cm×宽5.3cm×厚0.6cm。竹面行草题“丁未之夏日”,落“希黄”款,阳刻“张”印;竹簧阴刻行书,诗题“凌寒花开天地春”句、落“张希黄制面”款。臂搁竹面以留青阳刻技法刻画山水人物。近景刻划崖脚树下、坡道之上,一老者深山访友,身后跟随一携琴童子踽踽而行。远景山阴树下嶙峋怪石之间,隐约可见一隐士安坐瓦舍静候。人物刻划,虽简约写意,但形神精准山石勾勒,线条铿锵洗练,远近层次分明;山势石肌,纵横多向皴擦,披麻雨点手法丰富;树依山势而生,针叶阔叶相间,枝干道劲苍古,枝杈鹿角昂然、蟹爪有力,夹叶刻划细致,葱茏繁茂,彰显盛夏之一派生机。画面因应竹材特点,采用高远法对角布局,贯穿留白,画面沉稳而疏朗。臂搁里面阴刻仰角梅枝,点缀花朵。刀法照应竹簧易崩特点,以深铲模拟点苔之法,体现枝干之苍劲,以浅刻勾勒梅枝轮廓及表现笔墨浓淡,以细划描绘花瓣依稀、丝蕊细腻。虽工具材料为铁刀竹材,但刻削深浅控于毫厘,效果不输湖笔宣纸。特别值得注意的,一是针叶刻画中,运刀轨迹完全不同于纸上笔触,叶片松针细过小米也全不见一点崩落,说明张氏作品绝非请人代画,死守墨稿,而是成竹在胸、大致勾画并于刻制中因应材料和画意需求随机处理。这体现了张氏书画能力极强。二是薄不足毫米的竹青上,竟能再细分出约6个层次表现不同浓淡质感、远近虚实。细观可见人物房舍为最上层,以下依次为树干一层、树叶一层、坡石一层(其中又皴擦许多细层),坡石下乱石一层、直达最后地子竹肌一层。简直鬼斧神工。

清乾隆造办处制象牙雕松下高士图臂搁

尺寸:高26.3cm

成交价:RMB920.000

拍卖时间:2011年12月华艺国际“2011冬季艺术品拍卖会”此件臂搁仿竹节形,上宽下窄,左右两侧下曲,面略呈拱圆,背凹如覆瓦状,下承云纹四矮足。臂搁正面以薄地阳文浅浮雕《放鹤亭记》所描述的高士仰头伸臂,手招仙鹤的情景。臂搁凹面采用高浮雕技法,巧雕高士席地而坐背倚苍松与友人畅谈,山崖边上小童舀水煮荼,崖下一位道者手持浮尘姗姗而来。山崖,清泉,树木交错立体感很强,而最为特别则是舀水的瓢柄可左右活动,可见作者构思之巧妙以及雕琢技法的高超。

象牙雕刻的文房用具在明清以后受竹刻的影响很深,往往以高浮雕技法雕刻。此件臂搁,层次分明。凸面浅浮雕薄不足一毫米,却气韵十足,有很强的立体感,极似扬州、嘉定地区的扇骨磨制法。

这件臂搁情景人物疏朗自然,刻工极为细腻圆润,刀法精绝,树石的姿态、人物的神情,均刻画得生动逼真,精确工巧,是象牙雕刻工艺中的珍品。具《清宫档案》与《活计档》中记载,于康熙晚期内务府照办处牙匠多来自江南,雍乾时期内府牙匠亦以江南为主。此件颇具苏州地区风格,结合其型制及工艺特征,此件应为乾隆年间服务于内延之牙匠所制,弥足珍贵。

紫檀福寿臂搁

尺寸:长11.5cm

成交价:RMB 2.300

拍卖时间:2012年4月北京保利“第18期精品拍卖会”

清黄杨木“周笠”款臂搁

尺寸:长19.5cm

黄杨木臂搁,随形就势稍许加工,包浆温润。周笠,字牧山,清嘉定人,周颢之侄。善刻竹,与周颢齐名。擅长绘画,山水师法元四家,水墨花卉生意盎然。周笠少时与周颢同学画,同刻竹,但各得其意,各不相袭。

明黄花梨雕如意花鸟纹臂搁连红木盒

尺寸:长17.4cm

黄花梨为材,木质致密,纹理清晰,包浆深厚。外壁浮雕如意、小虫、花草图景,意趣盎然,刀法流畅、老道。连同红木盒,乃文房雅具之佳品。

清象牙雕西园雅集臂搁(一对)

尺寸:高24cm×2

成交价:RMB46.000

拍卖时间:2012年1月北京中投嘉艺“首届艺术品拍卖会”

明末竹留青野渡横舟图臂搁

这件臂搁择取坚净的青筠竹材所制。画面以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用高远法,描绘杭州西湖春雨迷蒙的景色。远景深处层峦叠嶂,山外有山,梵寺禅塔隐现其中。临流有虹桥一弯,横跨两岸;树木交翠适掩映之容;飞檐朱轩,楼外有楼。山阁依水而筑,高仕凭栏远眺。近景斜坡掇石,古柳垂枝婆娑,野水空无人渡,横舟逍遥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