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2-04-29夏旭晨
夏旭晨
估算,指的是大致地推算,把握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在日常生活中估算的应用十分广泛。比如购物时根据物品单价,估计所带的钱够不够;学校组织学生观看演出时,剧院的座位够不够等等。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估算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目标,还是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农村小学,估算教学也从以前的“被遗忘”状态,到现在经常被讨论研究,估算究竟该怎么教。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教学实践,笔者对估算教学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数学问题,但由于受以往数学学科精确性、严谨性的影响,主动估算的意识极为薄弱。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切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其次,教师要训练学生能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比如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教师要经常要求学生在精确计算前进行估算,引导他们结合问题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在计算前问:得数大概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学生知道了得数的大致范围,为下面计算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在精确计算后,问一问学生:计算结果对吗?如果错了,为什么错了?是否符合计算前估算的范围,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等?平时的作业中也应多要求学生自己在计算前计算后估算,发现问题时做到及时改正。另外经常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这样学生在运用估算时体会到估算的数学价值,相信估算是有用的,如果把这种习惯长时间坚持下去,学生肯定会偿到估算的“甜头”,就会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二、指导学习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不是随意乱猜,而是一种数学思考,是一种快速知道答案范围的简便方法。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是提高估算能力的基础。教师应教给学生这些基本的方法,让他们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经常运用、感悟、内化,从而形成较为熟练的估算技巧。常用的估算的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1)四舍五入法。即尾数小于或等于4的舍去,等于或大于5的便入进去,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如:钢笔每支6.30元,19支钢笔应付多少元”?采用估算则为6.30×19≈6×20=120(元)。
(2)进一法。即在每个数的最高位上加1,取整十整百数进行计算。如:188+15+27+14≈200+20+30+20=270.
(3)去尾法。即把每个数的尾数去掉,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如育英学校组织全校学生去春游,一年级124人,二年级108人,三四年级231人,五六年级310人,估计该校共有多少人去春游。把尾数去掉,取整百数相加,得到124+108+231+310≈100+100+200+300=700(人)。
(4)凑十法。即把相关的数凑起来接近10的先相加。如17+8+12+24=(17+12)+(8+24)≈30+30=60。
(5)一大一小法。即把相关的数两两连起来看,一个取大,则另一个取小。如:3930+1240≈4000+1200=5200。
(6)部分求整体。即把一个大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根据部分数求出整体数。比如,估计全校教室内有多少张凳子,先将每个教室内的凳子看成是平均的,数一数其中的一个教室内有多少张凳子,然后估计出所有教室内共有多少张凳子。
除此,估算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如取中法、反思估算法、观察估算法、规律估算法、以某一标准进行实际估计等。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掌握一些估算的方法,在给学生提出估算的要求后,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估计,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进行交流,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提高估算能力。
三、估算教学中应注意的误区
在估算、估测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而解决同一个问题所采取的策略也不会完全一致,因而估算的结果并没有标准答案,它不是唯一的、是开放的。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在评价估算结果时,不能简单地认为估算结果越接近精确答案就越好,它可以有多种策略多种答案。教师还要淡化学生对估算结果正确与否进行判断的意识,注重对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的引导与评价。
估算习惯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正确认识估算教学,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估算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感,形成数学思考。教师应利用好教材中有关估算的教学资源,挖掘生活中有关估算的题材,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习惯和能力,教给学生必要的估算策略和方法,多提供给学生估算的机会,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