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迁移规律,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2012-04-29王小侠
王小侠
【摘要】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比较,找出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实现正迁移;通过比较,找出知识间的区别点,阻碍和消除负迁移,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 比较;迁移;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认为:学习迁移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乃至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新的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垂直迁移、水平迁移四种.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控制条件减少或消除负迁移,就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减轻学习负担;如果创造条件促进正迁移,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通过比较,找出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实现正迁移
正迁移指先前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对新学习的知识、技能等起促进作用.
如果两种学习对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学习是对于人在心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具有共同的要求,可以产生正迁移.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在形式上虽有差异,但实质上属于同类. 只要掌握了其中一种解决方法,就可以利用迁移规律,触类旁通.
例如,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到了三年级学习笔算万以内的加减法时,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列竖式时都要相同数位对齐,都是从个位算起,如果哪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退一作十再减. 三年级所学的与二年级相比,只是数位多了,数字大了,其算理是相同的,学生做起题来轻松多了. 迁移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在一、二年级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打好学习基础,连最基本的20以内加减法都不会,刚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更是无从下手. 我利用课余时间先教会了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然后通过知识的迁移,她很快就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与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她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又如,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习了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习的,因为学生明确了除法、分数和比三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也可以利用学习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再如,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到了四年级学习亿以内和亿以上数的读写时,只需要引导学生,读数时先要分级,然后每级的数在读时先按照各级的读法来读,读完要加上这个数级的计数单位,万级的数就读多少万,亿级的数就读多少亿. 写数也可以按照同样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只须掌握了各级数的写法,多少万,就在万级写多少,多少亿,就在亿级写多少.
又如,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交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还学习了整数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这些运算定律也适合小数加法和乘法,同样在分数运算时也适用. 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样适用整数、小数及分数的四则运算等.
二、通过比较,找出知识间的区别点,阻碍和消除负迁移
负迁移也叫干扰,指先前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对新学习的知识、技能等起阻碍作用.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从表面看很相似,但实质却不尽相同. 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可能成为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所以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比较,区分新旧知识的异同之处,从而准确深刻地掌握新知识,把负迁移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例如,学生学习了这样的数量关系:甲数是10,乙数比甲数大5,求乙数是多少. 学生很自然列出算式:10 + 5 = 15. 当出现“甲数是10,比乙数多5,求乙数是多少”这类数量关系时,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很可能还列成10 + 5 = 15. 这就是旧知识对新知识产生了干扰,给学生学习新知识增加了难度. 为了消除思维定式带来的负迁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两种数量关系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借助线段图,理清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先根据“甲数是10,乙数比甲数大5,求乙数是多少”画图:
从图中看出表示乙数的线段比表示甲数的线段长,乙数大,甲数小. 应该给甲数加上长出来的部分.
再根据“甲数是10,比乙数多5,求乙数是多少”画图:
从图中看出表示乙数的线段比表示甲数的线段短,乙数小,甲数大. 应该给甲数减去长出来的部分.
通过比较,学生恍然大悟,不是所有的多都用加法,少都用减法. 只要分析清楚大数、小数以及它们的差之间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就不是问题了. 最终学生总结出:已知小数及差求大数,用加法算,反之,已知大数及差求小数则用减法算. 又如,学生学习了倍数应用题,一看到甲是乙的几倍这样的数量关系,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用乘法计算. 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数量的具体关系,如果是已知一倍的标准数,求它的几倍数就用乘法,相反,如果知道一个数的几倍数,求这个数则用除法. 只要准确判断出所求的是一倍数还是几倍数,就能正确列式计算了.
为了使迁移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扎实牢固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才能把已有的学习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才能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才能把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弄明白,才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才能减轻学习负担,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