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内部制造业转移的条件分析

2012-04-29韩欢

商场现代化 2012年7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长三角制造业

韩欢

[摘 要] 本文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出发,总结出产业转移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内部制造业转移的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江浙沪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梯度、产业结构存在差异、生产成本有所区别,具备产业转移的条件,上海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行业会向浙江和江苏转移。

[关键词] 长三角 制造业 产业转移 条件

一、引言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国内学者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而对区域内部产业转移研究甚少。长三角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沿海经济带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核心区域之一,安徽、江西等地不断创造条件、“筑巢引凤”、承接江浙沪产业转移,而长三角内部欠发达地区却对此有欠重视。事实上,一方面,江浙沪三地地域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融,江浙沪地区间进行产业转移更具有現实可行性;另一方面,长三角内部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长三角内部产业转移也具有现实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产业结构优化。

二、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综述

20世纪30年代,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发现日本产业的发展通常都要经历进口新产品——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于是在1943年提出了“雁行形态产业发展论”。认为随着一国的工业化程度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某些产品逐渐失去优势,将会转移至低一个梯级的国家或地区。弗农(1966)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三个不同阶段,认为产品随着其生命周期的演变而选择较具比较利益的国家去生产。在此基础上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工业部门和工业产品都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如果区域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日本学者小岛清(1978)在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差异导致比较成本差异的原理基础上提出边际产业扩张论,认为一国的那些已经失去或者将要失去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将会转移到具有或者潜在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国家,同时经营资源也将从一国那些失去了比较优势的产业中撤出,转移到其他国家的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中。邓宁(1977)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继承了海默的垄断优势和巴克莱等人的内部化理论,又引入了区位优势,认为当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O)、内部化优势(I)、区位优势(L)这三类优势达到一定程度,企业将进行国际直接投资,实现产业的国际转移。

综合上述有关产业转移的各种理论,产业转移的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这些条件可以概括为转出地与转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梯度、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以及生产成本有所区别三个方面。

三、长三角内部制造业转移条件的实证分析

根据理论部分概括的产业转移的条件,本文将从江浙沪经济发展水平、制造业竞争优势以及制造业生产成本三个方面对长三角内部制造业转移的条件进行实证研究。

1.江浙沪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首先,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上看,2011年上海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2560元,远远高于浙江的58665元和江苏的61649元。

其次,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来看,表1列出了2010年上海、浙江、江苏三地三产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按照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上海已经达到工业化的高级阶段,而浙江和江苏还处在工业化的中级阶段。

表1 2010年江浙沪产出结构、就业结构比较(单位:%)

资料来源:2011年《上海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

再次,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来看,2010年上海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之比为88.9:11.1,而浙江和江苏人口的城乡结构分别为61.6:38.4和60.6:39.4,可见上海的城市化水平也远高于江浙两省。

综上所述,上海无论在人均GDP、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上都领先于浙江和江苏,在长三角属于高梯度地区,而浙江和江苏的经济发展水平各有优势,但总体在长三角区域都属于低梯度地区。

2.江浙沪制造业竞争优势比较分析

区位商是分析产业竞争优势的常用指标。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一般地,当区位商大于1,表示该地区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当区位商小于1表示该地区该产业具有比较劣势。表2列出了江浙沪三地制造业各行业的区位商。

表2 2010年江浙沪制造业分行业区位商

资料来源:2011年《上海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由表2可见上海的优势产业集中在设备制造业,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竞争优势最为明显,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多数劳动密集型行业已失去比较优势。而浙江的优势产业仍然停留在纺织、皮革、化纤等传统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新兴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劣势明显。江苏传统的支柱行业重化工业和设备制造业优势依然存在,新兴产业部门快速扩张,成为新的优势行业,纺织、服装等行业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总体来说江苏的资本密集型更具优势。

3 江浙沪制造业生产成本比较分析

本文从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物流成本、行政成本等方面对江浙沪制造业生产成本进行比较。

表32006年~2010年江浙沪生产成本比较

资料来源:2011年《上海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

表3显示,上海、浙江、江苏三地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报酬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上海明显高于江苏高于浙江。三地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及房屋租赁价格指数都呈现上升态势,其中浙江增速最快,但由于上海土地和房屋价格原本就远高于浙江、江苏,因此上海的土地和房屋成本仍然较高。另外,上海民用车辆较多,公路通车里程受城市面积限制较短,造成交通拥堵,上海的道路使用费也高于江浙两地,造成上海运输成本较高。从制度因素来看,上海的工业区审批营业执照所需的时间也长于江浙两地的工业区。可见上海的生产成本高于浙江、江苏两地。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江浙沪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梯度、产业发展结构存在差异、生产成本存在差别,因此长三角内部具备了制造业转移的条件。

具体来说,首先,上海不论是在工业化中所处的阶段,还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都高于浙江、江苏两地,江浙沪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梯度差异使得上海的产业向浙江、江苏转移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其次,通过江浙沪三地制造业内部行业竞争优势的比较可以看到,上海的优势行业集中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江苏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比较优势,而浙江的优势行业仍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上海将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行业转移到浙江和江苏能更好地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实现制造业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分工。最后,由于上海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上海工业发展的方向应该集中在技术、知识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行业上,相较而言,浙江和江苏的生产成本较低,上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向这两地转移。

总而言之,长三角内部具备了制造业转移的条件,并且制造业在长三角内部转移也有利于分工与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培育长三角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俞国琴.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回顾与评述[J].长江论坛,2007(5)

[2]刘春玲.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空间转移的条件分析[J].科技与产业,2008(12)

[3]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演变[J].浙江大学学报,2007(3)

[4]高广阔,李好好,张能进.“长三角”产业转移现状及分行业优势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7(20)

[5]靖学青.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09(9)

[6]张永庆,鲍宗客.长三角制造业产业空间转移实证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0(1)

[7]商务成本:长三角产业分布新格局的决定因素考察[J].上海经济研究,2006(11)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长三角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