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尝音乐这味“甜药”
2012-04-29蓝枫
蓝枫
音乐自古有之,对于音乐的起源,研究者认为,自洪荒之时,人们便已经懂得了运用声调的高低不同、强度的差异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要知道那时还没有语言。就这样,音乐从野蛮原始的年代一直陪伴我们走到今天。
如今,对于音乐的应用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情感表达和某种职业的存在,它已悄悄地化作一味“甜药”相伴于我们左右。
医和乐的千年之恋
音乐做的“药”,或許听起来很奇怪,但它却真实地存在着。在科学中,我们将音乐做成的药称为“音乐疗法”。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太子因长期久居深宫患上抑郁症;18世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五世也同样罹患了抑郁症。更为惊人的是,时代不同、文化不同的两个人都选择了音乐疗法。楚国太子的御医采用舞乐配合针灸来为太子治疗,菲利普五世则是请来意大利著名阉人歌唱家法拉内利来为自己高歌,不久后,两位病人的抑郁症都被治愈。
“music”一词,源自古希腊神话中的“缪斯女神”。相传九位美丽的女神不仅精通音乐,还会给人治病,她们掌管的艺术就是“缪斯艺术”,她们也可以用自己的歌声传递不同的情感和神圣的信息。
对于“音乐疗法”,或许我们还很陌生,因为现代音乐治疗学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野战医院的护士用音乐缓解了大量战士的“战壕休克”开始,到1944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设立专门的音乐治疗课程来训练专业音乐治疗师;再到1950年美国音乐疗法协会(NAMT)的成立,这才标志着音乐治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式诞生。
自此开始,现代音乐治疗之路才开始走上正轨,陆续成立了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AMT,1971)、注册音乐治疗认证系统(RMT)、国家音乐教师学会音乐治疗学会(MTNT)、新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TA,1998),以及更多的民间组织机构,如鲁道夫.鲁宾斯(NordoffRobbins)音乐治疗中心研究所及邦妮基金会等等。
相比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关于类似音乐治疗的记载了。像是魏晋诗人阮籍所说的“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故谓之乐也”。元代名医朱霞享提出了“乐者,亦为药也”的说法,据说他一贯主张用音乐作为一种精神疗法,使人获得身心愉悦。如今,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从要求躯体没有疾痛到追求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健康状态,音乐疗法在这方面显示了神奇的力量。
虽然一直以来国内都有一批医师、音乐工作者、心理学研究者研究并应用音乐疗法,但公认的现代音乐治疗学传入中国是在1980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教授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时第一次将音乐治疗学介绍到了中国。
何为“和谐音乐”
目前由于音乐治疗学还很年轻,再加上世界各地文化、历史、经济、政治、医疗条件等诸多不同,所以对于音乐治疗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一个共识是,音乐疗法是用音乐帮助个人实现生理、心理和情绪的融合,来处理一些疾病和残障,它可广泛应用于各年龄层。
知道了音乐疗法的含义,那我们又该如何挑选有辅助治疗效果的和谐音乐呢?早在100年前,心理学及和声学还未现雏形,文艺复兴的音乐家们就已悟得了此中的“和谐之道”——大调(major mode)调式听来雄壮庄严,适于表现欢乐昂扬的旋律;小调(minor mode)调式则忧郁哀伤,适于表现柔美的乐段。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先是找到了各种频率中的一个基础音阶标准C,这个261赫兹的音是一个让人感觉和谐的音,所有以此为倍数的频率也都是如此。后来,依此原理,人们找到了现代音乐中的7个和谐音。1965年,心理学家瑞那.普兰普(Reinier Plomp)和威廉.李维特(Willem Levelt)建立了“和谐曲线”的理论模型,后来的心理学家和音乐家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交融,将各种和弦与人情感的交汇分解开来。
如今人们才发现,只有两个音时,双音共振形成的和谐最重要;当三音和弦出现时,音调间的相对位置可以决定声音的好坏。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人对于上扬的语调理解为礼貌和顺从,下降的声音则理解为命令、要求与威严。而上扬和下降似乎正对应着紧张(上下距离一样大)的和弦通过上扬和下降的变化形成的大调和小调调式。
如何挑选音乐
挑选音乐,也有一些技巧可循。首先,乐曲中的低音厚实深沉,内容丰富,中、高音的音色要有透明感,具有感染力。其次,音乐中的三要素即响度、音频、音色三个方面要有和谐感。这样搭配出来的音乐,会使患者得到“全人”或“全人性”的自我意识,让患者的个人意识增强,提高积极情绪。
现代音乐治疗学已是一种基于应用心理学的治疗学科了,这需要治疗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声音,并配合各种音乐互动、冥想发泄等特殊的技巧来让音乐生效。比如“音乐疗法”治疗抑郁症,当患者病情发作或者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的时候,一般会选择明快的乐曲配合心理医生的治疗,而当患者被激怒或对外界充满敌意时,则需要治疗师选择轻松的乐曲。
此外,用音乐排解疾苦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据说不久前一位加拿大华人音乐治疗师就来到中国百姓当中,教很多社区老人学习音乐,老人们很快在她的引导下进入了忘我的状态,他们不再去关心周围是否有人来回走动,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指挥者身上。虽然他们挥舞沙锤、响铃,配合的都是一些简单的乐曲,但是几个小时下来,所有人都好像是参与了一场音乐会一般兴奋。
音符的疗效
人体从耳朵接收到外界声波后,脑波的变化可改变那些受自主神经支配的身体机能,比如呼吸、心率的改变。相关研究者指出,脑波,即我们的人体从耳朵接收到外界声波后,便可产生相对应的一些反应。像是节奏强烈的音乐可刺激脑波并以同步的节律产生共鸣,这时我们的注意力将会更加集中,对外界的刺激也将更为警觉。这就好比电影中紧张的气氛往往都会伴随节奏很快的音乐一样,人体自然期盼着一些特殊场面的到来。与之相反的慢拍则能引发人的平静、冥想的思维状态,比如在瑜伽课、冥想课上,教练往往选择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作为背景音。
学界认为,音乐可随时减慢呼吸以及心率、激活一些放松反应。这就是为什么“音乐疗法”可帮助人们抵消与防治长期压力带来的有害影响,从而大大增加人体的放松程度,进而促进健康的最大奥秘所在。
除此之外,音乐对于抵御抑郁与焦虑的侵袭也有一定的作用,甚至还有研究认为“音乐疗法”可以辅助治疗高血压,帮助人们松弛肌肉、提高免疫力。但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音乐疗法并不能直接扼杀肿瘤、消除病毒,其只能作为辅助疗法,从提高患者生存意识、疏解心理不良情绪入手帮助患者逐渐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