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2012-04-29温岳鹏

群文天地 2012年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摘要: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的要求。少数民族地区能否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能否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薄弱、民族自主意识国强、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单一等因素都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程度。选择合适的宣传手段、时刻关注人民群众利益和推进过程中紧密结合民族族情是少数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相应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的体现,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否顺利推进,对于维护稳定的政治局面、维护民族团结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我国边疆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面临着资源丰富但是发展缓慢的“瓶颈”。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有利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难题,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密切联系党和群众的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1、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我党在少数民族地区贯彻的政策,只共有实现民族团结,才会实现民族平等,进而达到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考验我党执政兴国,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的重要课题,更是检验各级干部处理民族突发问题的有力杠杆,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试金石。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我国边境地区,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俗化,民族化,大众化,有利于推动国家政策的实施和贯彻。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民族思维的。”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结合起来,让枯燥乏味、书斋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出院校和学者的殿堂,变成通俗易懂能够被切实掌握的理论,变成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进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发展,达到维护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的目的。

2、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密切联系党和群众的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我党不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和成就,都是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结果。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最大的优势,脱离群众是我党最大的危险。“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们抛弃。”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为了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的理论,进而转化为发展和进步的力量。这其中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基层党员和人民群众距离最近,知道群众想要什么,缺少什么,需要提供什么。只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时刻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才能密切我党和群众的关系,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提供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摆脱经济发展的桎梏,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的不仅仅是思想上的指导和引导,更多的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站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利益角度上实施的切实有效的方针和策略。“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时刻站在群众的立场,为群众谋福利。

二、 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分析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以来,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少数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改正和弥补。

1.少数民族地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识存在偏差。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没有真正清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究竟是什么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很多人停留在单纯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而没有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去解读,认识存在着偏差。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薄弱。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政工作人员,由于认识的偏差,过分的强调使用行政力量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制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上,形式化太严重,往往是作作讲座,发发传单,就算进行了宣传;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没有时刻从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出发,反而是剥夺了人民群众的话语权,遭致人民群众的反感和抵制。

2.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自主意识过强阻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在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信仰宗教是很普遍的。宗教的信仰使其置身于现实之外,容易形成本民族的自我认同而排斥其他信仰,进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主意识。宗教宣扬的宿命论,使很多少数民族群众消极对待今生,逃避现实,寄希望于来世,削弱了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基础,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现实作用漠然视之;宗教宣传保守主义价值观,必然对新的价值观产生抵触的心理,对社会主义坚持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产生排斥,进而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宗教所产生的宗教内部的认同感,易导致盲目排斥外来信仰的后果,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基础,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和发展的巨大障碍。

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风俗习惯和民族传统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推进。长久以来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使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一个天然的生活空间和保护屏障,既不奢望走出这个空间去接受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也不能接受外来的思想传播,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宣传设置了无形的阻碍。

三、 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探析

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在革命年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留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为少数民族地区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存在很多阻碍因素,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少数民族地区具体情况相结合,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促进。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革命时代的主战场,留下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红色资源,积极宣扬红色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举措。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承和发展,已经深深熔铸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之中,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旗帜和精神家园,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核成分。红色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红色文化的与时俱进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红色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很多新的内容,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来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和困境。

2.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族情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民族传统,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族情,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马克主义大众化,必须将其与少数民族族情结合起来,选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权利。少数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要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只有实现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被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真正接受,真正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

少数民族地区形成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相结合的产物。少数民族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天然的契合点,都是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利用少数民族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必然之举。

3.实现“通俗易懂”到“以人为本”的提升,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践,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和自觉运用的过程。但是并不是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但又必须把国家主导意识引入个人信仰认知体系,认同、接受当代马克思主义,进而成为个人信仰体系中的或主或辅的单元信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初理解和要求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出书斋、走出学院,变成通俗易懂能够被人们群众掌握的切实可以转化为生活工作动力的理论。很多人因此一直停留在这一位置上,而且也仅仅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为把枯燥的理论变为人们群众乐于接受的理论。

距离十七大已经四年多的时间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由“通俗易懂”提升到“以人为本”这个新的高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很多问题和矛盾凸显出来,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推进步伐,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应该注重代表大众利益,倾听大众声音,了解大众要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疑惑。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现代化的冲击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等等。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要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才能顺利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结语

列宁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问题,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边疆稳定、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以红色文化为依托,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以广西百色红色文化建设为例”(项目批准号:2010106020305M10)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恩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王联斌.试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1).

(作者简介:温岳鹏(1986-),男,河北衡水人,2009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究。)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地区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