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美国与欧洲联合
2012-04-29王誉晔孙晓飞陈兵
王誉晔 孙晓飞 陈兵
摘要:二战后初期,几乎与冷战爆发同时发生的欧洲联合运动也对美欧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欧洲联合的兴起除了有内因之外,美国对于欧洲联合的推动作用尤为重要。美国对于欧洲联合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不明朗到公开支持的转变过程,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美国利益。美国希望一个联合的欧洲帮助美国遏制苏联,同时也希望欧洲联合能够给美国带来经济上的利益。
关键词 :美国;欧洲联合
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30年代经济危机的教训,“欧洲世纪”的终结、二战后超级大国的欺凌以及欧洲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促使阿登纳、舒曼、德加佩斯里等为代表的欧洲政治家认识到欧洲联合的重要性,即如果未来的欧洲不是作为一个统一体出现,它就没有在世界上应有的地位。就是在这种共识的推动下,欧洲联合在二战后初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起来。当然,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一体化运动仅限于西欧,习惯性,人们称之为欧洲运动。欧洲联合虽然源于内力的驱动,但外力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当然这个外力主要是指美国。
战后初期美国对于欧洲联合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明确、由谨慎向积极的转变过程。二战刚结束时,欧洲联邦的概念还没有成为美国的政策,美国担心此时支持欧洲联合可能会刺激苏联,从而破坏战后美苏合作的前景。后来美苏关系破裂、美国对苏和对德的“双重遏制”问题出现后,支持欧洲联合的思想才最终主导了美国的对欧政策。到了这个时候,美国不再担心支持欧洲统一是否会刺激苏联。相反,随着冷战形势趋于紧张,美国日益把欧洲联合视为加强西方阵营和抵御共产主义、遏制苏联扩张的一个手段。不仅如此,美国还希望通过欧洲联合使其对欧洲的援助更加有效,更有利于推进法德和解,并将西德及其资源更牢固地纳入西方轨道。1947年,杜勒斯发表演说,把遏制苏联扩张主义政策的理由与联邦主义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宣称美国的对德政策有助于实现欧洲联邦的目标,同时也能够解决德国问题。杜勒斯说,德国问题的解决方案本身并不能带来欧洲联邦,这一目标只能靠欧洲人民自己去实现,但是解决方案将决定这一进程是走向经济统一还是重回旧的竞争性的主权国家结构。1945年底莫斯科外长会议失败后,国务卿马歇尔采纳了欧洲联邦的概念,并将之作为欧洲援助计划的基础。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提出并实施了 马歇尔计划。当然,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之中,支持欧洲联合始终是与遏制苏联的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样重要的是,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对大西洋关系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美国有意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局限于西欧时,这表明了美国对欧政策的一个新变化,即美国外交政策从全球主义向西方世界转移。加上此时美苏合作的思想已遭抛弃,更可以说,马歇尔计划实际上构成了“大西洋伙伴关系”起源的重要基础和标志。
美国强调大西洋伙伴关系的发展取决于欧洲联合的进展取决于欧洲联合的进展,可见美国是积极支持欧洲联合的。然而,马歇尔计划实施后欧洲联合的实际进展令美国感到不满。尤其是由于英国的阻挠,导致194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只被赋予普通政府间组织的结构。美国对此颇感失望。美国原本希望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能够采取关税同盟的形式,并在西欧逐步建立起超国家的经济政治合作。这一挫折引发了美国国内对成立北约组织的一些批评之声,认为美国履行了向西欧提供军事承诺的义务而西欧却未能兑现加快自身一体化进程的承诺。1949年北约成立给大西洋两岸带来的即刻影响并不完全相同。对欧洲国家而言,随着北约的成立,在欧洲建立一个日益紧密的联盟的最为关键的激励因素似乎也消失了。然而,在美国看来,大西洋两岸之间虽然建立了伙伴关系,但是这种伙伴关系仅是军事意义上的,而缺少一个欧洲的“轮廓”①。
同时,美国特别关注德国的处境及其在西方体系中的作用。西德成立后不仅没有参加北约,还被排除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和欧洲委员会等其他欧洲组织之外。美国担心西德的孤立处境可能会诱发危险,尤其是德国已遭到分裂以及苏联在德国统一问题上拥有重要的发言权,还有盟国的管制对德国的临时性约束,为了防止这些情况,美国坚持要求西德未来的经济和军力恢复都必须紧密地同西方拴在一起。然而包括北约在内的新建立的欧洲组织似乎并不能够完成这一任务,西欧仍然缺少一个能把西德拴住并将它转变成大西洋伙伴的超国家的欧洲组织。美国希望通过组建北约来恢复西欧国家的军事信心,并以此推动实现“更大的欧洲经济和政治统一。”
综上所述,面对战后欧洲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美欧双方在相当大程度上拥有相似的利益,即西欧对美国的经济和安全需求与美国联欧制苏的需要相结合,是的共同反苏成为美欧利益的交汇点。东西方冷战和欧洲一体化作为两个进程因素,对战后初期大西洋两岸的互动和美欧关系的重构产生了深刻影响。但相比较而言,冷战对这一时期美欧关系的影响更加突出,是导致大西洋联盟成立的决定性因素。至于欧洲一体化,它本质上是一个欧洲进程,然美国作为一个域外大国也得以“赞助者”角色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① John Gaddis,”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Question of a Sphere of Influence in Europe,1945—1949,” in Olav Rise, ed.,Western Security:The Formative Years ,Oslo:Nowegian University Press,1985,p. 76.
(作者简介:王誉晔(1986-),女 ,山东莱州人,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国际关系史专业,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孙晓飞(1987-),男 ,河南临颍人,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陈兵(1981-),男,山东莱州人,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