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2-04-29徐俊
徐俊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46-01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有效教学”已成为教学的“永恒主题”。而作为小学最大学科的语文,却在有效性的问题上备受争议。我们的老师教得很累,学生也学得很苦,但却没有得到多少真正有效的发展。所以,很多老师都发出这样的感慨:语文课是越来越难上了!
那么该给学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呢?关于这一点,可说是众说纷纭:倡简、务本、求实、有度,这是追求语文教学的本色本位;真实、朴实、扎实,这是追求语文教学的反璞归真;诗意、智慧、灵动,这是追求语文教学的情智交融……以下三点正是我竭力追求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然而,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仍如“雾里看花”,尤其是对“人文性”的领会更如“水中望月”。曾听过一节《东方之珠》的课,老师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阅读,接着逐个出示关于浅水湾、海洋公园、铜锣湾的多媒体课件。忽而是海豚精彩表演的视频,忽而出现铜锣湾热闹的街景,忽而又是香港回归时分的视频。最后老师又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香港的赞美之情。于是,学生有的吟诗赞颂,有的唱歌展示……整堂课热热闹闹,好一派情趣盎然。
这是一堂典型的没有语文的“语文”课,外在的、空泛的“人文性”大红大紫,而“工具性”却备受冷落,造成文本的丢失、语文的失落。这样的课堂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并不少见,教师盲目地追求教学情境的变换、学习形式的变化;媒体手段的泛滥、高耗低效的使用;刻意地追求多学科的整合、拓展开放,却忽视了语文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引领学生体味文本语言,感悟精妙表达,学积累、习方法。这样的语文课虚张声势,失去了语文味,充其量只是媒体展示课、自然课、活动课,这样的课何谈有效?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认识由浅入深、体验逐渐丰富的真实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扎扎实实地品味语言,实实在在地训练语言。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阅历去体味、感悟文本,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鉴赏文本,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的认同和赞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在丰厚学生文学底蕴的同时丰富其精神世界,真正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
二、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和谐统一
肖川博士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一书中对“有效教学”下了这样的定义:有效教学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感到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在情感、思想、态度等方面有所触动或提升的教学。特征是:学生的实质性参与,主动建构,积极探究,多向互动,积极体验,自我反思。由此可见,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科学合理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素养发展。
在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关注,正在逐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在很多时候,它还只是一句口号:充分自主成了放任自流,小组合作只是高耗低效,探索研究缺少思维挑战,从而造成了一种“假主体行为”。老师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变革,却没有真正思考这种新的教学行为的目的与实效。我们的老师不能在课堂上迷失自己,更不能削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外出听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结尾处老师说“沙漠旅行结束后,小骆驼又到小溪边照镜子,又碰到了小红马,你猜猜看,小红马又会小骆驼说什么?”学生联系课文说了很多,这时老师说“你可以编故事,也可以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演小红马,一个演小骆驼,把它们两个的对话演出来。”学生表演后,老师出示补充阅读“沙漠之舟”说“现在请你用上补充阅读中的内容说一句话:我感到自豪的是。”接着又说“骆驼有它感到自豪的地方,你有没有感到自豪的地方?想一想自己身上哪一点最令你感到自豪,请你写一句话:我感到自豪的是。”最后又让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感到自豪的是什么?
这位老师根据课文特点,善于挖掘说话素材,把说话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编故事表演、补充阅读材料、“我感到自豪的是 ”层层深入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充分地读,畅快地说,在读中内化,在说中运用。在教师富有智慧、层层深入地引导下,学生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与此同时,生生之间的碰撞、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力地推动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智慧获得了开发,认识获得了提升,语言获得了发展,情感获得了陶冶。
三、充分预设和精彩生成相得益彰
课程专家余文森在谈及预设与生成时曾说过:“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由此可知,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两者的关系。
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却误认为“预设”就是“牵引”,每谈“预设”色变;而有些老师又认为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是无法预约的。于是这些老师课前不作充分预设,课上又缺少对生成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学生讲到哪儿就是哪儿,把“自主学习”与“放任自流”混为一谈。另一些老师也重视预设,但在预设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形式多样化、多媒体运用、学科整合、拓展延伸等非语文的东西,反而不重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忽视了语文本位的东西,导致语文课堂上教学形式花样不断翻新,而语文的本体地位却在逐渐淡化甚至失落。这些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惹的祸。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奠基工程,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倾注热情的同时,理性审视自己教学行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寻找到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点,从而改进教学行为,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