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自我教育效果实证研究
2012-04-29雷晓锋王姝张所鹏
雷晓锋 王姝 张所鹏
【摘要】在当前高等教育形势下,对学生社团自我教育效果进行研究,了解学生社团对于学生的成长影响实际效果,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31-02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高校学生呈现思维方式多元化、交流媒介多样性、处事方法情绪化等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表现出矛盾性:一方面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烈,不愿被动接受说教教育; 另一方面对自身的教育大多表现为半自觉的状态,存在一定盲目性,不是完全自我教育。针对这样的现实,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而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激发兴趣、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力地提升高校育人效果。所以,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自我教育效果进行必要地研究,了解学生社团对于学生的成长影响实际效果,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自我教育是一个相对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指的自我教育是狭义的概念,即在教育者的影响和启发下,教育对象在其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发挥主体性作用,根据社会的规范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自省自律活动。高校学生社团自我教育效果主要体现在对自身思想政治认识、道德水平、综合能力等三个方面,为此,本文将从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化和个性化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专业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六个维度来分析高校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效果。
一、两种研究途径下的实证分析
为了充分了解高校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效果,笔者从两个途径进行了研究。一方面根据北京3所高校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对某高校两个品牌社团进行典型个案分析。
1.问卷调查研究分析
笔者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34份,回收有效率89%。在这其中,理工类学生占86%,文科类占14%;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数分别56%、23%、17%、4%;担任社团社长、副社长的占16%,担任社团部长、副部长的占13%,社团成员占71%。
数据分析表明,16%的认为社团对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影响大,39%的认为影响小,其他认为影响不大;有29%的大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社团认识社会,26%的认为社团活动离不开社会的人力或资金支持,39%的认为社团有自身的局限性,认识社会不够全面和客观,6%的认为社团活动主体在大学校园,很少认识接触到社会;社团组织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影响较大与较小相当,这其中,对社团负责人影响大,对社团成员影响很小,对低年级学生影响大,对高年级学生影响小;有21%的受访学生认为对个人职业规划的影响偏大,有41%的认为影响偏小;有37%的学生认为最大的收获是“扩大了交际范围”,有26%的认为是“认识社会获得就业信息”,有20%的认为是“学习掌握相关技能或知识”,有8%的认为是“增强了团队意识”,还有7%的认为是“帮助适应大学生活”以及2%的认为培养兴趣爱好;有35%的认为社团活动对于提高道德素质具有积极作用,其他人认为影响一般。
总的来讲,社团活动对高校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效果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促进了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发展和准确进行自我认识和定位、提升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激发了在兴趣领域的创新精神。同时,与普通社团成员相比,社团活动对社团骨干的教育效果影响更大,这有利于未来领袖人才的培养。
2.典型个案研究分析
笔者选取了某高校两个品牌社团凌峰社、航模队作为典型个案进行研究。这两个社团的发展都在10年左右,注册规模在200人以上,在校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历史追溯、深入访谈、文档归纳,笔者总结出这两个社团自我教育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社团活动逐渐积累勇气和信心,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2)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自我、突破极限,感受自我坚韧的信念和挑战一切困难的勇气;(3)社团活动均以团队方式开展,成员之间相互信任、互为支柱,感受了团队的力量;(4)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增强了与人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5)通过与社会接触,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3.影响高校学生社团自我教育效果的几个问题
(1)学生社团指导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社团都缺乏指导教师,主要因为社团的指导教师主要来自任课教师、团委老师和政治辅导员等,他们都是义务为社团兼职,不计工作量。再加上本身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而社团指导占用业余时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这就导致部分指导教师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学生社团得不到有效的指导。
(2)学生社团管理手段僵化,评估指导单一
高校对社团的管理容易两级化:一管就死、不管就乱。同时社团具有不同的类别,每个类别的社团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在实际工作中,社团管理部门很少顾及到不同类别社团的特点,难以调动社团的积极性。针对社团考核评估,许多高校社团工作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以简单的标准评价社团工作,甚至社团也成为学校追名逐利的工具。
(3)学生社团缺少有力的物质保障
学生社团缺少有力的物质保障主要体现在经费和场地两个方面:第一,经费问题。学校给予社团的财政拨款十分有限,远远满足不了社团活动的需要。社团只得寻求企业赞助等其他的解决途径,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路东和风险。其次,场地问题。各高校普遍对社团活动的场地不能予以保证,对社团的场地建设从不划入学校的规划方案中来。为此,不少社团举办活动都是以游击队的形式进行。
(4)学生社团干部得不到有效的培育
社团干部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如果能对其进行有效地培育,不仅可以带动社团健康发展,还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未来领袖人才。但是目前学生社团干部却得不到有效地培育,主要体现在:有使用无培养、有培训无跟踪、有考核无激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团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社团的发展。
(5)缺少对学生社团工作的系统研究
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起步虽晚,但是发展却十分迅猛。面对来势汹汹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势头,作为教育者,我们的思想准备显然不够充分。我们对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论基础、工作模式等方面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专家、骨干开展更加系统的研究。
二、对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建议
1.明确学生社团指导思想,给学生社团足够的自我发展空间
社团工作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指导思想对社团工作影响重大。鉴于此,高校在确立指导思想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指导思想要具体明确、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要与高校的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相结合、要与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要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相结合,最重要的是要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
2.要完善对学生社团的评估与指导
高校要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健全完善的考核制度,形成一个良性的指挥棒,为学生社团规范化管理,促进社团科学、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要加大社团指导教师的支持力度,切实从精神和物质上认可社团指导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3.运用多种渠道加强社团活动保障
从调查情况看,经费问题是制约学生社团发展规模和活动质量的关键问题。学校首先要努力实现社团活动经费来源多元化,要合理利用商业赞助,加强和改进经费使用监督机制。同时,要尽可能为学生社团提供统一便捷的活动空间,有利于社团之间的交流互动。
4.要养用结合,切实提高社团骨干掌舵社团发展的能力
高校要把社团骨干列入学生骨干培养计划,培养好、使用好社团干部,帮助他们建立一个规模稳定、机构健全、组织完善的学生社团组织,吸纳、储备一批批骨干力量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特别是要加大对新注册社团第一任社长的培训培养力度,以帮助其所在社团形成良好的团队气质特色和传统。
5.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研究,促进社团健康繁荣发展
高校有必要及时构建以专家学者、干部教师和学生骨干为主体的研究队伍,关注和研究学生社团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学生社团工作的动态,总结和把握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规律,为学生社团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解析,周静,党史文苑,2010.02,总第75期
[2]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作用,张一含,王影恬,思想理论教育,2010.22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证性研究,贾佳,高等教育研究,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