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类课程的交叉教学模式改革
2012-04-29刘贵容
【摘要】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类课程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交叉知识点上,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重复讲解或教学空白、知识点混乱等教学问题,本文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提出交叉教学模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 物流管理 教学改革 民办大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26-02
一、电子商务类课程与物流管理类课程关系紧密
由于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关系紧密,两者密不可分[1],因而在讲授物流管理类课程时,需要讲授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同样地,在讲授电子商务类课程时,也需要讲授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我国高校和各种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类人才时,都会同时开设电子商务类课程和物流管理类课程。这对学生而言,同一知识点需要在多门课程中分别、重复地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引起一些教学问题。下面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探讨电子商务类课程与物流管理类课程在交叉知识点方面的教学问题及改革意见。
二、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类课程的交叉教学现状
(一)学院基本情况
1.学院简介。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教发函[2004]41号文件)成立,由重庆邮电大学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秉承“乐教、乐学、创造、创业”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先后通过“双体系卓越人才教育”基地、创业产业基地,同时携手校外合作企业,共建学院校外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学院历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2.生源特点。由于是三本院校,学生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对纯理论的教学不感兴趣;二是数学能力普遍较差;三是头脑灵活,喜欢实践和创业,动手能力较强;四是家境较好,父母或亲戚能提供较好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
(二)开课情况
目前,学院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物流管理人才方面,开设的相关课程是《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这3门课程的开课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限选:学生在限定的几门专业课中按兴趣选择其中几门学习,选定后学习要求等同于必修。
经管系目前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称为信管)3个本科专业,1个工商企业管理专科专业(简称为工企)。《电子商务》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是这4个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以管理学为前导课程,一般在高年级比如第三学年上、下学期开设,课程性质为限选或必修,学时一般为48学时,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知识点上存在重复教学的问题。由于工科专业只开设《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课程,不存在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重复教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与问题
移通学院自开设《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后,为完善大学生的管理类专业知识体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表1可知,实际教学中仍有一些教学环节需要调整。
1.理论与实践脱节。从表1可知,先开设《电子商务》,再开设《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就容易造成在《电子商务》课程中没有足够的理论学时来学习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知识点。进而,在一周的电子商务上机实习中,就不可能操作电子商务的订单处理、库存管理、配送管理、运输优化、物流服务水平测评等环节,导致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脱节,达不到学院预期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2.重复讲解或者教学空白。《电子商务》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由不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他们往往都会在各自的课程教学里讲解“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章节,或者都认为对方已讲就粗略地补充一下,或者干脆不讲。这种教学情况容易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或者教学空白,对教师和对学生都不利。
3.知识点杂乱。由于不同教师使用的教材不同,教学思维、重难点知识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要求也都不同。前后两个教师对“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不同讲授方式,重者造成学生对后讲老师的抵触情绪,甚至是怀疑心理;轻者造成学生思维混乱、概念模糊、似懂非懂等困惑。
三、教学模式改革
造成上述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两课程教学进程安排不妥,以及两课程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学生特点,没有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使得教学过程较为单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差异。由于本院属于独立学院,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培养目标上与其他综合性重点高校和一般本科院校有所不同,本院更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更注重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因而,两课程的交叉教学模式在原有基础上做了如下改革:
(一)先开设《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或两课程同时开设
不管是本科专业还是专科专业,均应先开设《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或两课程同时开设。因为《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为48学时,在讲授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时,稍有充足时间来学习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且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另外,物流知识杂、难、多,在《电子商务》课程里是讲授不了物流知识。故而《电子商务》课程不应先于《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课程开设。
(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应增加实践学时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对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操作和物流功能的实践操作要求高,因此要增加实践学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要求,实践学时有两种方案。一是48理论学时+1周实践学时,1周实践安排为2天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与操作, 1天“啤酒游戏”模拟供应链管理,2天企业实地观摩学习。此方案适合工商管理类各本科专业。二是40理论学时+8实践学时,8个实践学时安排为 4学时软件系统应用,4学时“啤酒游戏”模拟供应链管理。此方案适合专科各专业。
(三)交叉知识点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
根据调整后的教学进程,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这一知识点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交叉教学模式。
(四)协作教学
针对两课程的教师由于缺乏沟通与协调,造成重复讲解或教学空白、知识点杂乱的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协作教学。
(五)理论教学灵活多样、实践教学“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生源特点,理论教学应该灵活多变,实践教学应该“因材施教”。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幻灯片、黑板板书和视频播放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将书面文字知识、物流操作环节、物流设施同时呈现给学生[3-4],使得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抽象知识有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便于记忆与理解。
实践教学方面,对基础实践技能的指导上,利用经管系的教学软件资源来集中指导学生的系统操作技能。另外,在个性化实践技能指导方面,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资源优势,联系企业,到企业去实践1周,实现“因材施教”的实践指导方式。为了规避学生的“弄虚作假”,采取让企业相关负责人填写实践反馈书并加盖单位鲜章,学生撰写实践报告的方式来验收实践环节的效果。针对有些学生家里不能提供实践单位的,学校可以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推荐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去实践,考核验收方式同前。
改革后,《电子商务》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在交叉知识点上的教学模式如表2所示,与表1相比,表2中加粗字体表示修改后的教学情况。
表2 《电子商务》和《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交叉知识点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模式改革成效分析
将上文提出的教学改革意见实施于当前的教学环节后,教学效果较好,能够明显地改善原有的教学问题,并且“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模式与学院的生源特点、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相吻合,培养的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类人才满足企业需求。
参考文献:
[1]邓之宏. 电子商务物流基础与实务[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0-25
[2]桂学文, 蔡青.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与思考—以四所普通高校为例[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11): 8-13
[3]熊小芬.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一点思考[J]. 企业导报, 2011, (13): 236-237
[4]陈建军, 范小君, 张平. 案例教学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上的应用[J]. 时代经贸, 2008, 6(121): 87-89
作者简介:
刘贵容(1979-),女,重庆人,为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骨干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管理,主讲课程为《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